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6 00:55:51瀏覽1289|回應14|推薦167 | |
上圖是上海藝術街 這趟車坐到上海要二十三個小時,真的挺累的,為了怕危險買了中舖,常常要上上下沒有下舖的方便。對面坐著當記者的母親,要帶女兒到上海唸大學。聊了聊各城的好壞,也聊到山西沙塵的問題,到處就是髒。其實也是天候的關係,她頗想讓女兒以後留在上海的意思。我看那個女孩很黏媽媽,真不知道她要如何獨自留在上海。大陸獨生子女的問題,過於寵愛的結果,小孩比較無法獨立。末了雖互留了電話,我大概不會再去那個極不喜歡的西北城市了。 人生輪迴不停在旋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旅途中有人堅持 ,有人放棄,有人中途不告而別。我們獨自來獨自離開,各人造業冷暖自知。在杭州的美術學院認識的那班人,曾經有多麼緊密的關係,有人來有人回去,有人又來了。我珍惜每一個緣分,由世界各地而來,是不容易的事,自動斷線的那些人,或者一輩子不能再見面。隨緣安排,最後歡樂和悲傷都是自己的。 在這繁華的上海,有著美麗燦爛的外表,處處充滿生機,處處又充滿陷阱。十里洋場的景致,我一直活在張愛玲的世界裡,希望在她的小說裡看就舊上海,那些伶牙俐齒、小奸小詐的上海女人,沒落的爺們......現今從灰暗西北的城市,走回上海,卻又代表我回到了文明世界。是如何的一種矛盾心態,我也不清楚。 隔天去了上海博物館,書法、繪畫館仍沒開,就沒進去。轉往美術館,已經更換了一些展覽。有我們美術學院的油畫師生展,還有來自台灣的一個畫家,展山水和梅花。山水用的是潑墨法,大概都是青綠山水,他是跟張大千學習過的學生。油畫大部分是抽象的,隨個人去解讀,我還是看不太懂作者的意圖。 下午一點多回去,看電視入迷了,四點多才出去,跟久美子約了五點半在浦江飯店門口。她曾住過妹夫家,和孩子們很熟,孩子很喜歡她,這次本來要來住,因機場在浦東太遠了,只答應去吃飯。我不知道她飯店的方向,在外灘下車後,走了二十分鐘才到。和她去攔計程車攔了好久才坐上車,因我和美院那時候的班長約八點在上博館門口,只得打電話跟他改到八點半。 到家已七點二十,趕緊吃飯,小孩眼巴巴的看我們吃完飯就要走。小姑剛好回來,就搭她司機的車出去,到人民廣場已過了八點半。 班長是揚州人,我們已三年沒見,他在美術學院第一年的下學期去了日本留學,現在在上海工作。這次特別安排和九美子一起見,也是因為有日本的關係。同為年輕人熟悉一下,說不定她會到上海工作。我們找了家咖啡廳坐下,先介紹他倆認識。我覺得他氣色很好,他卻說每天應酬喝酒,我要他不要把胃喝壞了,居然答道早就壞了。聊到九點多,久美子有人要到飯店找她,又相擁又拉手的終於道別了。 我和班長聊到他以前的女朋友,她是個會讀唇語的瘖啞人,話語比較平但還聽得出來說什麼,是個高挑的美女。當時他們交往時,我就告訴他,只能她拋棄你,你不能拋棄她。他帶到家裡去家人當然不同意,怕有遺傳什麼的,又只有他一個孩子。終於被迫分手,他仍非常想念她,一面說還掉了淚。他隔天給我她電話,要我聯絡一下她,看她過得怎麼樣?已經十點半,又到分手的時候了。兩年前在上海又與他碰面,他已聽從家人的安排結婚了,他仍在上海工作,妻子住老家揚州。當時我是替他打了電話,女孩被傷的太深,根本不想聽到他名子。 今天是中秋節,一整天除了看書就是看電視,一直到晚上隨小姑一家子到朋友家烤肉,到七點多非走不可了,因我訂了七點四十五分的火車回杭州。還剩二十分,妹夫又走錯路,急死我了,他問為什麼一定要今天去杭州,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匆匆忙忙的總算趕上車了,火車上的人稀稀疏疏的,這種團圓的日子,在旅途上奔波還是不多。看著窗外,幾許燈火閃爍在黑夜裡,每一盞燈後面都有一個和樂的家庭?想著老家的庭院,現在應該很熱鬧,大大小小都回去烤肉,而我為何孤獨的在夜車上?有時選擇了寂寞的路,就得忍受孤寂吧!又大又圓的月亮掛在窗口,打了個電話給遠在福建的晶晶,叫與朋友正在喝酒的她,出來看月亮,千里共嬋娟也好。打給班長他也和朋友在喝酒,他說人少就打橫休息吧!列車快速的往前進,就這樣要過一個如此悲哀的中秋節嗎? 到杭州芬蘭朋友家,才十點多,我說這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找她出去逛逛。西湖還在整修,旁邊許多茶館都變成咖啡廳,真令人難以接受。便和她去常去的酒吧喝啤酒,一直到凌晨一點半才出來,又去吃了一碗牛肉冬粉,算滿足的過完這個中秋夜。 表妹搬了新住宿,和一個從美國來的台灣人住一起,是一個安靜的住宅區,總算有好的睡眠品質。我選了一天,在寄住的芬蘭魏家做了一頓晚餐,表妹、德國畢、屋主魏,算是最後的團圓。之後去看的錢塘潮,水並不是那麼大。以前看過一次,比較震撼,洶湧的潮水把水位推得很高,都噴到岸邊。這次沒有預期的大。來了四十多天,在這個秋潮裡,總算畫下了句點。歷經生病、旅途的困頓、一度想放棄行程,跟朋友一路道別,飛回去以後恐怕也是相見渺無期了。 *後兩張照片,第一張是和班長及他女友在宋代的棲雲寺,和住持合照。第二張是當年在留學生頂樓聚餐的歷史鏡頭。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