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革命軍部史-第二次國共內戰
2017/11/09 22:30:20瀏覽1850|回應0|推薦0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79年間 ,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為爭奪中國統治權而進行的內戰。

抗日戰爭結束後,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談判很快破裂,內戰全面爆發。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中共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國大部分地區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則退往臺灣,與中共政權相隔台灣海峽對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係才開始緩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內戰戰火雖已停止,然而隨著兩岸政治情勢的變化,軍事緊張局面亦時有發生。

這場戰爭也改變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二者成為彼此對立的兩個政權,在戰爭結束後展開了延續至今的軍事對峙局勢。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也因這場戰爭限縮至台澎金馬地區和部分南海島嶼,並由此引發了兩岸主權爭議。與此同時,這場戰爭也導致了中國大陸大量人口遷移與外流。

-----

背景[編輯]

國內因素[編輯]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5年9月上黨戰役中,中共軍隊圍攻長治
1946年應中共要求,廣東東江縱隊乘美國運輸艦前往煙臺整編,後參與山東內戰

1945年8月1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共同敵人——日本侵略者消失了,兩黨過去積累的歷史矛盾以及對國家前途的分歧開始浮出水面[7]:1-2。但在當時中國國內普遍厭倦戰爭渴望和平形勢下,兩黨為順應民心,蔣介石和毛澤東也為爭取政治主動,都做出高姿態謀求和平。8月14日,蔣為便於解決與中共歧見,電請毛澤東前往重慶[8]:721。8月16日,毛澤東覆蔣,俟對朱德要求表示意見後,再考慮相會問題[8]:721。8月20日,蔣再電敦促,說明朱德要求不能接受[8]:721。8月23日,蔣三次去電敦促[8]:721。8月24日,毛稱願與會見,共商和平建國大計[8]:721。8月25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要求國民政府承認解放民選政府及抗日軍隊,制定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接受日軍投降地區,公平合理整編軍隊,承認各黨派合法地位,召開各黨派代表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8]:721。儘管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為和平努力受到國內輿論一片讚揚,但雙方並沒有放鬆爭奪實際利益,在對日接收問題上兩黨矛盾尤其突出。國民政府依盟軍指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接受日軍降權,但中國共產黨卻認為不只是國民政府軍隊才有權代表中國接受敵偽軍投降,重慶統帥部,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民和中國真正的抗日軍隊,中共以實際的抗命行動,試圖可以獲取一部分席位代表全中國接受日本投降,雙方軍隊在華北、東北多處衝突[9]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在日軍正面進攻下節節敗退,從華東敗退到西南。因此在日本投降前夕,國民政府軍隊主力偏安於後方,在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幾乎沒有政府正規軍存在,在長江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僅有第三戰區的部隊[10]。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則利用他們在游擊戰和農村工作上的經驗,在日占區農村地區積極組織抗日運動。到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控制了大部分農村地區,根據地總人口約9550萬,並建立起一支可以與國民政府一爭的軍隊[10][11]:10-43

在二戰結束時日本華東佔領區(紅色)及共產黨根據地(紅條)

國民政府由於軍隊遠離戰線,相比較於在日占區活動的中共軍隊,在競爭接收華北和東北日占區時,在地理上明顯處於劣勢。8月11日,蔣中正命令日軍只能向他指定的部隊投降,同時要求國軍受降並收復戰略要地,對中共軍隊則命令「原地駐防待命」[12]。8月21日,國民政府任命中國戰區15名受降長官。國民政府鑑於後方軍隊倉促之間難以運往日占區的現實,利用日偽軍臨時「維持治安」。8月23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向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下令,要求日軍維持占領區,保證交通線通暢以待國軍到達,還命令日偽軍隊「收復」新近被中共軍隊占領的地盤。在國際上,由於美國擔心中國共產黨勢力擴大,國民政府在受降過程中得到美國直接支持。此外,國民政府還在日本投降前夕與蘇聯簽訂盟約,以接受外蒙古獨立以及承諾蘇聯在東北的特殊權益,換得蘇聯承諾東北屬於中國,並不支持中共[13]:1-3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透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布《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日軍,在中國(除滿洲外)、台灣及北緯16度以北越南境內所有日軍,必須立即向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及其代表投降。對此,岡村寧次表示絕對服從。朱德以中國解放區總司令名義致牒英、美、蘇駐華大使,聲言國民政府無法代表中國接受日、偽軍投降,唯有延安總部才有權代表參加受降工作,並稱蔣介石為「法西斯頭子獨夫民賊」、「挑撥內戰」[14]。接著,朱德致電岡村寧次要求日軍分別向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中共將領投降,但最終遭到日軍拒絕,盟國則完全不予理會[8]:721。中國共產黨拒絕蔣「原地待命」的命令,針鋒相對地要求所屬部隊向日偽全線反攻,同時命令日軍除了被國軍包圍的部分向中共軍隊投降[15][13]:1-3。至8月26日,共產黨已佔領大小五十九個城市和鄉村,日偽軍隊根據國民政府的命令向中共進攻,到9月底攻占了20多個城鎮[11]:10-43。在山西上黨戰役,塞北平綏等地,共軍阻撓國軍受降,雙方發生激戰。9月,中共放棄原來占據平漢鉄路以東計劃,正式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準備放棄江南各根據地,並將部隊撤到江北,大力發展東北和華北根據地,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八路軍中的原東北軍將領萬毅、呂正操、張學思等部和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進軍東北,準備接受日、偽軍投降。8月30日,八路軍曾克林部在一支蘇軍配合下攻克山海關。曾克林的先頭部隊在東北短時間內就接受大量軍火,招募了大量人員。黃克誠率新四軍第3師3萬餘人9月中旬從蘇北出發,11月底到達東北。[16]同時,羅榮桓帶領中共軍隊在山東的主力部隊6萬餘人大量渡海到達東北。原來要南下的劉轉連部第359旅,也改派往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同時,中共成立東北局,向東北派出20多位高級幹部。

國民政府要求日偽「維持治安」的命令實質上授權其延長了對淪陷區的統治,這引起廣泛不滿。在抗戰後的內戰期間,中國國民黨接收大員嚴重腐敗,導致民怨。中國國民黨接收大員貪腐被認為是觸發台灣二二八事變最直接原因,唐賢龍在二二八事變後出版《台灣事變內幕記》指出:「自從國內的很多人員接管以後,便搶的搶、偷的偷、賣的賣、轉移的轉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國內『劫收』時那一套毛病,統統都搬到了台灣……」[17]在被譏諷為「劫收」的接收之外,偽幣因為政府的錯誤政策急遽貶值,光復地區人民因此受到直接的經濟損失,加上政府對漢奸懲處的暖昧以及對前淪陷區人民居高臨下的態度相對比,民眾對國民政府在戰後復興時期的表現大為失望[11]:10-43

1945年下半年國共主要衝突列表
戰鬥名稱大致時間爆發原因實況
上黨戰役9.10-10.12閻錫山部隊在長治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發起進攻閻錫山部隊10個師被全殲,長治被中共攻占
津浦戰役10.15-12.14中共阻止國軍沿津浦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攻占山東大片地區,山東華中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平綏戰役10.18-12.14傅作義部隊在綏遠受降,中共為打通華北東北交通中共軍隊圍攻歸綏、包頭兩城一個半月,未能攻克最後撤退
平漢戰役10.24-11.2國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阻止其北進中共軍隊合圍國軍7個師,將其全殲
山海關戰鬥11.15開進東北之國軍在山海關途中遭遇中共軍隊阻擊國軍突破中共軍隊阻擊,穿越山海關,收復錦州

國際因素[編輯]

1945年8月12日,蘇聯對日宣戰後,150萬蘇軍全面進入中國東北、庫頁島南部和南千島群島,迅速擊敗日本關東軍,滿洲帝國滅亡。

1945年2月,在雅爾達會議上,美國、英國為換取蘇聯出兵東北,減少美國的犧牲,未經中國國民政府同意賦予蘇聯大連國際化、蘇聯在大連港特殊權力、蘇聯租用旅順港設立海軍基地以及蘇聯在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特權。

1945年8月14日,中國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中國同意外蒙古進行公民投票決定前途(事實上即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換取蘇聯將東北交還給國民政府,並承諾不支持中共。

12月底,按照波茨坦公告,蘇聯、美國、英國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關於中國,三國達成協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民主的政府,該政府應該有廣泛參與,和內戰停火。三國都同意不干涉中國內政。蘇聯外長指出,蘇聯駐東北軍隊已經完成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應中國政府要求,蘇聯駐東北軍隊的撤回將推遲到1946年2月。美國國務卿指出,蘇聯在華北駐軍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在中國軍隊能獨立擔負責任後,蘇聯駐軍將立即撤回[18]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友好同盟條約及其他有關文件

通過對日作戰,蘇聯控制中國東北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欲接管東北,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介石為首的中國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史達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持的蔣介石國民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然而由於國民政府拒絕蘇聯方面不得讓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的要求,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東北回國之前為中共搶占東北的真空地帶提供很多便利條件[19]。部分學者認為:蘇聯按時參戰,佔領東北,允許中共佔領大部分鄉村地區,阻止國府重返東北,還把大量日軍裝備送給中共軍隊,使蔣介石在內戰中必須走向軍事失敗[20]:9;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21]。在東北,蘇聯自日本關東軍手中接收轉交給中國共產黨武器裝備[22]:91-92。有台灣學者認為,1947年,在戰況不利下,中國共產黨曾請求蘇聯給予援助[23]:703。還有學者指出,蔣解散30萬曾為日本人效力之偽軍,在東北把他們全部釋放,結果補充共產黨方面力量[20]:10。但也有美國學者認為,蘇軍一方面允許義勇軍和八路軍接管農村,另一方面卻讓蔣介石官員接收滿洲所有的城市,並保護了他們好幾個月。[24]

政治協商與軍事調處[編輯]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重慶簽署《雙十協定》。
1946年5月,國共雙方在四平激戰。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與周恩來等赴重慶開始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等問題舉行會談,並先後簽訂《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和《關於停止軍事衝突的協定》[4]:4923。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舉行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和平解決國內問題之五項協議[4]:4923。毛澤東率代表團就國家前途與蔣介石等談判。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國民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達成和平解決爭端的意向,決定在年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解決具體問題。

在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默許閻錫山進攻解放區,在上黨戰役中慘敗。可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議墨跡未乾,蔣介石即向國民黨軍隊秘密傳達《剿匪手本》,準備內戰。

1946年1月,國民黨、共產黨、民盟、青年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圍繞政府組織、施政綱領、軍事、國民大會和憲法五個問題展開討論,最終達成五項協議。協議規定,政府改組後以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規定國府委員里國民黨占半數,另外半數由其他黨派和社會賢達組成,重大議案須2/3多數委員支持通過;在執政綱領上,通過了以中共草案為基礎的《和平建國綱領》,一致同意和平實現民主憲政;一致同意整編國共軍隊,實現軍隊國家化。[13]:36-422月25日國共雙方達成雙方軍隊整編方案;3月6日,毛澤東提出部隊分兩期復員,第一期復員1/3,第二期再復員1/3。當時中共軍隊共130萬人,兩期復員,只餘40多萬。由於兵員裁撤過多,導致共產黨軍隊在國共內戰初期處於不利態勢。[25]

雙十協定後,國共衝突仍未停止,尤其平綏戰役中,傅作義軍隊在包頭、歸綏仍被圍困至12月。為盡快停戰,國民政府代表張群、中共代表周恩來在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的調停下商談停戰令。雙方圍繞赤峰、多倫地區歸屬問題爭執一番後,國府做出讓步,雙方在1月10日下達1月停戰令,以迎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2月,國共達成整軍方案,決定統一整編國共軍隊為國軍,協定劃定全國駐軍服務區,各軍隊集結在此統一整編;整編以12個月為一期,分期縮編部隊,直到完成全國60個師的目標。3月,國共達成迄今最後一個正式協議:《東北停戰協定》,但該協定已對激烈進行的東北內戰無實際約束力。[26]

蘇軍從東北撤離後,國共在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1946年3月1日,蘇聯向國民政府表態決定自東北撤軍。4月6日蘇聯撤軍後,中共軍隊迅速搶占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中心城市,國民政府則在美國幫助下將大批精銳部隊運至東北,向中共軍隊大舉進攻,東北局勢急劇惡化。由於中共軍隊在蘇軍撤退後一個半小時,對原本由中蘇共管的長春發動攻勢,並在4月8日佔領長春[27]:202-203,國民政府認為此舉率先違反了1月停戰令[28],導致4月時東北長春幹線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林彪部主力30餘萬,集中於四平街附近,企圖阻止國軍前進。[29]:154國軍杜聿明部迫於情形,自5月起在東北發動反攻。[29]:1545月3日,國軍克復本溪,激戰於四平街一帶,5月19日克復四平街。[29]:154第二次四平戰役後,林彪所部被重創,國軍一直追擊到松花江畔。5月23日,國軍克復長春,5月28日克復吉林,6月5日直逼哈爾濱。[29]:1546月6日,蔣頒發第二次停戰令。[30]:48在馬歇爾壓力下,蔣介石同意東北休戰15天,後來又延長8天。從6月5日起,蔣先後向中共提出五項要求,解放軍必須退出:(一)隴海路以南的一切地區;(二)膠濟線全線;(三)承德及其以南地區,以及冀東沿海;(四)東北除黑龍江、興安兩省、嫩江省中部北部及延吉地區以外之所有各省;(五)六月七日後中共在山東、山西兩省從偽軍手中解放的一切地區;並聲明中共如不退出上述地區,則國民政府不能考慮停戰問題[31]:494。7月,蔣徇調人之請,兩次頒令停止衝突,並主張召開五人小組,商談政治問題,與三人軍事小組同時進行,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30]:48休戰期間,蔣要求中共必須放棄蘇北、膠濟鐵路、承德、古北口和哈爾濱,遭到中共拒絕。[13]:56-5811月,蔣頒布第三次全面停戰令。[30]:49

1946年3月,中國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的憲法草案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國共產黨激烈反應。重慶與南京的國共談判與全國性的軍事衝突同時進行,兩者互相影響。但中國共產黨仍然能在國統區公開活動,並在重慶發行《新華日報》,此時內戰仍未以國共公開決裂方式爆發。同時期,在美國總統杜魯門支持下,馬歇爾下令自1946年7月29日到1947年5月26日,美國對國民政府實行武器禁運[32][33]。戰爭結束後,魏德邁將軍在美國國會作證,杜魯門政府1947年決定停止進一步的培訓國民政府軍隊,並對國民政府實施武器禁運,西方記者與決策者不斷指責和批評中國國民黨,這成為國軍士氣低落並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34]

此後,作為預備行憲的看守國民政府為以憲政吸引民心與中共對抗,而在1947年4月依據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正式改組,「結束一黨專政」,容納制憲各党進入政府。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國民政府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1948年3月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以差額選舉方式選舉產生了首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5月,中華民國政府開始運作,「國民政府」正式走入歷史。

土地改革[編輯]

土改期間貧農批鬥地主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公布二五減租辦法。1946年公布《土地法》,依照該法政府應當從地主贖買土地分給貧農,以實現孫中山所倡導的「耕者有其田」。然而這個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僅僅停留在宣傳層面。其後在節節敗退丟失大片國土的1948年,國府又為了收買統治區的民心而在立法院通過了《土地改革方案》,以切實貫徹耕者有其田的目標,然而該政策仍只在極少數地區試行。直到國府已無力回天的1949年,政府才宣稱終於完成在全國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一切準備,計劃到1952年在大陸地區基本完成這個目標。然而此時全國一半以上的區域已經處在中共控制之下,使得這一計劃在中國大陸的實施最終成為痴人說夢。而針對中共佔領區的土改運動,行政院則在1946年10月公布《綏靖區土地處理辦法》,主張對中共已分田地之地區,國軍占領後不強迫農民歸還地主土地,而采「繼續佃耕,減輕地租」的辦法。辦法指出,「綏靖區內之農地,其所有權人,非自耕農時,在政府未依法處理前,准依原有證件,或保甲四鄰證明文件,保持其所有權,並應由現耕農民繼續佃耕。綏靖區內佃租額,不得超過農產正產物三分之一」。然而,受中共打土豪政策影響下的地主及其民團在跟隨國軍還鄉之後,被國軍默許以各種手段收回其損失,導致大規模出現地主及民團屠殺驅趕貧民的現象,令國民政府的民心進一步喪失。

反觀中共方面則一改抗戰時期減租減息政策,大力實施土地改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軍總部號召打倒蔣介石[4]:4923。基本辦法是在農村按照土地多少劃分貧農、中農、富農、地主。地主富農土地被沒收,地主要受到批鬥,因此起初使得廣為貧農佃農的支持。然而在1947年底土改高潮時,連中農的土地也要被分割沒收。以至解放區農村出現恐怖氣氛,據晉綏地區報告,「一般群眾恐慌,生產情緒低落,災情加重,並發生嚴重外跑現象。不僅地富逃亡,甚至中貧農逃亡也不少」[35]:608。甚至有村莊連貧中農之東西都沒收,「用鹽水把人淹死在瓮里,還有用油從頭上燒死人的」。人心惶惶,不可終日[36]

有鑑於此,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陝北米脂召開的中共中央會議上作報告,提出土改總方針是「依靠貧農,鞏固地聯合中農,消滅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剝削制度」,強調「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哪怕只發生一戶中農被錯當成地主來整,我們也必須十分注意糾正」。[37]:1146-1147[38]:331其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又在1948年春連續發出指示,要求必須避免對中農採取任何冒險政策,容許中農保有較平均水平為高的土地;區別新富農和舊富農,對老區新富農按富裕中農待遇;對開明士紳應予照顧,對大中小地主應有所區別;堅持少殺人,嚴禁亂殺人;明確土改的地區差別,即老區只進行適當調整,半老區按《土地法大綱》進行土改,新區第一步土改不觸動富農;明確地主、富農和中農的劃分標準(將劃為地主、富農的標準提高,使他們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下降到10%以下);保護已分配土地的私有產權;要求糾正關於土改的「左」傾宣傳等等。[39]:1162-1179據此,各根據地在1948年內普遍進行了糾正土改「左」傾偏向的工作,主要是糾正侵犯中農利益的做法,使土改恢復到正常有序的軌道上。最終使得農村民眾,特別是佔據多數的貧困農民的民心最終倒向中共一方。[40]:353-354

得益於土地改革的推行,中共得以通過基層組織直接向農民收取農業稅,這使得中共財政收入在整個戰爭進程中均高於國民政府。其中,1949年中共財政收入更是達到糧食304億斤[41],約合11億美元,而同期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僅有9000萬美元[42]。中共財政收入達到同期國民政府的十二倍,極大加快了戰爭進程,支援了解放軍的作戰,導致中共軍隊迅速取得勝利。

金融改革[編輯]

由於戰事的不斷持續,國民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只得通過印發貨幣彌補財政赤字,令法定貨幣急劇貶值。並與期間多次發生黃金擠兌風波,令國民政府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47年初,法幣發行總額為3萬5千億,至7月增至10萬億以上。[29]:1591948年7月29日,蔣在莫干山召開會議研究發行金圓券事,謂王雲五所擬金圓券方案,設計挽救財政,收集金銀、外幣,管制物價,都是必要措施。[43]:3528月19日,蔣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同時停止發行法幣;並在各地設置經濟管制督導員。[30]:56蔣發表談話,呼籲同胞奉行法令,擁護新幣制,以福國利民。[30]:56並公布「金圓券發行法」,主要內容為:

  1. 金圓券發行採用十足準備,其中必須有40%為黃金、白銀及外匯,其餘以有價證券及政府指定的國有事業資產充當。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定為20億元。
  2. 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00萬元。[29]:159
國統區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致使寄一封信需用到郵票243枚,共計郵資204萬7800元。

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新貨幣——金圓券,名義上可以無限兌換黃金。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但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肆意濫發,從而造成更為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令民間經濟陷入巨大混亂。結果金圓券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金圓券只使用了10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2萬倍。令城市居民,特別是城市中產階級所受的經濟損失極巨,使得國民政府失去了原來最重要的支持者,亦是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迅速失敗原因之一。1949年下半年,國民政府又發行銀圓券。但由於在大陸統治進入末期,加之無足夠銀元為擔保,該貨幣很快在流通中被拒收。內戰末期,國民黨將黃金運往台灣,成為退守台灣初期國民政府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在中共一方,由於國共內戰的順利進展,使得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亟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區貨幣。1947年4月,中共中央宣布成立以董必武為主任的「華北財經辦事處」,統一華北各解放區財經政策,調劑各解放區財經關係和收支,同時著手開展統一貨幣的工作。1947年10月成立了以南漢宸為主任的「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著手中國人民銀行的籌建工作。終於在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在進入上海後,中共迅速在上海全市推行人民幣,並從全國抽調大量物資以穩定物價,最終結束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惡性通貨膨脹。

學潮蜂起[編輯]

沈崇案後的反美遊行
上海同濟大學學潮,國府軍警持水龍頭鎮壓
1947年2月前的重慶曾家岩民生路新華日報社,辦理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等

隨著戰爭發展,在中共之領導下,國統區人民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之運動也逐步高漲[4]:4923。中共在戰場後方通過秘密的地下黨員,策動學潮,著名的有1947年5月,上海、南京等地大學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此次遊行學生與軍隊衝突釀成血案[44]。此外,與中國共產黨互為友黨的中國民主同盟在1947年10月被取締之前也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積極參與學潮,配合中共的鬥爭[45]。1947年5月30日,新華社發表毛澤東所寫時評,高度評價國統區學生運動,認為是解放軍作戰之外第二條戰線。[46]:83641948年8月15日,民國政府教育部統計稱,共產黨「職業學生一年半以來製造學潮109次,耽誤課業506天,學潮漫及18個重要都市[47]

1946年底至1949年10月主要學潮
時間爆發地點原因實況備註
1946年12月北平北京大學預科女生沈崇被美國士兵強姦全國性反美運動中共領導[48]
1947年5月南京物價上漲,公立大學所發伙食費不夠全國性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中共領導[44]
1947年5月武漢(同上)學生與軍警衝突中共領導
1947年10月杭州浙大學生會「於子三」參與地下黨被捕死於監獄全國各地學生抗議政府逮捕屠殺學生中共領導[49]
1948年1月上海同濟學生自行選舉自治會,被校方開除學籍同濟大學學生赴市政府請願中共領導[50]
1948年3月北平民國政府查封中共地下黨組織華北學聯萬餘學生在北大民主廣場舉行營火晚會-
1948年4月北平民國政府逮捕華北學聯學生五百學生在政府北平行轅請願中共領導[51]
1948年6月滬津美國決定扶植日本經濟上海萬餘名學生遊行示威抗議美國扶植日本,天津北洋大學拒絕美國救濟糧-
1948年7月北平北平市參議會決定重新考核東北流亡學生在北平臨時大學之入學資格四千學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請願-
1948年7月北平政府和學生互相開槍對射[52],死亡8名學生[53]:177一萬學生前往李宗仁官邸請願抗議中共領導[54]:26

情報與宣傳[編輯]

除此之外,中共在國府高層安插大量的情報人員,包括劉斐、熊向暉、郭汝瑰以及傅作義的秘書閻又文等大批中共地下黨員所組織起的綿密情報網[55]令國民政府幾乎所有重要作戰情報皆為共軍提前掌握,嚴重影響了國軍作戰。

1947年2月被查封之前,中共在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大力宣傳中共的思想。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時,《新華日報》每天都登有新華社發的中共軍隊勝利戰報,每天辟有專欄刊登啟事[56],將中共俘虜的國軍將官公布在報紙上讓家屬認領。此事引起了國統區的普遍恐慌。據新華日報編輯回憶說,「有反動派對此不滿,表示:『世界上哪有這樣的怪事,在打仗的時候,竟允許敵人在自己的區域發宣言、發戰報,進行宣傳?』……想以此作為迫害我們的藉口……敵人對新華日報的稿件更加緊了控制。新華社的稿件不准登,前線的勝利消息不准登……。我們有時也作些不損原意的改動,更多的時候根本不理睬,該登的還是照樣登。敵人對我們毫無辦法。」[57]:41同時,重慶地下黨秘密發行《挺進報》以取代新華日報,大量散播中共軍隊在前線勝利的消息,並組織工潮,學潮和農村暴動。1949年9月,昆明銀行從業員聯誼會發表告社會人士書,反對徵兵徵糧,反對苛捐雜稅,反對蔣桂系統軍隊入雲南[46]:9002

經過[編輯]

大陸戰場(1945年-1950年)[編輯]

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
1946年11月16日周恩來在南京召開記者會,譴責制憲國大召開,宣布自己將返回延安
1947年3月7日,政府代表張治中在南京送董必武等中共駐京人員乘坐美飛機撤回延安

受降、接管與內戰爆發[編輯]

1945年8月,美軍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之後,蘇聯軍隊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58]:32。國共軍隊為爭奪受降權開始爆發內戰。8月下旬,閻錫山部隊在長治地區接受日本投降,中共視其為心腹大患,發起了上黨戰役。同時,國軍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華北推進受降。共產黨軍隊則予以阻止,內戰之火愈演愈烈[59]:238

蘇聯按時參戰,佔領東北,允許中共佔領大部分鄉村地區,阻止國府重返東北,還把大量日軍裝備送給中共軍隊,使蔣介石在內戰中必須走向軍事失敗[20]:9;蔣解散30萬曾為日本人效力之偽軍,在東北把他們全部釋放,結果補充共產黨方面力量[20]:10。在蘇聯的默許之下,中共軍隊滲透進入東北,而國府認為東北問題屬於主權外交問題,不承認中共的占領。11月,根據中蘇協議,國軍進入東北接管,但受到蘇聯阻撓。輾轉登陸後,在山海關遇到中共阻擊,東北爆發內戰[60]。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於1946年1月10日簽訂停止軍事衝突協定,規定雙方軍隊自1月13日午夜起就地停止軍事行動[61]:2015。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下令停戰。中國共產黨履行協定,中國國民黨在下達停戰令前,密令軍隊「盡速搶佔戰略要點」,接著又調動軍隊進攻解放區[61]:2015。3月開始,隨著蘇軍撤離東北,國共再度大打,全面爭奪。4月,國軍在四平與林彪部共軍發生激烈戰鬥,5月初,國軍新六軍突破共軍防線,18日占領四平[62]。蔣利用停戰機會,在關外,以「接收主權」為名,增兵東北,搶佔戰略要地,形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據不完全統計,從1月13日至5月20日,國軍向解放區發動大小進攻3,635次,使用兵力258萬餘人,強佔解放區村鎮2,077個,縣城26座;蔣在將近十個月打打談談之後,自以為完成發動全面內戰之準備[31]:494。在馬歇爾施壓下,6月初,國民政府發布第二次停戰令[63],兵力上的對比是:中共軍在1945年9月擁有127萬正規軍和268萬民兵(另有一說這是內戰開打時的數字)[64]。以滿洲國軍為代表,最高峰時在編人數超過80萬的偽軍[65]:31,有相當高比例又是被雙方軍隊收編大部分加入國軍,小部分加入中共軍[66],這些改編都是在日本投降後幾個月完成的[67][68]。到1946年6月國民革命軍擁有軍隊430萬,能夠用於機動作戰的高素質部隊200-220萬[69]:374[70]:12[71]:450[72]:93。在國民革命軍中,一直存在著有裝備精良訓練充分的部隊和受差別待遇的人員素質和裝備水平都低,軍紀也較壞雜牌部隊並存的現象,後者經常與中央系部隊互相敵視,難於統一指揮[73][74][75]:33[76]:182[77]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友好同盟條約及其他有關文件

國攻共防(1946年-1947年9月)[編輯]

停戰談判中斷,內戰掀起,國民政府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31]:496。1946年6月,蔣在美國支持下,調160萬正規軍,向解放區全面進攻,解放軍有力反擊[78]:472。6月26日,中國國民黨公開發動全面進攻解放區[61]:2015。面對蔣全面進攻戰略,解放軍堅決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之作戰原則[31]:494-495。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以殲滅國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之積極防禦之戰略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還擊,經過8個月作戰,迫使國軍放棄全面進攻之計劃,於1947年上半年將進攻重點放在山東和陝北[4]:4923。1947年3月,蔣集中兵力向陝北、山東重攻,不久被粉碎[78]:472

國軍全面進攻與共軍全面防禦[編輯]

在此期間,國民政府在其完成各項軍事部署後,公然於1946年6月26日,開始全面進攻解放區[4]:4923。停戰有效期剛過,國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在湖北、河南邊界宣化店被包圍的李先念部6萬中原解放軍,李先念率部提前突圍[79]。全國內戰爆發開始,蔣實行全面進攻戰略,使用其正規軍百分之八十,即193個旅,158萬人之兵力,企圖首先消滅中原解放軍,然後攻佔江蘇、安徽,再攻華北,「在三個月或六個月內解決問題」;全面進攻重點在華東戰場,並實施軍事、政治和經濟相結合,地方團隊、還鄉團等與正規軍相配合之總體戰[31]:494

7月,國共就蘇北政權的談判陷入僵局,此時國軍為保衛南京側翼安全,向蘇中和蘇北的新四軍駐地發動進攻[80]:2。國軍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企圖由南通至泰州一線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4]:1489。解放軍發起蘇中戰役,亦稱「七戰七捷」[4]:1489。粟裕、譚震林指揮19個團3萬餘人,從7月13日至8月27日,連續作戰七次,均獲勝利[4]:1489-1490。在一個半月中,殲滅國軍6個旅及5個交警大隊,共5萬餘人[4]:1490。粟裕部在運動戰中殲滅國軍第六十九師。而國軍則占領蘇北全部城鎮,把中共軍隊壓過隴海線。

在山西,解放軍在7月下旬發起攻勢。7月20日,解放軍為攻佔大同,圍困應縣國軍。8月,解放軍賀龍部開始圍攻大同[29]:154。傅作義部全力增援大同守軍。9月14日,傅作義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克復集寧,解大同之圍[29]:154。此時國共在集寧處於膠著狀態,中國共產黨遲遲未能攻克大同,故解放軍主動撤退。10月初,應馬歇爾要求,國民政府下達第三次停戰令。停戰令期限剛過,中共軍隊主力在大同。10月11日,國軍第三十六集團軍奇襲奪取中國共產黨華北區中心城市張家口[29]:154。正在斡旋國共衝突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國軍攻占張家口的報紙後稱「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去。」[81]

在山東,8月10日,劉鄧大軍三個縱隊突襲隴海線,占領碭山和蘭封之間百餘公里鐵路,隨後國軍調集大軍反攻。9月初,解放軍撤退同時在定陶全殲國軍整編第三師,但是國軍整體呈攻勢沒有改變。在東線魯西南地區,國軍進展較為順利,在晉南地區,胡宗南部隊受阻,整編第一師第一旅被陳賡部圍殲。10月下旬,國軍占領25座縣城,完成華北南線作戰,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部隊被壓制在黃河以北。四個月來,國軍佔領解放區105座城市,卻損失32個旅,約30萬人兵力[31]:495。11月1日,國軍登陸煙臺,魯南各地相繼收復[29]:154。解放軍的撤退讓中國國民黨誤以為勝利在望。然而解放軍人數實際上未減少,很快展開反攻。1月,國軍進指陳毅部於魯南,由徐州綏靖主任薛岳指揮[82]:313。初戰,國軍馬勵武、周敏英兩軍(整編第二十六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另第一快速縱隊)於棗莊、嶧縣地區,為解放軍所敗(國軍損失5萬餘人),2月間雖陳誠親赴徐州指揮(以20個旅從蘇北,以3個軍從魯中,兩面夾擊臨沂),激戰半月,臨沂遂告克服,陳毅終告撤退(佯敗於南線國軍,棄守臨沂,主力隱蔽兼程北上)[82]:313-314。2月下旬陳毅部反於萊蕪區,將李仙洲(北線國軍第二綏靖區副總司令)部(3個軍7個師約5.6萬人)包圍解決[82]:314

1946年10月11日,國軍進據張家口,戰事雖告一段落,戰爭並未停止[83]:75。蔣把佔領一些地方當作「勝利」,尤其是佔領張家口後,立即下令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並積極準備突襲延安,繼續向華東、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解放區進攻,其主要戰場仍在華東之蘇北和山東[31]:495。中國共產黨和民盟要求追究中國國民黨破壞和平的責任。中國國民黨堅持於1946年11月中召開制憲國民大會,而周恩來稱,「國民大會一旦召開,他就回延安」[79][84]。在部分人看來,國民大會前中國共產黨能否提交名單已經成了問題關鍵。在馬歇爾拒絕調停情景下,10月26日,梁漱溟代表第三方面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但經周恩來施壓又撤回此案[85]:207。11月11日,國民政府通知第三方面,國民大會代表報導人數達到法定人數,無論中國共產黨是否參加,均預定在11月15日舉行。第三方面中的民社黨和青年黨決定參加國大,民盟則拒絕參加並開除民社黨出民盟,這一分裂標誌著第三方面調停失敗。11月15日,制憲國民大會開幕,蔣為取得軍事上配合,擬定結束蘇北戰事作戰計劃[31]:495。此時,國民政府為迎接制憲國大,下達第四次停戰令,但已經對軍隊戰鬥沒有約束力。

1946年,中國共產黨實行總動員,公開進攻榆林、遼寧,並大舉進攻蘇北,旋又加緊破壞北寧路[30]:49。中國共產黨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攻勢,林彪、羅榮桓部隊經由土改和創建根據地,兵源大增,經1946年兵力逐漸占據優勢,且裝備精良,故一直以攻勢為主。同年夏,關內各地國軍雖迭獲勝利,東北地區由於防地遼闊,兵力不足;加以交通被解放軍所破壞,乃形成被動之形勢[29]:162

1947年2月底,林彪部渡松花江南下,5月初大舉發動猛攻,5月17日攻佔懷德,5月21日攻佔公主屯,孤立永吉、長春、四平街[29]:162。據中國共產黨稱,直至1947年4月,殲滅國軍4萬餘人,攻占城鎮11座。

1947年1月31日,解放軍延安總部公布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戰爭幾項重要統計:七個月中,共殲滅國軍56個整旅(師)、其中1月份殲國軍12個旅;斃、俘其將級軍官103名,其中俘獲87名,俘獲後逃跑4名,擊傷12名[46]:8276。國軍攻佔解放區城市199座,解放軍攻佔國統區城市100座[46]:8276

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經過八個月作戰,國軍損失正規軍66個旅(師)共54萬餘人,非正規軍17萬人,合計71萬人,攻勢受到嚴重挫折。

國軍重點進攻與共軍局部反攻[編輯]
1947年3月10日,中國共產黨首都留守處人員從南京返回延安3天後,國軍胡宗南兵團從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進攻
1947年5月中旬,國軍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
1948年交通大學教授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投票

1947年3月10日,各路國軍20萬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揮下,分由洛川、宜川向延安進攻,中國共產黨調動5,000兵力[86],憑藉地雷和伏地堡壘頑強抵抗,國軍3月19日攻入延安[29]:158。解放軍爭取中共自動撤離延安,國軍攻入空城。國軍(宣稱)斃傷解放軍1萬6千餘人,俘虜解放軍1萬餘人[29]:159。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並隨彭德懷西北野戰軍2萬餘人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遊擊戰,期間獲得青化砭、羊馬河、沙傢店等戰鬥的勝利。

在山東南部,解放軍郝鵬舉率領2萬人歸附國軍[29]:158。1946年11月15日,國民大會開幕,蔣為取得軍事配合,擬定結束蘇北戰事作戰計劃,又調集31萬人企圖與解放軍華東主力在臨沂地區決戰,結果四個月戰事又以損失41萬5千餘人而告失敗[31]:495。1947年4月初,津浦鐵路徐州至濟南段打通,國軍包圍解放軍陳毅部於沂蒙山區[29]:158。顧祝同率領60萬國軍進攻。由於國軍採用齊頭並進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遊擊戰朮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4月30日,據新華社統計,國軍在4月份被解放軍折損合10個半旅,奪佔國軍駐守縣城48座[46]:8345。5月16日,華東野戰軍圍攻孟良崮,至下午5時,全殲整編第七十四師3.3萬人[46]:8355。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七十四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5月19日,蔣介石飛徐州,與顧祝同研討山東軍事,決定各部暫駐原防,全面整訓,改正戰術,準備最後決戰[46]:8356

5月初,胡宗南國軍經過3個多月戰鬥,仍未接觸到中共中央並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連續敗於中共彭德懷。在華北地區,國軍兵力空虛,聶榮臻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機動作戰。自1947年5月起,解放軍徐向前、彭德懷等部開始圍攻太原,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堅守[29]:164

6月,國軍繼續自魯南向北進攻,國軍分兵駐守所占城市從而被共軍包圍。6月6日,解放軍攻陷熱河赤峰[29]:162。6月16日,國軍被迫放棄安東省會[29]:162。解放軍開始進攻遼寧瀋陽[29]:162。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街,國軍守軍陳明仁部堅守月餘,殲敵甚眾,蔣特電嘉勉[30]:51。至7月,林羅部圍攻四平,血戰未克,兵力受損。

6月18日,胡璉整編第十一師占領中共山東指揮部所在地魯中南麻鎮。此時因劉鄧軍在魯西進攻,國軍被迫自魯中回援,陳毅粟裕部隊乘機進攻南麻整編第十一師,但因連降大雨,解放軍彈藥受潮,攻擊出現困難,久攻未克。此時國軍再度調集大軍圍攻,陳粟部因多處軍隊有遭遇合圍危險,傷亡較大,因此放棄圍攻,撤至黃河以北惠民。

同年夏天起,解放軍逐漸掌握優勢,開始主動反擊。6月30日,國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檢察署通緝毛澤東、周恩來等。7月31日,中國共產黨正式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名稱。經過一年內線作戰,解放軍粉碎了國軍全面進攻,基本挫敗其重點進攻。戰爭第一年,解放軍殲滅國軍112萬人[4]:4923。國軍總兵力由1946年6月的430萬下降到373萬,官兵士氣下降,113個旅被殲滅或受到過殲滅性打擊,用於機動作戰兵力寥寥可數。經過一年作戰,解放軍總兵力由127萬上升到195萬,正規軍擴展至近100萬人。

戰局逆轉(1947年6月-1949年4月)[編輯]

1948年1月和8月,蔣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防禦戰略方針[78]:473。不久在解放軍打擊下,其政權迅速崩潰[87]:689。從1948年9月起,軍隊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78]:473

共軍戰略進攻與國軍重點防禦[編輯]

1947年6月30日,解放軍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在外線大量殲敵;以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武裝繼續在內線作戰,箝制和消滅敵人,收復失地[4]:4923。在中原地區,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部隊夜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正式標誌中國人民解放軍揭開戰略進攻序幕。7月1日,劉鄧渡河後包圍鄆城國軍整編五十五師,此時陳粟軍從國軍縫隙處南下,進攻費縣,威脅兗州。同時劉鄧大軍又攻克鄆城、曹縣,並將羊山集處國軍整編六十六師合圍。7月底圍殲羊山集整編第六十六師。8月,國軍肅清膠濟鐵路沿線解放軍[29]:158

8月,劉鄧大軍在國軍大部隊圍攻下,南下中原,進攻國軍薄弱地帶。8月19日,全軍渡過黃泛區。8月22日,華中解放軍陳賡部自豫西新安、澠池、陝縣等地分道偷渡黃河,穿越伏牛山,一度攻陷嵩縣、洛寧、登封、臨汝、魯山、方城等地,遭國軍圍剿,復渡河回豫北[29]:162。8月23日強渡汝河,8月26日乘淮河洪峰之間渡河,進入大別山戰略鎖鑰區。追擊國軍因淮河水漲而被阻淮河北岸。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茅津渡處渡河成功,緊逼洛陽。8月,在毛澤東指示下,陳粟軍隊重新南渡黃河,發起進攻。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揮部圍剿。

在陝北戰場,彭德懷部隊在1947年8月初圍攻榆林,鍾松整編第三十六師北上救援。隨後彭德懷圍點打援,發動圍攻鍾松的沙家店戰役。劉戡全力救援,鍾松逃脫。

8月開始,林羅部發動秋季攻勢,大量圍殲國軍部隊。

中共中央於9月1日發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提出「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戰略進攻方針;接著三路大軍躍進大別山,成「品」字形展開,態勢東攝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瞰制中原,使蔣由進攻戰略改為防禦戰略[31]:496。9月底,國軍分別自龍口、煙台登陸,山東戰事告一段落[29]:158。國軍收復煙台、威海衛[30]:52

10月,彭德懷再度圍攻榆林,國軍無兵可調,蔣致電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求援,馬鴻逵命整編第十八師支援榆林,彭德懷再度圍點打援。寧夏軍與彭德懷部隊在元大灘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彭德懷撤退。

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之號令[31]:496。主要內容是:組成民族統一陣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懲辦內戰罪犯;實行人民民主制度;肅清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治;沒收官僚資本,發展民族工商業;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治其田的制度;承認各少數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權利;廢除一切賣國條約,同外國訂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的條約[4]:3717。同時,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分別在中共黨內和在軍隊中開展,提高全黨、全軍戰鬥力[4]:4923

10月,因華北國軍增援東北,解放軍乘機向保定,石家莊進攻。11月12日,聶部攻克石家莊。此時傅作義受命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率主力部隊沿平保線尋機作戰。聶部圍點打援,機動殲敵,消滅國軍第三十五軍兩個師部。徐向前在山西南部發起運城戰役,12月全殲守敵。此時國軍在晉南僅剩臨汾一座城市。

1947年底,蔣不得不承認「全國各戰場皆陷於劣勢被動之危境」,於是又被迫由全面防禦轉為分區防禦,把戰略集團分別安在徐州、瀋陽、北平、漢口、西安五個中心戰場上[31]:496。12月25日至12月28日,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在陝北米脂楊家溝召開,共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以及陝甘寧和晉綏兩解放區主要負責人19人參加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分析解放戰爭轉入進攻後之國內形勢,指出中國人民之革命戰爭已經到達一個轉折點,總結軍隊作戰經驗,提出十大軍事原則,並進一步闡明革命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會議準備在新形勢下奪取勝利[4]:3715

1948年,為國軍處境險惡之一年[82]:315。從本年起,國軍在各戰場,均陷於被動[82]:315。解放軍在東北,在山西、河北、察哈爾,在山東、河南、陝西各區,都陸續舉行反攻[82]:315。由於解放軍全面反攻,及國軍不斷失利,於是各戰場形勢,都發生根本變化[82]:315

在東北戰場,1948年初,林羅部隊再度發動冬季攻勢,圍殲國軍精銳部隊新五軍,導致國軍遭受重創。2月,林羅部以強大兵力第四次圍攻四平,經過血戰攻克四平。此時東北的國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林彪部隊指東打西,指南打北,處於完全機動地位。此時,北寧線被中共切斷,國軍只能依賴空中補給,國軍試圖撤退,但是空運問題難以解決。

2月下旬,陝西戰場劉戡部,由延安撤退,轉進西安時,在宜川、黃陵之間中伏,全軍覆沒,師長嚴明戰死,劉戡自殺[82]:315。因中共包圍延安劉戡敗退西安時,中共彭德懷部在宜川圍點打援,殲滅劉戡第二十九軍主力。1948年2月底,劉鄧部隊自大別山區出擊。解放軍陳賡部再度渡河南下,3月12日攻陷洛陽,復陷豫西各縣,擾及鄂北一帶,7月17日攻陷襄陽[29]:163。陳賡、謝富治兵團乘中原國軍兵力空虛,進攻洛陽,兩進兩出,兩次殲滅國軍守軍。陳賡、劉伯承兩部,於春、夏先後擊滅鄧縣、鎮平、內鄉等數十萬強悍善戰之民團,消除在豫、陝、鄂邊區行動之障礙[82]:316。3月間,山東戰場膠濟鐵路西段,及周村、淄川、博山、威海衛等,全為解放軍許世友、譚震林兩部攻佔[82]:315-316

4月,劉鄧部隊進攻阜陽。4月底,彭德懷全殲渭河以北地區國軍並光復延安,奉命駐守黃龍地區。國軍亦於撤退途中,損失甚重,從此渭河以北地區,無力控制[82]:315。4月27日,濰縣之第九十六軍覆沒,軍長陳金城被俘[82]:316

5月,渤海膠東魯中三個戰場,解放軍把它連成一片,濟南完全陷於孤立[82]:316。在華北地區,5月中旬,解放軍攻克臨汾。5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原野戰軍,發動宛東戰役,擊潰國軍第十八軍。經過近一年戰鬥,中原地區戰事轉向對共軍有利,國軍日趨被動。

6月22日晨,由河南國民政府主席劉茂恩統帥之整編第六十六師和所屬第十三旅及河南保安第一、第二旅三個保安團被全殲。劉陳所部與粟裕部會攻開封,守將李仲莘戰死,攻陷開封,中原戰場儲備之武器糧草盡為解放軍所奪去[82]:316。別路解放軍粟裕部,於6月23日攻陷開封,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莘陣亡[29]:163。期間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及兩廣縱隊和中野第十一縱隊對西援之邱清泉部使用運動防禦攻克蘭封,中野第九縱隊及豫蘇皖軍區一部襲佔中牟阻擊東援之鄭州孫元良部。華野第十縱隊中野第一、第三縱隊阻擊胡漣部於上蔡以北,華野山東兵團包圍兗州蘇北兵團攻克海州以西[82]:316。因開封為粟裕攻克,蔣中正隨即命整編第五師及第83師邱清泉向開封攻擊前進,以整編第七十二師、第七十五師、新編二十一旅自睢縣杞縣迂迴進至開封;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與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睢縣杞縣太康民權之間夾擊區軍團,並命中野第三、第八縱隊與上蔡地區第十縱隊和杞縣兩廣縱隊阻援。6月26日,開封復被國軍邱清泉、孫元良兵團所收復,追剿陳毅部於黃泛區,激戰十餘日,解放軍傷亡近8萬人,乃向隴海鐵路以北退卻[29]:163。第三、第八縱隊撤離開封退至通許縣,區部進抵睢杞間停止不前。開封郊外國軍與解放軍發生激戰[30]:55。繼而粟裕部伏擊區壽年兵團於睢陽,區部損失甚重,區壽年被俘[82]:316。27日夜粟裕部合圍區壽年兵團;29日晨成功將整編第75師、新編第21旅包圍於龍王店,將整編第72師包圍於鐵佛師,阻援部隊控制杞縣王固集一線夜阻援軍在杞縣以東及西南地區阻擊邱清泉。至7月1日全殲區軍團[82]:316。6月30日,邱清泉部第五軍自豫東杞縣被中原野戰軍圍困之區壽年、沈澄年部,國共兩軍展開激戰;為保障粟裕、陳士榘、張震所部之睢杞作戰,中原野戰軍於是日起至7月1日在西平以西阻擊國軍吳紹周兵團,並予之以重大殺傷,迫使邱清泉整編第十八兵團向吳紹周兵團靠攏[46]:8629。解放軍自攻佔開封後,一方面學會攻城戰術,一方面增強攻堅信心[82]:316。於是解放軍之戰略戰術,都獲得重大修正[82]:316

6月至7月,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豫東戰役,殲滅整編第六十六師一個旅,第七兵團兵團部及下轄的整編第七十五師,確定了解放軍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山東兗州為解放軍攻陷[30]:55。劉伯承於攻克開封後,旋即率部進襲襄樊,7月16日,攻下襄樊,守將康澤被俘,鄂西北盡攻陷[82]:316。至此國軍中原戰場防禦體系,已支離破碎[82]:316。7月以後,形勢日趨嚴重[29]:164

毛澤東在1948年8月稱「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88]:135兩年內戰後,蔣190萬正規軍被分別牽制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個戰場上[31]:497

戰略決戰[編輯]

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軍152萬人,並攻克大批國軍重點設防城市,為與國軍戰略決戰創造條件[4]:4923。國軍到1948年6月底總兵力保持365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年共損失80餘萬,歸隊45萬,動員110萬翻身農民參軍,80萬俘虜兵補充入部隊,連同國軍起義部隊達到280萬。戰爭隨即進入第三年。

蔣於1948年8月上旬召開南京軍事會議[89],決定實行重點防禦戰略方針,並準備撤出東北,確保華中,企圖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依託戰略要點之堅固陣地堅守防禦,同時組成強大兵團機動作戰,以攻為守;為此,裁並綏靖區,減少機關,擴大機動兵團,並在大後方加緊二線兵團編組訓練[31]:497

國軍不斷失敗,軍事上及政治上信心逐漸動搖,加以金圓券改革不過一月,即又開始貶值,於是敗北主義更加盛行於文武百官之間[82]:316。在戰略指導上,蔣以中原戰場為全戰局之樞紐,為集中兵力確保華中,決定堅決保持三角(即徐州、漢口、西安)、四邊(即隴海鐵路、兗州以南津浦鐵路、鄭州以南之平漢鐵路及寶雞至成都公路)、十三點(即開封、鄭州、濟南、商邱、南陽、襄陽和樊城、確山、信陽、漢中、安康、鍾祥、宜昌、合肥),形成東西呼應[31]:497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集中兵力10餘萬圍攻濟南,因國軍第八十四師吳化文部兵變,至25日城陷[29]:163。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被俘[30]:56。陳毅、粟裕等部圍攻濟南,正當戰事發展至高潮時,吳化文軍在城外陣前譁變投向中國共產黨[82]:316,所部10餘萬人全部解甲[82]:316。解放軍攻克設防堅固的要塞濟南,成為決戰序曲。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殲滅國軍主力,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4]:4923。在三大戰役中,國軍總兵力損失150萬人以上,精銳兵團幾乎全軍覆沒,標誌著國府軍事力量全面崩潰。

1948年春,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部連續在東北發動七次攻勢,2月7日攻佔遼陽,2月26日攻佔營口,3月14日攻佔四平街,3月19日攻佔永吉,國軍集中兵力堅守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補給全賴空運接濟,因運輸量有限,三地食糧燃料奇缺,長春每日餓斃者不下百人[29]:162

9月中旬,林彪部猛攻錦州及義縣,企圖切斷國軍關內外聯繫[82]:317。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貽誤戎機,大為解放軍所乘[29]:162

10月16日,解放軍攻克錦州,東北剿匪副總司令范漢傑、兵團司令盧濬泉及所部數萬人,除傷亡外,全部被俘[82]:317。10月17日,長春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投向中國共產黨[82]:317。10月18日蔣飛臨瀋陽,指示東北作戰計劃,仍未能迅速挽回頹勢[29]:162。10月23日,解放軍攻陷長春,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被俘[29]:162。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等亦率部投降[82]:317。10月28日,廖耀湘兵團在彰武打虎山被圍殲,廖被俘[82]:317

11月2日,解放軍攻陷瀋陽,衛立煌先期飛北平,部分國軍突圍撤至營口,經海運南下,東北盡失,國軍先後犠牲精銳達30萬人[29]:162。國軍自瀋陽、營口撤出東北[30]:56。瀋陽守軍周福成,率部投向中國共產黨[82]:317。接著解放軍相繼開入東北各要津[82]:317

淮海戰役中的解放軍士兵

先是國軍鑒於東北全盤失敗,故將關內各戰場孤守據點之兵力儘量撤回,以圖縮短戰線[82]:317。秋後,鄭州至連雲港間各孤點盡行放棄,準備退守江南[82]:317。但中途遭解放軍牽制,以致行動暴露[82]:317。11月,解放軍進攻徐州[30]:56。國府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指揮,自動放棄鄭州、開封等據點,調動40萬重兵與之決戰[29]:163

11月初,粟裕及劉伯承兩向徐蚌地區發動攻勢[82]:317。雙方大戰展開,因國軍彼此缺乏聯絡,未能盡量發揮作戰功效[29]:163。黃百韜兵團原定11月5日開拔,向大運河以西撤退[90]:305。11月8日,第三綏靖區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譁變[82]:317。遂致國軍在徐州北部防線開了一個缺口,由山東南部地區南下之解放軍粟裕部,便輕易迅速通過缺口,於11月9日直插到徐州東側,擋住黃維兵團退路[90]:305。夥同原在南面之陳毅主力,對黃百韜兵團兩面夾擊[90]:306。11月14日,東線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粟裕部包圍於碾莊附近[29]:163。11月22日,江蘇邳縣之碾莊失守,司令官黃百韜自殺殉職[30]:57

當碾莊戰役惡化時,國府急調華中黃維兵團(約15萬人)趕往支援[82]:317。黃維部行至宿遷雙堆集[82]:317。11月24日起,杜聿明指揮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由徐州出動,連續幾天向南攻擊,由於解放軍憑藉工事,頑強抵抗,進展緩慢。[90]:325由固鎮北攻之李延年兵團,情形也一樣[90]:325。12月1日,蔣召見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令其立即飛赴雙堆集,協助黃維指揮[46]:8741

11月27日,南線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劉伯承部包圍於蒙城、澮河、渦河之間雙堆集,至12月6日所部瓦解,黃氏被俘,副司令官胡璉突圍以出[29]:163。12月15日,除胡璉率領一部突圍抵蚌埠外,黃維兵團全部被殲[82]:317

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及徐州機關和部分青年共30萬人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46]:8740。12月1日,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率孫元良、李彌及邱清泉等兵團向西轉進[82]:317。徐州國軍為避免包圍,於12月2日自動棄城南撤,至永城東北之青龍集、陳官莊間地區,遭粟裕麾下解放軍30餘萬要擊,傷亡極眾[29]:163

12月6日當晚,孫元良兵團被全部打垮[90]:338。孫元良和兩個師長突圍而出,兩個軍長、師長被俘,部隊大部潰散,勉強收容幾千人,編成一個師,撥歸邱兵團第七十二軍[90]:338。自12月19日起大雪紛飛,一直下了十多天,空投大受影響[90]:338。時值天氣嚴寒,連日雨雪,加以國軍掩護大批隨行難民,接濟困難,遂感不支[29]:163。 1949年1月6日,解放軍看見招降無效,就發動猛烈總攻[90]:338。苦持至1月10日,解放軍挾大規模兵力進攻,國軍陣地卒被突破,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身亡,李彌、孫元良等突圍以出[29]:163。解放軍使用運動戰進攻突破國軍人海戰術陣地,李彌、孫元良全軍覆沒僅以身免[91]。國軍所部連機關眷屬共40萬人,除戰鬥身亡外,全部解甲[82]:318。此役,雙方參戰人員共一百多萬人;經2個月以上之激戰,國軍所有精銳部隊,損失幾盡[82]:318。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92]。自此以後國軍陷入於絕對劣勢中[82]:318。解放軍乘勢往南攻陷蚌埠、臨淮等地,進而威脅南京[29]:163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開入北平

1948年底,華北野戰軍楊成武部在新保安合圍全殲傅作義精銳國軍第三十五軍。林彪所部數十萬精銳進入關內,合聶榮臻、賀龍等部解放軍,以近百萬之眾對北平、天津採取大包圍形勢[29]:163。12月21日,東北野戰軍迅速南下,攻占鹹水沽,切斷平津國軍海運退路。1949年1月初,東北野戰軍完成對北平、天津和塘沽分割包圍。1月7日,解放軍開始猛攻天津,國軍警備司令陳長捷部奮力抵抗,至15日攻陷天津城,解放軍死傷在萬人以上[29]:163。解放軍死傷23,799人,國軍11,270人陣亡、俘虜116,935人、投降2,772人。

時傅作義以所部精銳損失重大,又鑒於淮海戰役失利,故信心開始動搖,戰事演變至此,己有孤城落日之象[82]:318。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天津發動總攻。1月15日8時,俘虜陳長捷。天津歸入解放軍之手[30]:57。北平僅剩下傅作義守軍20萬人。傅作義經過第三方蘇靜、鄧寶珊等人與中共接觸,達成和平協議。

繼天津失陷之後,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多方遊說下,率所部30餘萬人並將北平、察哈爾和綏遠地區,先後交予中國共產黨。[82]:3181月22日,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北平局部和平」,解放軍無阻進入北平,除少數學人事先由國府派飛機接運至南京外,國府官員多未能及時撤出。[29]:163-1641月31日,國軍出城接受解放軍整編。於是長江以北,除武漢一隅外,完全易幟[82]:318。國軍在北方僅剩下太原、安陽、新鄉、歸綏若干據點。

戰事收官(1949年4月-1950年)[編輯]

渡江戰役[編輯]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路線
1949年國軍在吳淞上船撤往台灣

1949年1月,蔣介石召集陸、海、空軍將領會議,指示以戰求和之方針,應隨時提高警覺,免被共產黨所乘[30]:57。是年初,由於各戰場軍事逆轉,已非人力所能改變,加以政治情勢迫促,為適應和談要求,蔣於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職務[82]:318。惟其大勢已去,人心瓦解,城下之盟,又非國府所能接受[82]:318。2月5日,行政院遷移廣州辦公,南京只保留代總統辦公室[29]:169。3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奪取全國勝利及其以後之基本政策[4]:4923。4月1日,張治中等飛抵北平,4月5日上午9時「和談」預備會議開始[29]:169。國共雙方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基礎上經過磋商。4月15日,和談第二次正式會議,周恩來將修正後之《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限張治中等4月20日簽字,並表示不論戰爭或和平,屆時解放軍一定渡過長江[29]:169。但在中國共產黨規定的和談截止日,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將中華民國政府高層數人直接列為「戰犯」,這是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4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發表聲明,指斥中國共產黨之《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歪曲事實[29]:170。國府最後拒絕簽訂和平協定[4]:4923。4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主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總攻擊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於是解放軍林彪、彭德懷等部,亦分別對武漢及西安進攻[29]:170。江陰要塞司令戴戎光投向中國共產黨,解放軍遂在荻港渡過長江南下[30]:59。百萬大軍橫渡江南,渡江戰役爆發。4月22日,解放軍劉伯承部佔領蕪湖[29]:172,4月23日佔領南京[4]:4923。接著,解放軍分路追殲國軍殘餘部隊[4]:4923。同日,國軍撤離南京,李宗仁置一切職責於不顧,飛往桂林[29]:170。李宗仁遲遲不至廣州處理公務[29]:171。李宗仁與白崇禧組織華南防線。4月24日,太原城破,國軍巷戰慘烈,負傷殺敵者有之,與樓共焚者有之[29]:164。4月底,解放軍林彪部直趨武漢[29]:173

1949年5月4日,解放軍陳毅部攻陷杭州。[29]:172同日,李宗仁返抵廣州。[29]:1715月14日,林彪、羅榮桓等指揮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四十三軍,在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間100多公里地段上強渡長江;次日,第12兵團突破團風至田家鎮國軍江防陣地[46]:8912。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移衡陽辦公。[29]:173國軍撤守武漢[30]:59。5月16日,解放軍四野第12兵團第四十軍占領漢口,武漢國軍第五十八軍及警備部隊均撤走;同日夜,占領大治、鄂城、陽新等城[46]:8916。5月17日,解放軍四野第四十軍占領漢陽、武昌;同日,第12兵團第四十三軍占領九江[46]:8917。5月20日,國軍胡宗南部撤離西安[29]:174,隴東各地盡為解放軍所有[29]:174。5月21日,解放軍劉伯承部攻陷南昌[29]:173。解放軍陳毅部圍攻上海,解放軍傷亡近6萬人[29]:172。至5月27日,國軍主動向舟山、台灣方面撤退[29]:172。解放軍攻佔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之後向東南沿海進軍。同月,駐青島美軍開始撤離。

6月1日,國軍撤離崇明島,解放軍占領江蘇[93]:519。6月2日,解放軍攻佔青島;國軍劉安琪第二十一兵團在美軍撤出青島後,登艦往台灣基隆;同日,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及人民政府成立;向明為軍管會主任,賴可可、譚希林為副主任,馬保三為青島市市長[46]:8932-8933。6月3日,以太原陷落,青島已失去軍事價值,加以孤懸華北,防守不易,國軍自動放棄,全部軍民物資撤至台灣,解放軍遂據有整個華北[29]:164。6月5日,廣東省政府派第四編練司令官歐震兼任廣東省保安司令部代司令;國軍增防江西吉安,在陝西寶雞成立前進指揮所[46]:8935。7月16日,解放軍林彪部佔領宜昌[29]:173。長沙外圍展開爭奪戰[30]:60。7月26日,佔領株州;7月29日;佔領常德[29]:173。7月底,解放軍第一野戰軍20萬人入甘肅[29]:17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

1949年8月1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國軍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與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29]:1738月4日,程潛與陳明仁宣布參加中國共產黨陣營。8月5日,國府任命黃杰為湖南省政府主席,自動放棄長沙,集中國軍於衡陽附近。[29]:1738月16日,第二野戰軍佔領贛州。[29]:1738月17日,解放軍陳毅部攻陷福州。[29]:173國府任命湯恩伯主持福建軍政,湯氏集中主力於廈門。[29]:1738月23日,蔣鑑於局勢嚴重,飛往廣州,與李宗仁、閻錫山等籌劃戰守事宜。[29]:1748月24日,蔣飛重慶,主持西南軍政人員會議。[29]:174國軍失守蘭州。[30]:61

1949年9月,龍雲在雲南發動政變,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飛往重慶謁見蔣報告雲南省情況[30]:61。9月1日,國軍羅廣文部增防隴南,支援胡宗南,加強陝南防禦力量;國軍胡璉兵團重占興寧,加強防衛汕頭、廈門[46]:9001。9月2日,國軍重占粵東普寧、隴南禮縣[46]:9002;解放軍佔領西寧[29]:175;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分三路進攻寧夏:北路由蘭州出發,沿黃河西岸,經景泰、營盤水一線進軍中衛;中路沿黃河東岸經靖遠,向中寧前進;南路於9月10日由固原地區出發,進軍中寧[46]:9002。白崇禧在衡陽指揮所部署決戰計劃,企圖誘殲衡陽以東解放軍,達成持久作戰之目的,即集結有力兵團,於粵漢路南段,引誘解放軍於衡郴地區包圍殲滅;9月9日起以張淦兵團向汝城、桂東、安仁一線反攻,是日國軍克資興、汝城附近之文明[46]:9006-9007;9月10日,國軍在番禺附近擊敗解放軍游擊隊[46]:9007。9月11日,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及防守景泰、靖遠之第九十一軍、第一二〇軍等部於蘭州失守後,沿河西走廊西撤,是日到達張掖[46]:9007;空軍出動大批飛機猛炸上海、杭州[46]:9008。9月2日,解放軍第六十四軍進軍寧夏途中殲敵一個騎兵團,解放同心縣城;解放軍進佔青海北部亹源、大通縣城[46]:9008。9月,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廣西戰役中消滅白崇禧集團主力[29]:173。9月20日,解放軍分三路來攻廈門,傷亡慘重[29]:173。9月21日,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通電投共[29]:175。9月25日和9月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鮑爾漢,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領所部7萬餘人在迪化分別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新疆不戰而和平易手[29]:175。9月28日,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佔領銀川[29]:175。第一野戰軍占領陝、甘、寧、青四省。

1949年10月5日,解放軍佔領韶關[29]:173。10月8日,解放軍占領衡陽[29]:175。10月12日,國府宣布自本日起西遷重慶辦公,廣東省政府則移設海南島[29]:173。10月13日放棄廣州,至10月底廣東為解放軍所占領[29]:173。10月17日,國軍自動放棄廈門,集中兵力固守金門[29]:173。解放軍陳毅部渡海攻占廈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編輯]
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解放軍全面進軍的同時,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共產黨與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及各界代表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完成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性質不同於中華民國的新中國,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新國家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首都定於北京(由北平改名);以後中國歷次憲法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4]:3716。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作同樣規定[4]:3715。同時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4]:3716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成立政權,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30]:61下午2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毛澤東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就職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來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朱德就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下午3時,開國大典正式開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由馬敘倫、林伯渠等人提議,將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當即表示十分贊成,並說:「我們將此作一提案,向政府建議,由政府來定。」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定》,規定了每年的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編輯]

1949年10月23日,解放軍發出進軍川黔的作戰命令。10月25日,解放軍第10兵團就準備挾勝攻金門;攻方7個主力團共2萬人,而守方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也有2萬人[94]:10。為年來戰爭國軍之最大勝利[29]:173。解放軍第28軍3個團9,000餘人自古寧頭登陸,遭國軍圍殲,亦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唯一有營以上成建制損失的戰鬥。

11月1日,解放軍展開西南戰役,從湖南、湖北進軍西南。同日,李宗仁由重慶飛往昆明[30]:62。11月3日,第三野戰軍登陸浙江舟山群島中的登步島時再次失利,被殲敵三千。11月6日,登步島國軍大捷[30]:62。11月14日,蔣介石自台灣飛抵重慶[30]:62。同日,解放軍佔領桂林[29]:175。11月15日,解放軍佔領貴陽[29]:175。11月20日,李宗仁出走香港。11月25日,解放軍攻陷柳州、梧州[95]。29日,政府再由重慶西遷成都;30日,解放軍攻占重慶[29]:175。同日,解放軍佔領南寧[29]:175。白崇禧移其總部於海口,黃杰率領所部退入越南[29]:175

12月7日,政府決定遷往台北至今,並於西昌作為國共內戰大陸戰場的大本營,於成都設置防衛司令部[29]:176。12月9日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在昆明公開通電歸附中國共產黨[29]:176,史稱盧漢雲南起義。11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起義。解放軍和平進軍雲南、四川兩省。12月16日,解放軍佔領川南樂山,12月18日佔領劍閣[29]:176。劉文輝佔據雅安欲阻截國軍退路,成都有被圍之慮,國軍乃於12月26日撤守[29]:176。胡宗南移其總部於西昌,繼續作戰[29]:176。12月26日,國軍撤出成都[30]:62。12月27日,解放軍攻克成都,西南戰役結束,此役解放軍圍殲國軍93萬,國軍在中國大陸最後一支重兵集團被消滅。12月28日,經過激烈的新渡口戰役,解放軍第181師橫渡涪江天塹占領三台,旋即奪取綿陽。

1950年1月,解放軍劉伯承、陳賡、賀龍等部10餘萬人,沿川康公路入西康,接連攻陷雅安、康定等地,與國軍激戰於寧南、會理一帶[29]:177。3月7日,國軍一度克復康定,及解放軍大舉進攻,乃於3月27日主動撤離西昌,將守城部隊空運到台灣[29]:177。3月27日,解放軍進入西昌縣城。4月初,西昌戰役結束。3月5日,第四野戰軍展開海南島戰役,以木船為主要航渡工具橫渡瓊州海峽,於5月1日攻占海南島。5月,國軍撤離海南島,並主動放棄舟山群島,15萬國軍及大量物資轉運台灣[30]:64。登步島後來也被解放軍攻克。到1950年6月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4]:4923。歷時近4年,解放軍共殲滅國軍807萬餘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4]:4923。1950年至1953年的全國大剿匪,亦徹底消滅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國大陸的殘餘勢力。

1950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解放軍賀龍、彭德懷、陳賡等部,分別自西康、青海、雲南進軍西藏,10月19日占領藏東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昌都,消滅藏軍萬餘人[29]:177。解放軍打通了進藏的道路。

1951年2月,西藏當局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維漢等談判。1951年5月23日,代表團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同年12月1日解放軍張國華、范明等部會師拉薩,至翌年2月佔領江孜、日喀則等城市[29]:177。中共稱為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中國共產黨已經控制整個中國大陸。第二次國共內戰以中國共產黨取得全面勝利告終。

台海戰場(1950年-1979年)[編輯]

沿海島嶼作戰[編輯]

在東南沿海,解放軍在1949年8月發動舟山群島戰役。由於解放軍以陸軍起家,缺乏足夠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不足,1949年10月在金門戰役被國軍全殲,11月登步島戰役失敗,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國軍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當時仍優於解放軍,甚至還能派遣空軍轟炸上海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著國軍部隊主力集中駐守臺灣,加之解放軍陸續組建起海軍、空軍,因此,解放軍開始逐步攻占與臺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11月10日,毛澤東給第三野戰軍、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電報,並告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部署定海作戰:「舟山群島共有敵軍五萬人,並有頗強的戰鬥力,你們以兩個半軍進行攻擊是否足夠?鑒賞金門島及最近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項問題。如果準備未周,寧可推遲時間。提議你們派一要員直赴定海附近巡視檢查一次。」[96]:13712月31日,毛澤東同意努力爭取進攻海南島,以充分準備確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解放軍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1950年春天,解放軍發動海南島戰役。雙方經過多日交戰,解放軍攻占海南島。3月28日,毛澤東給粟裕確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門之方針,待定海攻克後撥船撥兵去福建打金門。夏天,解放軍發動萬山群島戰役。而舟山群島與萬山群島的國軍最後也在失去制空權及以固守臺灣優先的策略下,相繼撤離當地,解放軍陸續進占萬山群島和包括登步島在內的全部舟山群島。8月25日,毛澤東以軍委名義電報第四野戰軍、中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第三政治委員譚政、參謀長趙爾陸,並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第三書記方方,台灣極有可能向潮汕及海陸豐舉行登陸襲擊,必須加強偵察,務使解放軍在登陸襲擊之前,獲得可靠情報;加強兵力,考慮從西面抽調一部兵力(例如一個加強的師)及一部炮火加強東面,確保潮汕及海陸豐沿海防線,並派一個軍級指揮部去擔任指揮,遇敵襲擊時能堅決殲滅之。

1951年1月13日,毛澤東請陳毅考慮對廈門增加防禦兵力,加強防禦工事,加強炮兵及高射炮,儲備糧食彈藥,派去得力指揮人員,並確須預籌由中國大陸向廈門之增援計劃,務達擊退進犯國軍,確保廈門之目的;請通知葉飛(當時任解放軍福建軍區司令員)速籌對策電告。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攻占浙東沿海的一江山島和大陳島。至此,解放軍攻占浙東沿海全部島嶼。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為了緊密聯繫台灣,保證一個中國的政策,共軍停止對金門的解放行動,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僅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還被國軍控制。

金門炮戰

1958年金門炮戰後,雙方未再爆發大規模直接衝突。1979年,中國大陸停止炮擊金門。

戰爭統計

傷亡統計

中華民國國軍

有關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殲滅國軍的確切總人數,長期以來,軍事歷史學家和軍史資料均沿襲採用解放軍總部發布的統計數字和說法:共殲滅國軍正規軍554.247萬人,非正規軍252.888萬人,總計殲敵人數為807.135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簡編》記載有《人民解放戰爭敵我兵力損失對比表》,其中殲滅的國軍人數如下:

  • 一、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國軍傷亡42.6萬,被俘67.7萬,起義1.7萬。合計:112萬。
  • 二、1947年7月到1948年6月:國軍傷亡54萬,被俘95.3萬,起義2.8萬。合計:152.1萬。
  • 三、1948年7月到1949年6月:國軍傷亡57.2萬,被俘183.4萬,投誠24.3萬,起義13.1萬,改編27.1萬。合計:305萬。
  • 四、1949年7月到1950年6月:國軍傷亡17.3萬,被俘112.3萬,投誠39.1萬,起義67.1萬,改編2.2萬。合計:238萬。
  • 五、以上合計:國軍傷亡171.1萬,被俘458.7萬,投誠63.4萬,起義84.7萬,改編29.3萬。合計807.1萬。其中(俘虜458萬人,斃傷171萬餘人,投誠63萬餘人,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投誠﹑俘虜和擊斃旅級或少將以上高級將領1686名,這裡記載殲滅國軍總計807.1萬,與1950年解放軍總部公布的數據完全一致。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代出版的《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戰史叢書》的統計情況是:
  • 第一野戰軍殲滅國軍正規軍51.9萬人,消滅國民黨游雜武裝12.9萬人,總計殲敵64.8萬人;
  • 第二野戰軍殲滅國軍正規軍及地方部隊230萬人,消滅國民黨游雜武裝100萬人,共計殲敵330萬人;
  • 第三野戰軍消滅國軍正規軍、地方保安部隊、武裝交警部隊及游雜武裝共計247萬人;
  • 第四野戰軍殲滅國軍正規軍188萬人,消滅國民黨游雜武裝135萬人,共計323萬人;
  • 華北野戰軍殲滅國軍正規軍、非正規軍及游雜武裝101萬人。解放軍總部公布的戰報807萬統計數字,只統計了這一時期(1946.7-1950.6)所消滅的國軍正規軍的總人數。其他時間段的數字沒有統計到解放戰爭中去,其次,毛澤東認為:「所謂蔣政權,也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國民黨政權是依賴它的正規軍和地方部隊而存在的,國民黨殘餘游擊隊的存在當然是蔣介石的一種輔助力量,對中共一方有一定威脅,但對雙方政權不起決定作用。因此,毛澤東規定:「偽軍、還鄉隊、保安團不算敵人的正規軍,不在新華社的統計之內」。《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戰史叢書》的解放軍總計殲滅國軍為1065.8萬人的統計的解放戰爭的時間段是從1946.7月至1950年6月四年消滅國軍正規軍和含游雜武裝的總數。

整個戰爭期間,國軍起義總人數達114萬(不含投誠),占國軍總兵力800萬正規部隊的14.25%。駕機起義達43架;大小艦艇73艘,地區性起義面積達553萬平方公里。戰爭期間,有約400萬國軍戰俘加入解放軍序列(不含起義),1948年解放軍中的國軍俘虜兵占了解放軍全軍30%左右,到了1949年更是達到70%到80%,極大的充實了解放軍的實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簡編》所載,解放軍損失如下:

  • 犧牲26萬人
  • 失蹤和被俘19萬人
  • 85萬人負傷

傷亡合計130萬人(含支前民兵)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0899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