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8 21:50:31瀏覽153|回應0|推薦0 | |
阿里山森林鐵路,一般多簡稱為阿里山林鐵、「阿里山小火車」,為台灣僅有的一個仍處於營運狀態的高山林業鐵路系統,各路線皆位於嘉義縣市境內。該鐵路乃是日治時期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林場砍伐業務在1963年結束後,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1906年,大阪的合名會社藤田組派人進駐以進行先期作業。到1908年,阿里山林鐵的平地段已完工。1912年12月,嘉義至二萬平段67.1公里長的鐵路完工,1914年續往山上延伸至沼平,至此主線完工。整個系統主要有一條起點自嘉義市嘉義車站、終點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又稱阿里山線),以及眾多遍佈阿里山山區的木材搬運線所構成。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及其附屬區間的「神木線」、一條早期搬運線「眠月線」,一條為觀日而修築的「祝山線」。阿里山林鐵尚有幾條供林場作業用的支線,統稱為「林場線」,不過幾乎已停用廢棄。 阿里山森林鐵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主管及經營,管理處內並設「森林鐵路管理課」以專司業務。2008年6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間曾以OT(委外經營)模式轉由宏都阿里山公司經營。委外經營契約終止後,改由嘉義林區管理處收回自管迄今。 伐木時期,本鐵路包括一條主線,兩條林場內幹線,及眾多由主線及幹線分歧出的作業支線。隨著本路線的觀光化,本鐵路目前包括以下組成:
歷史 日治時代在日本與大清帝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與日本之後,日本為了開發台灣的資源,於是派河合鈰太郎到阿里山區進行調查。1900年(明治33年)時,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派遣技工勘查興建阿里山鐵路的可能性,三年後,開始配合森林開發選擇鐵道路線,然而因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爭爆發而被迫擱置。1906年,大阪的合名會社藤田組獲得經營許可權,於是派人進駐以進行先期作業。到1908年,地處平原的嘉義=竹頭崎(今竹崎)已完工。1909年,藤田組以工程困難,財力不濟為由,由台灣總督府成立的官方機構「阿里山作業所」接手。1910年(明治43年),日本國會通過「阿里山森林開發官營案」,決定由官方興建並管理此鐵路。1912年(大正元年)12月,延伸至二萬平 段67.1公里長的鐵路完工,1914年續往山上延伸至沼平(今阿里山(舊站)),至此主線完工。1915年(大正4年)再向上延伸至石猴,稱為眠月線,到了(大正9年) ,阿里山鐵路正式搭載客人。日本人修築此森林鐵路的主要目的,就是開採阿里山高價值性的珍貴林木,如檜木、雲杉等,經過幾十年開採,使得珍貴林木幾乎開採殆盡,這些珍貴林木則運往日本國內提供為建材,如神社、溫泉旅社的修建等,目前日本很多傳統建築物所使用的檜木建材,很多都是來自當時的開採。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森林鐵路由農委會林務局的嘉義林管處管理。同時也開始將牽引動力從蒸汽轉為柴油。1962年開行對號快車為柴油化的先河,1963年開行中興號。1978年林場路停駛,部份路基移作新中橫公路路基使用。1982年起,阿里山公路通車,嚴重影響阿里山林鐵的業績。1983年,眠月線開行蒸氣機車,在當時鐵道保存風氣尚未興盛時頗受矚目。1986年,為杜絕野雞車(未註冊的遊覽車)向上山觀日出的旅客漫天要價的情形,林務局封閉上祝山的道路,開闢新的鐵路線,稱為「祝山線」,此線是所有鐵路中最為特殊者,因為它只搭載賞日出的遊客上下山,時刻表是配合日出時間而開行(後來於中午有開行雲海列車)。同年與日本靜岡縣的大井川鐵道結為姐妹鐵路。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