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工商社論》面對AI時代,個人、 企業與國家都應轉型
2018/09/25 10:04:17瀏覽177|回應0|推薦1

工商社論》面對AI時代,個人、企業與國家都應轉型 - 中時電子報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80921000243-262113

工商社論》面對AI時代,個人、

企業與國家都應轉型

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發布「2018年就業前景報告」,指出隨著自動化浪潮席捲職場,人工智慧(AI)等技術的不斷精進,估計在2022年前,將搶走人類7,500萬個工作機會。但該報告同時也指出,AI在未來5年內,卻也可望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估計因而帶來的新就業機會將高達1.33億個。換言之,整體就業市場在未來5年預計將淨增5,800萬份新工作。

檢視WEF所提供的這份就業前景報告,讓人的感覺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事實上,隨著AI技術的不斷精進,有識之士早已擔心,許多傳統的工作機會,恐將漸次被愈來愈擬人化的機器人所取代,以致讓如何面對及處理失業問題,成為各國政府無法迴避的「共業」。

所幸,WEF雖然提出5年內恐將有高達7,500萬的工作機會被機器人所取代,但同時卻也可望因而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且新的工作機會,相較於次第消失的舊工作機會,甚至還可望多出逾5,800萬個。

姑且不論WEF所推估這些相關數據,是否真的就會在5年內如實兌現。或者套用目前最熱門的話題,來質疑這到底算不算是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辭的「假新聞」。真正應該正視的是,WEF這份報告,其實是針對全球就業市場因著AI的導入,所將面臨的顛覆性變化而做出的趨勢研判與預警。至於5年後,消失的舊工作或增加的新工作,到底是更多或更少,其實反而不是重點。

談到這種就業市場的結構性變化,AI時代的來臨,既非空前,恐怕也未必是絕後。最鮮明的前例,就是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透過機器大量生產的模式,快速的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模式,並迅速影響傳統手工製造生產業者的生計。史書記載,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當時就曾發生這些生計受到影響的傳統業者,憤而包圍並搗毀一家新型態的紡織工廠洩憤,但這種暴虎憑河式的作為,終究還是無法逆轉從手工生產轉為機器大量生產的潮流趨勢。

明瞭了潮流趨勢的不可逆,則即使WEF預估的AI新時代所增加的新工作機會,將遠大於即將消失的工作機會,但這並不意謂著即將被AI搶走工作機會的新失業群,就可以順勢「轉崗」到因AI技術所帶來的新就業機會。

不只如此,AI時代相較於當年的工業革命時代,其所帶來的新就業機會,還有一個鮮明的差異。在工業革命萌芽、發展的年代,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歷經兩三百年,才慢慢的暈染、擴散到全球各地,因而有所謂的已開發地區、新興地區和待開發地區的差隔。但AI時代則是伴隨著網路時代而來,由於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可以預見因著AI所帶來的新就業機會,可能出現群聚效應,集中於少數的國家、地區,而那些在「摩爾定律」下被邊緣化的國家地區,則恐將成為被AI搶走工作機會的重災區。

更具體而言,WEF的報告,其實也點出,AI時代所將增加的新工作機會,不論是工作的品質、地點或形式,都將產生極大的改變。包括全職、永久性工作的比例可能降低,企業可能改採約聘契約制,或是與自由工作者合作等就業模式。以及隨著機器與人類的分工方式不斷演變,員工也必須學習更多新知識,才能因應未來職場的需求。

歸納WEF所提出的這些預警,既顯示世人所已習慣的工業革命時代以來的生產、就業模式,在AI時代行將出現顛覆性的改變。不只是傳統機械式、重複性高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大量取代,未來的新工作機會,是否具備人機互動的專業職能,也將扮演更關鍵角色;甚至於伴隨工業革命時代而形塑出的固化工作模式,也可能在AI時代轉化為更有彈性的職場樣態。當下正在萌芽的所謂「斜槓人生」,或許正好符應這種新的職場樣態。

而除了個人要有面對AI時代就業市場樣態正在進行顛覆性的變異之認知找出因應對策之外,包括企業、社會和國家,同樣也需要及早規劃應對,否則光是面對被AI所淘汰失業人群,就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如果企業、社會和國家趕不上AI化的腳步,則因而被邊緣化的代價更將是難以承受之重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1166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