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人治世三法
2018/10/18 19:02:54瀏覽11|回應0|推薦0

做人治世三法

 

所以太平盛世,法家之說只能做為最後防線,上策是道家的不爭與節欲,降低欲望,追求心靈的闊達,中策才是用儒家的仁義道德去約束,在名的方面給予獎勵,已降低犯罪.

 

法家強調的是用利來誘人,商鞅立竿見影,有效而快速,適用於戰亂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

儒家追求的是用名去束縛人,孔子說立功立德立言,用人的虛榮心,講究淺移默化,需要時間,適用於物質豐沛的太平盛世.

道家寄託在虛無的德行上自我約束,老子說順天應人,既沒有實質的利,也沒有虛假的名,全靠人的自覺,似乎有點天命的味道,當然它也是強者的哲學,既不受利誘,又要求立功立德立言後,功成而弗居,就像老天下雨,上帝不會來跟人們邀功一樣.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朝代的興衰基本上是先用道家的無為而治,在一個朝代的開始,因為經過長期戰亂,民生凋敝,經濟活動在停滯狀態,所有農工商業都需要休養生息,執政者只能採取道家的無為(對人民賦稅,對歷史功名無所求),這時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三五年就能溫飽,十到二十年就能倉稟足,新一代人口急速增加,生活衣食住行都需要改善,這時工商業開始發展,可耕地不會無限制擴大,而新增的工商業剛好吸納了這些人口,再經過二三十年,工商業達到鼎盛時期,太平盛世到來,開始追求精緻生活,奢侈品,藝術品,寵物進入日常生活;也可以這麼說在統治著採用道家的無為哲學治世,社會在五到十年的努力進入小康,再經過三四十年進入富裕奢華社會.這個時期滿足了人們與統治者的物質慾望.

在達到太平盛世之後,豐沛的物質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慾望,統治者開始用儒家的功名來安撫人們的慾望,而統治者自己也開始有了文治武功的開拓思想,而太平盛世的豐沛物質也吸引了外國異族人羨慕與嚮往,開始與異族的經貿交往,又觸成了進一步的繁榮,這也隱藏了小規模的衝突與戰爭的種子,一方面是統治者欲開疆括土,以表彰自己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豐沛奢華的物質吸引了落後民族的覬覦.於是在太平盛世若干年後,邊境的衝突戰爭以不免,修築長城也阻絕不了人心的慾望.

在對內的方面,採用儒家的學說,在君臣,父子方面確實能夠穩定一部份社會關係,但是在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下,又給了有為者進取的企圖心,然而治國平天下是統治者說了算,縱使有通天的本事,也無地實行,於是科舉成名之後,經世濟民無望,利祿的追求成了主要的目標,而利益的驅使,讓不同理想與企圖者結成了不同的利益團體(可以是為名,經世濟民,也可以是為利,實際的財務與奇珍珠寶等),於是黨同伐異,既使是同樣為了經世濟民,也可以因為主張與施行想法不一樣而纏鬥不休.

一個國家在經過其採用道家的思想使經濟有了初期積累,又加上儒家的穩定社會(君臣父子)政策,國家達到空前的繁榮,物質生產過剩,造成穀賤傷農,商業的發達與過剩的物質,形成貧富不均與土地的集中,在這個過程的後期,由於長期的太平盛世,人口近一步擴增,在此情況下,統治者被迫開將擴土,如果無法達成,那麼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財富的過於集中,使得沒有特殊才能的人,其勞力價值更形降低,全憑其勞力所得不足以養家活口,於是出賣人口為奴是無能力的善良百姓的生存法則之一,另外一小部分人開始作奸犯科以維生,這已經是太平盛世的強弩之末了.

統治者到了此一時期,為了阻止作奸犯科,開始採用法家的嚴刑峻罰,來作為統治的手段,這種無視病因的起源,而採用亂世用重典的猛藥,這種捨本逐末的辦法只會加重病情,因為這時候人心已經腐敗,為求名的清官可能自以為是的剛愎自用,誤判亂判百姓的訴訟,而貪官更以此斂財,這時國家已病入膏肓,縱使有治國平天下的能臣,也回天乏術了,最多也只是略為延長壽命而已.

 

 

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這個現象不斷的重複上演,就像萬物的生與死,似乎無法避免,再回頭看更久遠的恐龍時代,由於沒有天敵,恐龍之間不斷的自由競爭與物競天擇的演化,形成了巨無霸似的梁龍體長可達斯四十公尺(人類吸取了教訓,身材不往大的方向演化,而腦力的演化形成財富的集中,更甚於單純的身體演化),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是得回到道家的本質精神,順天應人,降低人類的慾望,降低人口與經濟成長的速率,也就是降低人類智慧的發展.老子說,有機事必有機心,智慧出有大偽,就是告訴我們,只有降低過度的發展進化腦力,人類才會有長遠生存的空間.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6950cce&aid=11809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