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赤壁”觀後感:
2008/11/05 10:41:57瀏覽471|回應0|推薦4

看完赤壁後,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是「我真是要佩服吳宇森導演的勇氣,敢把自己的名聲賭在這種超高難度的電影上」,憑這股勇氣,我就願意給這部片子一顆星。

 

而且,我也不認為其他有名的中國導演日後還會有意願去拍「三國」這類型中國史詩般的戰爭片。因為三國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裡影響實在太深遠了,相信不管是誰來拍都很難達到叫好又叫座的境地。當然如果是對那些不是很懂三國背景的觀眾而言,應該還算是一部熱鬧有趣的商業片,是有一定的娛樂性存在。我想吳大導當初規劃這部片子的時後,可能也就是這樣的定位吧,主要還是以娛樂性為優先,以商業票房為考量!

 

不過太為票房考量的結果,整個片子沒有很明確主題的支撐,人物的性格也無法完全突顯出來,所以整個片子的結構就會產生很多敗筆。尤其是片中有多處類似西片「魔戒系列」與「特洛伊」的橋段,讓人不由感到這還是一部急就章的電影。

 

我個人認為有三個主要敗筆之處,歸納如下:

1. 故事主題:「赤壁」這個名字用的實在太隱晦,讓很多期待看到真正有「赤壁大戰」的觀眾出場後都不禁大罵「被騙」,因為跟心中預期實在落差太大。我不瞭解為何當初吳大導不願意直接把這部片子直接闡明會用系列的方式來表現,以三國故事的豐富性來說,這應該不會是很難做到的事才是?就觀眾角度而言,如果早一點知道,也未必不會接受這樣的方式,自「魔戒三部曲」成功打開系列片風潮以來,「駭客任務」與「星戰」等都已經很成功的讓觀眾接受了這種模式。所以吳大導不管是想分成上、下集或是三部曲來表現,我想觀眾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如果吳導是卡在片商堅持要求看到第一部票房後,才願意投資第二部片的立場下所做的決定,我就覺得算是情有可原。

 

2.人物性格:這種卡司堆積的大片,要能夠把人物的性格彰顯出來,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但對於三國這種影響文化深遠的題材來說,不但是要做到,而且差一點都不行,選角的部分就不說了,當然這中間有很大一塊是市場考量,所以夾雜著中、港、台、日的演員,但是片中連關雲長的青龍郾月刀、赤兔馬與張飛的丈八蛇茅這類註冊商標的小細節都沒用心,我就覺得很不可原諒。此外,導演為了刻意凸顯人物性格的幾場戲感覺實在是浪費時間,諸如:為了表示出周瑜通音律,讓他在練兵時為牧童笛音所感,神遊東吳,整個東吳大軍也僵立校場,不知所措;為了表示出東吳周瑜帶兵之道,加了一段找牛還牛的情節,最後大軍還全體下跪向找牛的老丈表示懺悔,看了真是讓人啼笑皆非;為了表示出孫權對此戰心態上的猶豫,加了一段林中獨自獵虎情節,更是敗筆中的敗筆;為了表達孔明的多才,連替馬接生、幫鴿子洗澡都用上了,雖說導演用心良苦,但是諸葛亮的形象不免從睿智變成搞笑了;還有為了表達孫尚香的任性好勝,擊馬點穴的情節都用上了,覺得這個角色真是「蛇足」。雖然說電影不像小說,可以用幾段文字就凸顯出人物的性格,但是刻意去鋪陳這些橋段,卻讓人更感受不到人物性格的鮮明化,只讓那些有讀過三國的觀眾在這近3小時的片中感到一重又一重的打擊而已!

 

3.戰爭表現:吳大導把在過往槍戰片中自豪的慢動作運鏡,大量的運用到戰爭場面上的結果,反而讓戰爭的場面感覺到有些支離破碎、無法連貫的感覺,這跟吳大導上一部戰爭片「獵風行動」有點類似。但是古代戰爭片詮釋方式,畢竟跟現在戰爭不同,大量運用的結果,一場場應該是千軍萬馬的大戰,感覺變得像是傳統武俠片的幫派鬥爭。尤其是最後那個「八卦陣」,更是敗筆,一場應該是要殲滅曹操二千兵馬的小戰役,打了快一個小時,而且幾乎所有能上陣的卡司全部像下餃子一樣的一個個出場,但是卻沒有等級的對手,從甘興、趙雲到張飛每個猛將打了半天,也不過打死幾個曹兵罷了!我都很難想像之後吳大導要如何詮釋赤壁這場死傷數十萬人的大戰,難道要打10個小時嗎?

 

這些年看戰爭片中能把古代戰爭那種二軍相接時殺戮、殘酷、激情、悲壯一面展現最有美感應該首推「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如果是千軍萬馬的攻防戰,則要以魔戒第三部中洛汗5000騎兵的全員衝鋒讓人為之熱血沸騰,看的出來二片的導演都花了很多心思來處理這些場景,小從士兵的服裝、用的武器、甚至是表情、動作以及導演刻意安排不同的對戰組合(300一片中的幽冥戰士一出場就跟斯巴達勇士有「棋逢敵手」的感覺)都可以看的在小細節上的用心。

 

這些在赤壁一片中都感受不到,當八卦陣中混雜的一堆堆的士兵後,我想能分的清何者是曹軍、何者是吳劉聯軍的觀眾應該不多吧?要不是後來曹將(不知何人)擺了一個跟「特洛伊」片中一模一樣的希臘圓陣,我還真的搞不清楚二軍的消長如何?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部算是「堪稱華麗」的商業片,看看就算了。我不會對下一部續集有特別的期待。也真正希望若干年,真的有個國際大導演願意用非常嚴謹的態度來製作這類型的電影!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ziro&aid=235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