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年人必看--拿得起,放得下
2013/01/27 09:48:40瀏覽132|回應0|推薦2

陳立夫一生歷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101歲,其中確實有些 養生之道。

1990827日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 夫人孫祿卿90大壽。爲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爲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爲四個“老”,共32字:

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

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 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90

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 “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1、老健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爲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古人云:“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爲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能瞭解自己身體方面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面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5時半一起身, 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衝到哪裏,就按摩到哪裏,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鍾,連洗臉拭牙等約需1小時。早飯後,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來,已有28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恆爲最重要,此之所謂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25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 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遊,此之謂 “養心在靜”。

2、老伴。

中國人的夫婦觀念與現代美國不同,是要 “白頭偕老” 的。 所以要慎擇於始而和順至終,惟如何能達到 “和順” 二字,必須做到下列八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須知天地間沒有兩個全同的人,就是親兄弟姊妹,都是個個不同的,強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幊持? 因爲 “老伴” 之大敵。所以只要大體相同,不必求對方一定要同我,則得之矣。大同世界,如何達致,亦就靠上 述之八個字,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相處的原理是 一樣的。我與內人結婚已63年,從未吵過架, 就是靠上面的八個字。夫婦和順,對於下一代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兒孫,似乎亦沒有到有任何問題。這八個字是我創造的,謹供大家參考。

3、老友。

人不能孤陋寡聞,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人人應 交的益友。昔人云 “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義之 交,以文會友,交友輔仁爲目的也。爲欲維持長久 友誼,亦有八個字,供大家作參考:“以誠相見,以禮相待。

4、老本。

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面有獨立能 力,而無須求於人(包括兒女在內)也。於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點,僅述以往之經驗,僅供諸位之參考,仍請指教。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 “身體虛弱,面色清秀”。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麽會活到100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於先天所稟賦、有屬於後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

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一、能熟睡。二、不發脾氣。三、記憶力強。四、有恒心。

長壽關鍵在於後天 的保養,有七點為要:

一、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遊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養心在靜,要淡泊明志。余誠無志於仕途,對于勾心鬥角不願見其出現。

二、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複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複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 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三、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 家,故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固然兩素兩葷,家裏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爲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爲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爲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不破例。

五、頭部宜涼,足部宜熱。

有一美國老年人活 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在於:“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六、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 故常以自立自強, 好學博學誨人。“無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於人,不可稱爲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七、減少俗物,尋求安寧。

陳於80歲生日之起,自限 “不爲” 之事如下:不剪綵;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陳坦言,他的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樂乎。後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

1949年冬,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爲保住政權, 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 “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爲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萬美金,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餵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

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餵藥、打針。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製作皮蛋、鹹蛋、豆腐乳、粽子,爲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 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2w3q&aid=725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