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除去殖民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 朱孟庠
2017/04/11 17:30:45瀏覽212|回應0|推薦0

文/朱孟庠 2017-04-04

二二八事件已屆七十周年,本土政權終於全面執政,一三七萬頁的國家檔案全面解禁,眼看真相越明,加害者已清晰可見,統派的社群網頁,不但沒有一私同理心與歉意,仍困獸猶鬥,直呼「和解共生,拒絕消費二二八」「冤冤相報,重回威權時代」「吃果子拜樹頭,沒有兩蔣,台灣早被赤化」「請問台灣的主體文化或文化主體是甚麼?」(他們顯然要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文化的根)。蔡總統十月文告強調:「台灣曾走過族群對立與國家認同對立,提醒了過往民主之路的漫長啊!」是漫長啊!七十年了,然,走過族群對立了嗎?

認同之路之所以糾纏停滯,因為從未做好轉型正義

近日蔣廟去留再掀波瀾,扁執政時將蔣廟改成台灣民主紀念堂,馬執政後旋即改回,蔣廟前常上演著統獨對歭,而統與獨的對立似已滲透於台灣人日常生活中與心靈之深處,讓台灣國家在糾纏停滯中原地踏步,耗廢國力,我們不禁要問總統民選也已二十年了,何以認同此路仍是佈滿荊棘?甚而連柯文哲都說:「去蔣化」沒有辦法解決台灣的問題,容忍是自由的基礎。這不禁讓我想起:一九九八年我出版了《認同與記憶》一書,此刻回想,心真沉痛!前進的步履太慢,換黨執政又洗刷重來,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因為我們從沒有在文化上下過功夫,真正用心做好「轉型正義」。而文化與教育扎根的工作,需要時間,更需精密的戰略,步步為營,才能逐步尋回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我們珍惜今日這沒有經過流血革命的民主果實,台灣已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然而,四百年來的殖民史,台灣成了喪失歷史記憶的一群人,每日的生活中:從使用的錢幣到節日、路名、國花、國旗、國歌、公共空間存有的圖像……其文化符碼都難脫殖民意識,呈現的是台灣人精神上的斷層。要「台灣人往前看,忘記過去?」但威權烙印卻時時存在,如何往前?如何達到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

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

柯文哲市長於蔣廟去留上表示:「歷史就是歷史,有時候留著,也可以提醒我們有過那段歷史。」問題是怎麼留著?留著怎麼教孩子?這一代的青少年都念過台灣史,他們當然會質疑為什麼在民主時代,還隨處可見威權時代的符碼?一面紀念二二八,一面放任劊子手的圖象時刻存於生活中,難道精神分裂?這個國家該如何往前走?東京大審、紐倫堡大審,人類的價值在淬煉中呈現,德國的轉型正義去東德化,亦是步步為營,在困難中完成。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轉型正義的陣痛是必然的,但不做,永遠無法達成族群的和解。

台灣的民族性一直是寬厚不記仇的,當蔣家第四代蔣友柏提到:「若一個人死後多年,人們覺得他是偉人、替他建紀念堂,那沒問題。」相較蔣萬安猶是統治者的心態,不肯道歉,我們認同並接納蔣友柏先生為第一代台灣人。台灣這片土地上充滿了祖先打拼的血汗故事,台灣人終究盼望作自己的主人,在這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英雄?這是為什麼我們會認同蔣渭水而不是蔣介石?為什麼我們會為八田與一塑像,而不是蔣介石?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凱達格蘭大道而不是介壽路?當然銅像、路名只是符碼之一,但想想看:台灣人從小到大,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了多少不屬於台灣的精神圖騰、歷史圖像……? 而今台灣人只是想找回自己的歷史記憶。

重塑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就從地方政府做起

「記憶」,是凝聚族群情感的膠著劑,也是重建主體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認同」最根本的思維基礎。欣見台南市長賴清德為湯德章故居舉行掛牌,並將他遇難的日子三月十三日,訂為臺南市正義與勇氣紀念日。蔡總統一再強調兩岸應「維持現狀」,同時又說:「為了讓國家真的〝脫胎換骨〞,新政府會一步一腳印。」當然我們能理解「維持現狀」是說給中國聽的,但對內真要一步一腳印地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這個國家才能〝脫胎換骨〞。

找回台灣民族的記憶,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人文圖像,是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重塑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就從地方政府做起,效法台南市,移除蔣銅像、改路名、為各縣市二二八英烈建碑……這都是地方政府能做的。接續去蔣化後,就是建構臺灣國家的歷史圖像,而教育部、文化部也該努力朝此目標前進:補助文學、戲劇、電影等創作者創作屬於台灣土地的故事,將烈士們的故事,列入歷史及語文課本。二十一世紀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不能再「維持現狀」,殖民符碼必須一步步除去吧!如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植物的根就在土裡,你的根在你腳下

文化是人與時空互動的產物。曾聽到兩位十二歲的學生,討論台灣人「根」的問題,少年突然說:「植物的根就在土裡,你的根在你腳下!」連孩子都有這樣智慧的體認,至盼在台灣的中華遺民,重新省思那僵化的中華民國認同,著眼於台灣的人文。根就在我們的腳下,就是養育我們的母土啊!真不必老是回溯那條永遠剪不斷的中華臍帶啊!因為那條「中華臍帶」已如老太婆的纏腳步,叫台灣動彈不的。從台灣主體性思考,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紀,咱台灣民族,這海洋民族,是有機的,有活力的,要打開全新視野,在創新與多元並存的文化中不斷前進。  

關鍵的年代,民進黨政府既已全面執政,莫忘祖先遠渡黑水溝的打拼。轉型正義雖有陣痛,但從輔大、政大各校學生拉倒蔣銅像來看,我們清楚人民已漸凝聚共識,此刻加緊腳步,從公共空間的意象建構起,除去「殖民符碼」,建構自己的「文化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讓「台灣獨立建國」成為顯學。還在年年勞動警察去逮捕學生?還因少數反改革的保守統派,讓台灣繼續疲困沉滯? 不!建立「台灣主體論述」,深化轉型正義的內涵,透過軟性的文化,轉型正義終極目標的和解與體制的改革必能完成。當有一天台灣人不再唱「吾“黨”所宗,以建民國」,而能真正歡天喜地慶祝自己的國慶,唱著自己的國歌時,那意象才真象徵台灣人的驕傲與傳承。鬼島還是美麗島?當台灣住民有清楚的國族意識,台灣當然是人人心中的美麗島國。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03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