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很喜歡這樣古老的事件 喜愛就留下來研究及收藏內容
![](http://tinypic.com/63rg2d)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
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裏他是
中國的拿破侖。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
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 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
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
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訂和頒布了一系列有
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
。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
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
。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
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
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http://tinypic.com/63rgg6)
一、巨大陵寢神祕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
,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只金雁
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
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 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
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
祕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
祕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
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
,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 儀建築和佈局都不同於
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
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
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
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
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 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
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
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
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http://tinypic.com/63rj2o)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
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
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
(《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 也是生前營造的。秦
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
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
工。
![](http://tinypic.com/63rju9)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
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
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
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史記》記載:“及
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
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
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
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 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
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
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
、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
召來群臣商討對 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
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
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
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 竣
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更
是頗具匠心。
![](http://tinypic.com/63rmll)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
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
北墻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
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
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墻殘存
的一段城墻。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
,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 群遺址,規模宏大,集
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
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
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http://tinypic.com/63rmrn)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
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頭驚醒了
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
陵神祕面紗的一角。
![](http://tinypic.com/63rsas)
二、幽深地宮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
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
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
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 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
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
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祕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
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
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
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 線索,努力尋找著能
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