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感帶給身心影響深遠。有學者從演化觀點解釋,對人類而言,落單不利在大自然環境中生存,因此大腦將孤寂感演化成預警機制,一旦感到孤寂將使身心高度戒備,使人際關係與生理健康雙雙惡化,有歐美文獻顯示可能提升45%的早逝風險。

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喬芷表示,孤寂感帶給身心影響深遠,已故的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從演化的觀點解釋,在大自然環境中,人類群聚才能提升存活的機率,一旦落單就會有危險,因此大腦漸漸將孤寂感演化成一道預警系統。

一旦大腦接受到孤寂訊號,便預設外在環境對自己不利,進而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像是提高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分泌、刻意忽略正面觀點以避免鬆懈於自我保護、與他人溝通時採取對立立場、與人相處時選擇以較傲慢的姿態應對等。

這些高度戒備的機制若長期未能解除,將使人際關係與被孤立的感受逐漸惡化,同時影響體內發炎、降低睡眠質量與伴隨睡眠而來的排毒功能,身體健康將漸漸走下坡。「文獻顯示,空氣汙染會增加5%的早死風險、肥胖會增加20%的早死風險、飲酒過量會增加30%的早死風險,而有篇納入10萬人的大型臨床統合分析研究顯示,孤寂感影響提早死亡的風險高達45%」。

喬芷表示,要擺脫孤寂感,首先應學習指認自己流露出來的孤寂訊號,並要瞭解孤寂感對身心的負面影響。其次,別急著透過網路或急切的方法試圖快速增加好友數量,而是需要建立真正有質量的人際關係,學習傾聽身邊的人、善意對待家人朋友同事,具體作法是每天花點時間和周遭人說說話、抱怨與相互砥礪、分享美好的事情;另也可在課餘或業餘擔任志工,藉此發揮所能以及感受自己總能被需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