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 90 篇經典對話錄
2019/01/15 12:04:01瀏覽379|回應0|推薦0
3. 生死問題的苦與樂
 
R 對戰爭亡故的兒子感到悲痛萬分。
他會繼續存在嗎?輪迴轉世是真的嗎?
 
當人因悲傷而身心幾近停擺,確實很難明智思考死亡問題。
你關心的是妳兒子還是妳的喪子之痛?是人都會面臨生死、
苦樂的問題。人可能藉由幻想、理論、信仰或忘我來逃避,
但死亡不是能透過合理化解決的奧祕,而必須透過永恆的、
無始無終的體驗來解決。對導致妳兒子死亡的人心懷仇恨,
無法幫助妳創造體驗實相的必要心境,相反,仇恨、悲傷、
占有慾反而妨礙妳對永恆的理解與體驗。超越仇恨、憎惡、
憤怒,就是慈悲心的開端,它將淨化妳那顆飽受折磨的心。
如果妳擔心死者,你會創造更多死亡,如果妳多關心生者,
妳將明瞭生命的永恆。
妳說難道不可以愛妳兒子嗎?妳不可以恨殺死妳兒子的人,
卻必須寬恕,擁抱邪惡?淨化世界,戰爭難道不是必要嗎?
 
邪惡意謂不製造好結果,暴力意謂不創造和平。每一個人,
都在透過自己每天平靜的日子,亦即由嫉妒、貪婪、惡念、
敵意與猜忌所構成的日子,製造出這些驚人的混亂狀態。
另一個母親也為她兒子哭泣,那個你所憎恨者的母親,
她也飽受悲傷折磨。仇恨無法解決問題,
只讓人與人之間的殘酷對待永遠存在。
 
5. 從依賴中解脫
 
C 問為何她感到如此疲倦,雖然她從事一般工作時精力充沛,
內心深處卻覺得疲累不堪。我發現她強烈依賴她丈夫和環境。
這依賴雖不是財務的卻讓她緊張、筋疲力竭、焦慮、不耐煩、
脾氣暴躁。有些心理需求讓人產生依賴阻礙雙方和諧與整合。
 
她說她已覺察到自己這種需求但就是無法克服。她已下決心,
不再依賴,卻無法從中解脫。我們都同意,依賴不是缺乏愛,
但混淆了愛。依賴引進不屬於愛的元素,製造不確定與交惡。
依賴觸發冷淡與執著的輪流發生,這是持續衝突,沒有理解,
也沒有出口。她一定覺察到執著與疏離的過程,若她不指責、
不評斷,她將能理解這種對立兩極衝突的完整意義。
 
若她深入覺察而有意識引導自己思想,充分了解依賴與需求,
當敞開她的表面意識並清楚了解後,那無意識及隱藏的動機、
目標與意圖,將投射至表面意識,她須探究了解潛意識暗示。
如果她一再重複做,在表面意識盡可能清楚地釐清問題之後,
覺察到潛意識的投射,儘管她可能會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
她的表面意識與無意識也能合力解決依賴問題或其他的問題。
如此持續覺察會建立起來,以有耐心、溫和的方式帶來整合,
若她的健康與飲食習慣良好,會讓她的生命變得豐富而完滿。
 
12. 療癒自己
 
D 醫師說他治療別人卻治不好自己,那些困擾病人的問題,
也困擾他。能處理別人的問題、幫助他們,但自己的內心,
無法獲得平靜。
 
藉言語幫他人痊癒是多麼容易,但要治療自己卻困難許多!
要療癒自己、讓自己獲得平靜,必須拉下自己築起的藩籬,
如聲望、財富及其帶來的所有外在標誌,包括朋友、同伴、
聲譽、出色的學習成績都是這位醫師擁有,他自己承認的。
這些表面特徵亦即精煉之自我主義的層層包裝,
阻止他去領悟自己一直渴望的平靜。
 
他看見了我所說的是真的,卻發現很難拋開這些東西,
因為它們已經成為他天性的一部分了。
我指出他要不就繼續走下去、強化這個天性、讓自己愈來愈痛苦,
要不就開始弱化它、消融它。他製造的是憂傷中的一個喘息機會,
兩個衝突之間的過渡期,與其說是平靜不如說是消沉掙扎的時刻。
身為精神病學家,他深深了解內在安詳必須來自覺察自我的認識,
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整合。這份覺察將創造出靜心的時刻。
 
當然他從未靜心,他只知道集中注意力,但不知道何謂靜心冥想。
靜心與集中注意力是兩件不同的事。集中注意力是針對某件事物,
靜心是對自己的覺察、對「我與我的」及所有意涵和內容的覺察,
它能帶來源自正確思維的理解。這份覺察具有集中注意力的特質,
但依然不同於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上,無論那件事多麼崇高皆然。
一個帶來深刻的內在整合與超越機會,另一個卻製造出二元對立,
強力捍衛著衝突的根源。
 
讓他對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變得有所覺察,不是去精心揀選,
而是無論事情有多麼微不足道、多麼卑賤,或是多麼高尚、
祥和,都覺知到它們。每個念頭感受生起時讓他深入思考、
細細體會那念頭或感受,並且徹底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
持續受到其他念頭與感受干擾,發現他未真正集中注意力。
在徹底體驗過程中,覺察到自己在評斷、譴責,從而發現,
自己的偏頗、成見、自己內心所保留的隱祕念頭與動機。
在徹底經歷的過程中發現他自己,帶來自由、具有創造力。
因此能有意識讓自己的心念自由,進入自由開放心念之中─
無論一開始顯得多麼局限,那些無意識的、隱藏的內容
都被投射出來。每個投射都必須經過徹底思考、體會與理解,
然後消融並超越。這深刻的自我認識,會催生出寧靜的智慧,
一種無法估量的愛,以及對至高境界的領悟。
 
這一切都是充滿耐心而溫和的過程,需要的是強烈的警覺、
深刻而且可觀的覺察能力。
 
18. 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
 
M 說,雖然她見過很多人,認識很多人,
卻依然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接觸。
該如何開始增加這樣的接觸呢?
 
藉著不要求。
你愈要求,得到的就愈少,而你要求得愈少,就擁有愈多。
阻礙人際接觸的原因是人在自己周遭築起的自我封閉高牆。
一個人所擁有的表面接觸純屬社交性質,並無太大意義。
一個人愈是能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就接觸到愈多的人。
對人際接觸的渴求是否源自孤單、想要獲得滿足內在空虛,
或是想要逃避自己的痛苦呢?若是如此,這些逃避行為
只會讓自我封閉的牆垣更加堅固。假如不了解自我封閉的原因,
那麼每一種逃避形式都會成為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無論看電影、
喝酒、儀式或宗教、社會服務或戰爭都一樣。
這些分散注意力的形式會創造出更多衝突與迷惑。
 
要如何打破自我封閉的高牆呢?
多數人並未覺察到它,即便覺察到它會捍衛它的正當性,
或是怪罪別人、怪罪環境,因為藉由這麼做,
便能為自我主義的窄化過程找到藉口。
 
這些合理化的理由阻礙我們理解問題根源,也阻礙從中獲得自由。
要想打破這些自我封閉的高牆,首先必須對它們有所覺察。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必須探究、檢視,而非譴責、評斷或合理化。
而覺察就是溫和、耐心地探究與檢視這些受限思想的牆垣。
這些牆可能來自教育、潮流趨勢或環境的影響,或來自渴求、
來自本能,一般來說都是源自於這些因素。根本原因是自私,
及透過色慾、世俗心與對名利和不朽的渴望而呈現種種渴求。
這些她都必須詳加探究、檢視、理解,透過覺察與認識自我,
來超越它,便能產生正確的思維,將念頭從渴求中解脫,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若能覺察自己所追逐的渴求,
一個人會培養出自我清理的能力,也就是誠實。
我們被欲望東拉西扯的時候,是很難保持誠實的。
透過覺察可以開始了解愛、仁慈、慷慨等的本質。
正確的行為能讓頭腦擺脫恐懼,為心靈帶來信心。
美德即是讓思想從渴求、散亂、嫉妒、惡念、怠惰狀態中解脫。
接著要覺察到對過去及其影響的記憶累積、
「我」與「我的」之意識。因為一個人的現在,
就是過去意識的結果。我們的思想發展自過去,
若不了解過去心就無法自由。要了解過去,現在就是入口處。
透過自我認識,就會有正確的思維與正確的努力。
正確的思維是正確生活的基礎,而透過靜心,
智慧的寧靜將能從其中生起。智慧就是心靈的簡單。
在這樣的簡單之中,一個人將領悟那至高無上之境。
**
24.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H 來找我,他處於混亂的亢奮狀態,
他描述自己正面臨抉擇,必須採取兩、三個行動。
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確定該走哪一條路。
他可以結婚,隨著自己多年來所養成的藝術家衝動結婚,
也可以去別的地方,安安靜靜地從事研究、靜心冥想。
他該怎麼做呢?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他該如何選擇?
 
進一步交談之後,他很快領悟到沒有人可以為他做選擇,
或幫助他選擇。如果有人勸他採取某個特定行動,那麼,
不但這件事不再是他自己的責任,之後,他也可能後悔,
覺得自己因為受到勸說而做出選擇,
讓他陷入缺乏成就感的處境等等。
他必須了解這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
 
他為什麼會讓自己處於必須做出抉擇的境地?
這是個選擇的問題嗎?選擇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不同的選項中間挑選、辨別。讓你決定其中一項,
拒絕另一項的動機與力量是什麼?是你的偏見、意向、經驗、
環境的影響等。那就是說選擇取決於你的好惡、你的滿足感、
你的收穫與利益、你最終的或不斷改變的欲望等等。
這種選擇與欲望之間的衝突是否能帶來了解,
帶來清晰而無偏頗的見地呢?在這個辨別的過程中,
如何選擇的困惑與衝突一直都存在,不是嗎?因為,
選擇之中難道沒有對立、沒有二元的概念?
在一個衝突、困惑與對抗的狀態下,是否可能體察到那真實的?
為了擁有清晰的見地,為了能夠了解,選擇的衝突不該停止嗎?
選擇難道不是依然落入渴求那自我封閉的局限性裡,
因而永遠無法成為解脫情緒思想的手段?
反而強化了你的固執,亦即渴求的意志,
對於「我」和「我的」的認同感造成孤立、排外,
以致體驗到由此生起的痛苦與憂傷、幻相與無知,不是嗎?
 
徹底感受並深思選擇的意涵,覺察其過程,那麼,
渴求本身所帶來的困惑與不確定感,
及其充滿衝突與對立的意志或選項,
將能獲得了解,進而消融。
這份了解就是靜心,因為若缺乏正確的思維,
兩相對立的衝突將會持續不斷。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1239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