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慧念佛班師長結緣法語集~1123_1215
2018/12/15 16:13:04瀏覽334|回應0|推薦0

雪公師訓---使歸輕安

雪公云:念佛之時,常起慈悲,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相,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印祖開示: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正)淨土決疑論

雪廬述學語錄---禪與淨

師曰:禪與淨,理同而事異。參禪必重乎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則不悟。修淨必重乎信,小信小證,大信大證,不信則不證。禪不能解,解則無疑,永不開悟。故參禪者不悟不得閱經。淨必須解,解則明理,明理則信,信則願之切,而行之深。故修淨者,初學必須研經。法門不同,入處自異也。

(bag)《266問》:

「念佛次數多」與「念佛專注但念的少」,那一種較好呢?有時為了念佛次數要多,心裡急躁,無法集中,佛號就念的散亂,但要心和神定慢慢念,念佛次數就少,很難兩全其美,請老師開示。

(brief case)《雪公答》:

念佛之義,求其靜慮,也就是所謂的修定,必須要攝心專注,初學之人,無法持久,從少念而專注開始,逐漸增長時間,能到二六時中,吃飯、睡覺都在念佛,就是所謂的淨念相繼,念佛功夫才到家。至於念佛的方法不宜過快或過慢,要使勻稱為準,就像彈古琴一樣,絃緩則不成聲,絃急則斷矣。

印祖開示: 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宏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正)復馬契西書二

雪公師訓---厚 道

雪公云:中國人是講厚道的,受人點水之恩,必泉湧以報之。受人一滴水,沒這滴水活不了了,到時還你一滴水,那可不行,必須拿湧泉來報答,湧泉永不止息,即受人之恩則永遠不忘,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堯舜以至孔子都是這樣講。

病苦是助道因緣

印祖云:

「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蓮池大師云:

「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ㄧ機,而修進之ㄧ助也。」

印祖開示: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眾生沈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沈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正)與佛學報館書

雪公師訓---杲日常明

雪公云:凡夫迷惑顛倒,起惑則造作罪惡,更所難免。以後聞道而信,便是覺悟,皈依懺悔,即又猛進,皈依是改邪歸正,懺悔是從暗轉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轉,罪惡喻如霜露,懺心喻如杲日,但求日後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印祖開示: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雪公對拜佛的開示

「念佛是內功,還有外功,就是拜佛。拜佛也必得拜時什麼心也沒有,一心定在佛上而拜。」

(淨學知要)

「古人修禪定,不得定,則懺悔,作功德,乃入定。看經不懂(古時經注不易得),拜佛求佛加被,乃得感應,甚至夢中得感應。能信解一句經文,便是大福報。」

(華嚴講錄)

雪公作了一首詩偈勉勵大眾禮佛時,心要在佛上:

彌陀禮彌陀

步步絕娑婆

佛尚不得佛

魔從何處魔

自性彌陀的我,一心恭敬禮拜著西方阿彌陀佛,一步步向著西方,與娑婆慢慢就要訣別。

這時的我,心都在佛上,雖然還不到念念皆佛,但也不遠了。我不再起貪瞋痴、造殺盜淫,佛就勝魔,魔力消退,魔就生不起來了。

《摘錄自明倫月刊489期》

雪公師訓---自求多福

雪公云:汝等供佛即可,古來聖賢,一律恭敬,不毀謗,亦不必供奉。

若求其賜福,則枉然也。佛都不會賜福,眾生必得自求多福,果若真心實意為之,不求福報,福報自來,求福則須秉天良而行。

印祖開示: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印祖開示: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三)息災法會法語

雪公師訓---求得善終

問:如何求得善終?

雪公答:懺悔夙業,多作善事。

印祖開示: 此心周遍常恒,如虛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諸執著。譬如虛空,以物障之,則便不周遍、不常恒矣。……………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則阿彌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正)復馬契西書九

雪公師訓--- 心雨宜普

雪公云: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霑,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乾彼,澆彼則乾此,所可比擬。

印祖開示: 觀世音菩薩,以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百法之略稱耳。既見其空,則五蘊悉成深般若矣。(內之根身,外之器界,五蘊包含淨盡。能見其是空,則即五蘊、離五蘊。法法頭頭,皆是大解脫法門,大涅槃境界矣。見正編復寧波某居士書。)如佛光一照,群暗皆消,更無少暗之或留者。學道之士,識此關要,則性相顯密,悉是一如。否則隨語生執,了無指歸,入海算沙,徒勞辛苦。(三)百法明門論講義序

雪公師訓---清涼藥

雪公云:學佛者,要息滅貪瞋癡,必得勤求戒定慧。不守戒,不能入定,戒上不許幹之事,均為亂心之事。不做亂心事,即以戒限制住,所以戒曰清涼。一肚子煩惱,守了戒,就像喝了清涼藥。

印祖開示: 大般若廣約佛法眾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經略約心法,以明佛法眾生法。文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無不畢具。以約攝博,了無遺義。若約而言之,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復為全經樞紐。再約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圓彰,法法圓泯。彰泯俱寂,一真徹露。誠可謂如來之心印,大藏之綱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關鍵,義不可思議,功德亦不可思議。(正)心經淺解序

雪公師訓---近人學佛三弊

1、浮泛不入(平素無功課,心逐六塵,僅有隨喜)

2、雜修(朝暮課誦諸經,拜懺,普佛)

3、少福德因緣(未能止惡,雖能止惡,但未行善)

阿彌陀佛!

感恩分享 。 印祖云:<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雪公師訓--- 聞鬼

問:每聞鬼,即心驚而膽寒,如何對治?

雪公云:鬼為六道眾生之一,為下三途之受苦者,學佛人當起憐憫心,作超度想,不當畏之。其聞而恐懼,是俱生習氣固有,而世俗之恐怖宣傳亦有關係也。

https://youtu.be/8U9NwGCTFjY

今日為蓮宗第十三祖---

印光大師往生日

敬請蓮友大德至誠懇切、加功念佛,報答祖師身教、言教、文鈔教化深恩!

阿彌陀佛!

雪公師訓---二次橫超(述學語錄) 師曰: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可橫超娑婆三界,當生了脫生死,淨宗學者多能知之。然往生之後,猶有殊勝者焉。諸佛之四土,不容躐等,而彌陀四種淨土,可由同居橫超寂光。寂光即佛之境界。娑婆成佛須經三僧祇劫,修學淨土但經二次橫超,即履佛位。是以彌勒菩薩勸眾生西。世之修唯識者,不願生西,但願往生彌勒內院,能符慈旨乎。太虛大師初亦願生彌勒淨土,後則改願西方,實為後世範。

印祖開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難領會。諸家所注,各據所見。依光愚見,色當體不可得,空豈有空之實際可得乎。下二句,重釋上二句之義。實即色與空,均不可得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實相。故曰是諸法空相。此諸法空相,故無生、滅、垢、淨、增、減,及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及智慧與涅槃耳。涅槃、即得字之實際。唯其實相中,無此凡聖等法,故能從凡至聖,修因克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實證。若不空,則無此作用耳,切不可誤會。誤會,則破壞諸佛正法。以理為事,是名邪見,不名知法,宜詳思之。(續)復念佛居士書

雪公師訓---驕 色

雪公云:凡人有驕色,即學佛之貢高我慢,一旦自覺自己不錯,文必退,武必敗。

印祖開示: 此之心性,具無量德。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別。即此十界,一一無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無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實無其境之西方也。乃決定生、而無有生相,決定無生、而無有無生之相、之生無生也。以信願念佛,求生於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雖生而無有生相,雖無生而不住無生之相。此生無生論之大旨也。(三)淨土生無生論講義序

雪公師訓--- 今生求何?

雪公言: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人要錢,就死得快。古時候作大皇帝的,不到一百年就滅族抄家。所以有金剛鑽、金元寶,不會了生死,尤其現今修行,想求解脫,出三途,是難上加難。

無量壽經: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普賢菩薩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印光大師: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印祖開示: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滅。廓徹靈通,圓融活潑。而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本。雖在昏迷倒惑具縛凡夫之地,直下與三世諸佛,敵體相同,了無有異。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以諸佛究竟證得,故其功德力用,徹底全彰。凡夫全體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於六塵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因惑造業,因業感苦。惑業苦三,互相引發。因因果果,相續不斷。經塵點劫,長受輪迴。縱欲出離,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損傷。迷心逐境,背覺合塵,亦復如是。如來憫之,為說妙法。令其返妄歸真,復本心性。初則即妄窮真,次則全妄即真。如風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與水,原非二物。當其未澄未泮之前,校彼既澄既泮之後,體性了無二致,相用實大懸殊。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則盡未來際,永作徒具佛性,無所恃怙之眾生矣。(正)歸心堂跋--2之1

雪公師訓---薦亡者

問:臨命終時,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知最有利益。別世以後,四十九天中念佛以外,要誦什麼經,最有利亡者?再請問頭七至滿七,要用什麼方法超度最好?」

雪公答:不必多生分別。既是淨宗學人,只誦六字洪名、往生咒、彌陀經,便極妥善。如喜多加,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彌陀懺足矣。

印祖開示: 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夫五蘊者,全體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諸苦俱集。如風動則全水成波,天寒則即柔成剛。照以甚深般若,則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風息日暖,復還水之本體耳。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妄情所現。若離妄情,則當體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薩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虛空隨意行住。境無自性,悉隨心轉。..........(正)歸心堂跋---2之2

雪公師訓---家人不如自心

雪公云:人與人之間要守望相助,所以遠親不如近鄰,而近鄰又不如對門,對門不如家人,然家人雖好,又不如自心。心不好,家人也辦不了,所以全在個人的心。心可以造一切,可以轉一切。 心是何物?唯識學講,心不動就是本性,一動就叫心,心是念頭,而一念之差就天差地遠,懂此,一切事皆能解決。

雪公師訓---與化佛為侶

雪公云:念佛之人,一念相應,即浸入彌陀光海,得與化佛為侶。奚必曰:『命終往生,方侍彌陀哉!』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myk168898&aid=12157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