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9 17:43:45瀏覽584|回應0|推薦0 | ||||||||||||
臨江戰役,中國共產黨和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稱之為四保臨江,或經常與其配合的北滿軍事行動並稱「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6年11月國共內戰期間,陳雲等領導長白山區的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南滿根據地,對國民革命軍進行機動作戰,破壞杜聿明的「先南後北,南攻北守」戰略。
背景1946年,杜聿明率領的國軍主力占領日本、蘇聯撤走之後中國東北的大部分,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主力經過數次戰鬥後北撤到松花江北,與國軍隔江對峙。 臨江縣位於安東省東南邊境,是東北民主聯軍在南滿僅存的根據地。1946年10月,國軍通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派遣十萬部隊進攻南滿,共軍雖然取得新開嶺戰役的勝利,但因力量對比懸殊,被迫從安東、通化等城市撤退。至11月下旬,中共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縣、長白縣、撫松、濛江四座小縣,形勢十分危急。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派遣中共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遼東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陳雲、蕭勁光赴臨江,組建遼東分局(亦稱南滿分局)組織反抗。陳雲兼任分局書記和遼東軍區政治委員,蕭勁光任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司令員,蕭華任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2月,在七道江會議上,陳雲堅持主張所在部隊堅守南滿,反對北撤到北滿的方針。 而此時,由杜聿明率領的國軍進攻北滿共軍根據地,陳雲同蕭勁光指揮遼東軍區部隊,採用迂迴滲入的敵後游擊作戰策略,與國軍在吉林臨江地區膠著。 四次戰役第一次保衛臨江1946年12月17日,國軍集中6個師,沿輝南、柳河、通化、桓仁、寬甸一線向臨江地區發起進攻。兵力為:第52軍195師(583、584、585團),第2師(4、5團);第71軍91師(271、272、273團);新一軍新30師88團;第60軍182師546團及暫編21師第1團的一個營。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親自指揮,前方指揮所設在通化。 12月至1947年4月,第十三軍先後參加了對南滿解放區進攻的臨江進攻戰(解放軍稱四保臨江戰役)第4次作戰、松花江以南防禦解放軍進攻戰役(解放軍稱三下江南作戰)的第3次作戰和1947年的東北夏季防禦作戰(解放軍稱東北夏季攻勢)等。其第89師在對臨江的第4次進攻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師長萬宅仁化裝潛逃。 1946年12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主力由通化輕裝插入敵後。
四縱在敵後殲滅國軍3000餘人,迫使國軍於12月30日從正面戰場調第九十一師等部回援本溪、桓仁地區。第四縱隊主力適時以師為單位分散到外圍活動:
擔任正面阻擊的第3縱隊乘機反擊,殲第五十二軍一部。1月21日,收復通化以南地區。 第一次保衛臨江歷時35天。第三縱隊與國軍作戰43次,第四縱隊與國軍作戰50餘次,拔掉國軍守備據點40多處。這一戰役獲得殲滅國軍4900餘人的重大勝利(地方部隊殲敵數未計)。 1月11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致電給北滿的林彪、高崗、彭真:「南滿四縱二十天敵後作戰經驗亦指明,只有採取勇敢進攻方針,才是勝敵之道。他們還要勇敢一點,要敢於進攻一營兩營駐守之敵而殲滅之,並且每次均一定要準備打援兵」。 第二次保衛臨江1947年1月30日,國軍以通化為基地向北、向東兩個方向,集中4個師分3路向臨江地區發動進攻。兵力:52軍195師及所屬583、584、585團,第2師第4團及6團兩個營;新六軍新32師及所屬64、66團,207師第1旅第3團;60軍暫編21師第2團。 四縱第十一師於1947年1月30日由師長蔡正國、政委李丙令率領由通化輯安公路上的青溝子一帶再次向寬甸、桓仁、輯安三角地區挺進。以迷惑牽制國軍。11時連夜強行軍進至太平哨以北的關門砬子設伏向輯安運送彈藥物資的國軍52軍2師5團一營,於31日9時發起總攻,第33團未將逃敵截住,此戰斃傷俘110餘人,繳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5挺、步槍60餘支、汽車9輛、大車28台、各種炮彈1000餘發、子彈20餘萬發、東北流通券4500餘萬元。此後,33團向寬甸以北、牛毛塢以南挺進,於2月5日、6日在二小子溝、羅圈夾子與敵遭遇,予敵以重大殺傷。11師主力於6日夜間西進,乘機向桓仁城守敵進攻,占城南關,斃敵百餘名,俘敵32名,毀汽車3輛。這時,11師長期沒有得到補充,主要戰鬥連隊僅有50多人,其他連隊只有二三十人;將三十三團拆編,充實三十一、三十二團到各有1300多人。 2月5日,民主聯軍第3縱隊與第4縱隊第10師,對進至高麗城子且戰鬥力較弱的第一九五師發起反擊,三縱7師攻占599高地,楊木橋子及大青溝附近陣地;8師攻占大龍爪溝、小馬鹿溝地區,195師已陷入了三面包圍,因警戒疏忽,致使被圍之國軍於當夜20時乘隙突圍逃跑。在6日突擊扑空後,立即展開追擊,將撤逃之195師分別追殲一部,即583團、584團各一部,585團兩個營。計斃、傷、俘國軍2300餘人,繳獲汽車13輛,馬車50台。 2月6日黃昏,新賓之國軍第207師第1旅第3團趕至三源浦增援,被第3縱隊主力殲滅,俘其團長張建勛以下1370餘人,斃傷200餘人,繳獲美式山炮2門、迫擊炮6門、六0炮13門、重機槍12挺、衝鋒鎗73支、步槍700餘支、車輛彈藥物資一批。 四縱隊10師威迫通化,致國軍2師、22師不能北援,有力地牽制了向臨江進犯的國軍。 第二次臨江保衛戰自1月30日至2月8日,正面部隊運動防禦作戰,尋機殲敵,不顧疲勞歷時8晝夜連續戰鬥。第三縱隊在第四縱隊10師的直接配合下,在插入國統區的11師、12師及遼南獨立二師等部隊的積極牽制策應下,獲得殲滅國軍5200餘人的重大勝利(地方部隊殲敵數未計)。 經過兩次臨江保衛戰的勝利,南滿的鬥爭形勢由國軍的進攻變成了雙方拉鋸。 第三次保衛臨江1947年2月13日,國軍集中5個師向臨江地區發動第3次進攻。兵力為:第71軍91師及所屬271、272、273團;新六軍新22師及所屬66、64團;第52軍195師及所屬583、584、585團,2師所屬4、6團;第60軍暫編21師第2團。其進犯情形是,71軍91師為中路主力;第60軍暫編21師為左翼;52軍2師主力4團為右翼;52軍195師守備通化;新六軍22師為機動。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親自指揮,前方指揮所設在通化。 遼東軍區決定:先打其左翼,力求全殲。成功後再殲滅高麗城子一線的國軍。得手後立即擴大戰果。由三縱七師、九師實施。 2月18日凌晨3時三縱七師、九師首先於通溝發起總攻,9時即全殲國軍第60軍暫編21師第2團及山炮營。生俘團長王子宏以下1300餘人,繳獲迫擊炮6門、山炮4門,其它武器彈藥一批。 2月21日拂曉,三縱隊七、九兩師迅速轉兵南進會同八師向進占柳河縣大北岔、德興屯地區之國軍71軍91師272團及師直屬工兵營發起攻擊。當日,除攻占元寶頂子外,又反覆爭奪了896高地。戰至黃昏全部殲滅,斃團長餘子培、俘副團長李璞、劉博昌。2月21日晚8時,四縱10師主力於下四平、大幹溝子一帶分路向大龍爪溝攻擊前進,殲國軍一部。10師頑強阻擊了高麗城子一帶向南突圍之195師和向北增援的第2師。2月22日上午,10師28團被阻於571高地以東之青溝子一帶與師部失掉聯繫。當天16時許,10師處於兩面受敵夾擊的不利地位,戰鬥至黃昏,10師師長杜光華於571高地指揮戰鬥中犧牲。在此緊急時刻,四縱炮兵團以猛烈炮火將通化向北增援的國軍擊散。2月24日拂曉,四縱10師28團、三縱8師22團4連,均追殲國軍至長春溝,激烈戰鬥後,國軍全線向通化潰逃。此次戰鬥,連續作戰八晝夜未得休整,行動遲緩,致使部分國軍得隙逃回通化。戰果為:殲滅國軍71軍91師272團及師直屬工兵營、特務營、炮兵營,195師一部、2師6團一半之兵力。斃傷國軍1500餘人,生俘其4980餘人。繳獲山炮11門、六0炮60餘門、戰防炮16門、迫擊炮28門、火箭炮12門、重機槍41挺、輕機槍170挺、衝鋒鎗200餘支、步槍1600餘支、汽車21輛、滿載軍火彈藥之大車350餘台。至此,遼東軍區預定之第二步作戰計劃已基本告成。國軍第三次進攻臨江遂被打退。 與此同時,北滿主力第一、第二、第六縱隊及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於2月22日越過松花江,向吉長地區之國軍發動了"二下江南"作戰。國軍北線告急,調南滿新六軍新22師馳援北滿,使南滿之國軍再無力組織進攻。 在此期間,為配合南滿作戰,西滿軍區保一旅、保二旅主動向國軍出擊,先後收復開魯、庫倫、長嶺等地,殲滅國軍1600餘人。 四縱11師(僅有31、32團)向撫順、本溪地區挺進。途中,32團於16、17日連續與國軍一部遭遇於寬甸東北黃花甸子、五道嶺。全師於19日進至鹼廠東南紅土甸子一帶。2月20日15時攻打鹼廠,次日拂曉戰鬥結束,斃傷敵131名,俘敵783名,繳獲火炮17門、輕重機槍39挺、各種槍枝400多、電台1部,11師傷108人、犧牲48人。國軍14師立即由大四平鎮南下尋11師決戰。11師南向於2月23日攻下安瀋鐵路下馬塘站,進至安沈路西河沿、甜水站一帶。11師兵分兩路返回安黨路以東。由師參謀長杜彪、政治部主任吳保山率32團及部分機關人員於2月24日夜由南墳、下馬塘之間過安沈路,向鹼廠前進,3月7日在太平哨以北青溝子與師主力會合。師長蔡正國、政委李丙令率領機關大部及直屬隊、31團於2月25日出發,於26日黃昏在七日地與敵十四師工兵營遭遇並擊潰,在通遠堡南秋木莊附近全部過安沈路東。2月27日拂曉上山阻擊追上來的國軍堅守一天。當晚向東突圍,2月28日拂曉通過鳳城—灌水鐵路支線,3月1日拂曉到紅石窪子。3月1日下午,著名戰鬥英雄、四縱隊11師31團一營教導員叢德滋在小大荒溝突圍時犧牲。31團於3月7日進至太平哨以北青溝子地區與32團回合,11師已堅持敵後作戰38天,特別是越過沈安線以後突圍的8天只吃了7餐,行程250公里,作戰9次,殲敵1400餘人,連續衝破數倍的國軍的數次合擊。31團只有700人整。休整後,3月16日11師與12師36團攻占桓仁縣城。3月下旬留32團駐守桓仁,11師進至四道江地區與四縱主力會合。 第三次臨江保衛戰前後激戰10天。南滿的軍事鬥爭形勢已經由敵攻我守、敵我拉鋸向敵退我進轉變。連續收復了輯安、金川、柳河、輝南、桓仁五座縣城。 第四次保衛臨江國軍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致電南京,派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赴南京,要求增加兩個軍,第四次進攻臨江。杜聿明趁松花江即將解凍之機,由吉林、長春、察南、熱河、冀東等地抽調11個師20個團的兵力增兵通化,組成三個攻擊集團,1947年3月27日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規模的第四次進攻臨江戰役。 遼東軍區決心以部分兵力牽制其兩翼,集中主力第三縱隊七、八、九師,第四縱隊十師,軍區炮兵團、兩個縱隊的炮兵團,分割殲滅進犯之國軍的一個師,以打破攻勢。 1947年4月1日,三縱八師23團三營領受誘敵深入的任務,將國軍第13軍第89師及54師162團牽至柳河縣張家街以南柳條溝西南地區之紅石河川內。4月2日,共軍各參戰部隊由集結地迅速隱蔽地向兩翼機動。4月3日凌晨6時,突然發起總攻擊。經4小時戰鬥,以極小代價將進攻之國軍全殲。生俘其少將代師長張孝堂,少將副師長秦世傑、政治部主任唐彬以下7800餘人,斃其團長以下660餘人,繳獲各種炮96門,火箭筒33具、輕重機槍262挺、各種槍3177支、各種炮彈近9萬發、各種子彈9.8萬餘發、汽車23輛、軍馬613匹、電台10部。與此同時,三縱九師在遼寧軍區獨立第二師五團配合下,堅守在彎口鎮至謝家營一線20公里寬正面,頑強阻擊了國民黨93軍暫20師、60軍184師連續三晝夜進攻,斃傷國軍364人,俘獲200餘人。 國軍89師被全殲後,其它各路紛紛後退,第四次臨江保衛戰自3月26日至4月3日,歷時9天,從遼東軍區開始兵力部署到戰鬥結束只用了3天時間。 配合行動一下江南1947年1月3日,林彪致電陳雲,稱「只求在戰略上能達到調動南滿敵人和部分殲滅敵人及破壞高壓電線與鐵路的目的」。1月6日,林彪、羅榮桓率領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到達雙城指揮作戰。 1947年1月5日,東北民主聯軍1縱、2縱、6縱和三個獨立師,從榆樹縣、舒蘭縣等地一下江南。針對駐防長春、吉林市的新1軍分散守備江南要點的態勢,採取攻點打援:
戰鬥經過:
「一下江南」迫使國軍停止對臨江的進攻,並由南滿抽調新30師、91師共計2個師,從西滿抽調88師,北援德惠、九台。此時,由於氣溫降到零下40攝氏度,作戰行動受到妨礙,北滿民主聯軍1月17日夜撤回江北,北撤途中頂風前進,凍傷減員數千人。一下江南東北民主聯軍戰鬥傷亡近3000人。 1月11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致電給林彪、高崗、彭真:「最近北滿、東滿開始打勝仗甚慰,包圍其塔木一點引起九台、吉林、德惠三處之敵無計劃的增援,均被我殲滅或擊潰。這一經驗指出,圍城打援是殲滅敵人重要方法之一。利用結冰時期有計劃的發動進攻,普遍尋找敵之潛弱據點,採用圍城打援方法,大量殲敵,轉變敵我形勢,甚為必要。」 二下江南為配合「三保臨江」作戰,北滿的東北野戰軍12個師發起「二下江南」作戰。林彪指示:「(由於北滿根據地鞏固,有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現在情況已經起了極大的變化,可以放手打了,這次作戰,就是改變東北敵我形勢的開始。也即「二下江南」不僅是以調動國軍進攻南滿之兵力,更強調要大量殲滅國軍之有生力量。」 1947年2月21日,東北民主聯軍1縱、2縱、6縱和3個獨立師共12個師,以及數萬支前民工,開始二下江南。國軍汲取了「一下江南」被攻點打援的教訓,察覺到民主聯軍主力過江後立即放棄外圍要點向各縣城收縮。新1軍新30師88團在長春,90團在九台縣城,89團在上河灣、沐石河、朝陽屯、岔路口和城子街各要點視情況流動防禦。2月10日第89團剛從上河灣調防城子街,21日察覺情況後向九台縣城收縮,21日9時林彪越級指揮第2師趕赴城子街西南之五房溝、以西之長春嶺堵截,22時第2師趕至,22日拂曉與國軍89團交戰,斃傷副團長以下103人,俘虜165人,打退了89團南逃企圖,並繳獲89團輜重的大部分炮彈。同日六縱到達接管了圍攻城子街任務。23日10時,6縱17師、18師對城子街發起總攻,激戰至19時,全殲國軍89團,共斃傷俘團長曾琦以下2800餘人。新30師88團從長春出援城子街未成功。一縱佔領九台縣城,二縱佔領農安縣城。六縱隨後轉兵北進,2月26日與獨2師共同包圍德惠,於27日開始攻城。一縱、二縱進至長春以北的哈拉哈、米沙子一帶準備打擊長春北援德惠的國軍。為解德惠之圍,杜聿明急由南滿、西滿抽調新編第二十二師、第八十七師等部,會同長春地區的第八十八師和新一軍主力,共4個師12個團分3路並肩北援,並打開松滿水電站大壩閘門放洪,使松花江冰面被洪水覆蓋,阻擋民主聯軍跨江交通線。由於援軍不易割殲,民主聯軍六縱對德惠新1軍50師的進攻平分火力,第17師配屬大炮23門,第16師配屬大炮18門,第18師配屬大炮21門,獨2師配屬大炮18門,導致到3月2日付出巨大傷亡後攻城仍未取得明顯進展。二下江南作戰部隊乃於3月2日回師江北。杜聿明、孫立人宣揚此次德惠作戰大勝,並派新1軍、第71軍進抵松花江南岸農安縣靠山屯、青山口、德惠縣大房身、岔路口一帶,相機渡江北進直取哈爾濱。 三下江南二下江南後,國軍沿中長路向北占據松花江南岸,並派遣地方保安團隊渡江北進。林彪認為「敵人兵力分散了,我們應承乘機反擊!」於「二下江南」收兵江北後不到一周,即於1947年3月8日,開始「三下江南」作戰。 國軍見勢全線後撤,德惠岔路口、大房身的新一軍各部在一縱追擊下迅速收縮到德惠,未受嚴重損失。國軍第88師留下第264團第2營另一個連及團部炮兵排及保安隊,守備靠山屯東關的大燒鍋院據點,掩護全軍撤退。該營於3月9日被二縱五師圍攻,陳明仁不舍這一部1330餘人白白受損,從德惠縣城調第88師,從農安縣城調出第87師前往救援。10日深夜,林彪命令一縱立即西進,與二縱在農安縣北部的靠山屯、郭家屯地區圍殲國軍第71軍主力。3月12日,一縱各部將正撤回農安的88師大部堵截包圍在郭家屯和姜家屯,斃、傷88師810人,俘263團團長蘭松岩以下1193人。3月13日,二縱包圍了農安縣城,一縱南下迫近長春。國軍孫立人從熱河抽調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之第54師,協同南滿新6軍新編第22師、長春新一軍主力,共4個師北援農安縣城,同時國軍打開小豐滿水庫閘門水漫冰封的松花江企圖封鎖民主聯軍退路。北滿民主聯軍圍攻德惠三天三夜未果,因為孫立人部增援趕到,為避免腹背受敵於16日開始撤回江北休整。 三次南下松花江作戰,東北民主聯軍北滿部隊共殲滅了新1軍新38師1個團,新30師1個團又一個連及一個保安團;殲滅71軍88師及軍直屬隊之工兵營的2個連,輜重營的5個連,通訊營的1個多連及野戰醫院一部;擊潰了87師並殲滅了其260團的一個營,另外還殲滅了新6軍新22師66團的兩個連。共斃俘傷15250餘人。國軍則因勝利擊退共軍圍攻,士氣大振,同時杜聿明、孫立人之間矛盾加劇。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