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唯建立正知見才談得上開悟或證悟'體驗性的智慧';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
2023/10/03 05:21:08瀏覽264|回應0|推薦1

唯先有正知見才談得上開悟或證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5576 體驗性的智慧;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悟,在佛教中與迷相對,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見地,獲得體驗性的智慧;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世界有神,有輪迴,因果不虛!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5576 盼組迅速賺大錢團隊,魚幫水,水幫魚!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通權達變創造共同機會,徵第二序位能互為伯樂,又互為千里馬創業伙伴,歡迎聯絡指教!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唯先有正知見才談得上開悟或證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5576 體驗性的智慧;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人生必死,靈魂永生,因曾經歷被無微不至要求的工作經驗後,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478134 人生應不畏繁複,務為生命充電及加油!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31009368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08351176 謹奉上迅速賺大錢團隊成立策略及親自經驗,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甚歡迎洽商諮詢"個人生涯,團隊組成,及公司營運"等改善方案 "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169389

世界有神,有輪迴,因果不虛!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5576 盼組迅速賺大錢團隊,魚幫水,水幫魚!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通權達變創造共同機會,徵第二序位能互為伯樂,又互為千里馬創業伙伴,歡迎聯絡指教!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唯先有正知見才談得上開悟或證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5576 體驗性的智慧;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936675
佛法解惑 | 何謂「開悟」?悟和覺怎麼分別?「開悟」與「禪定」有什麼關係?
人生必死,靈魂永生,因曾經歷被無微不至要求的工作經驗後,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478134 人生應不畏繁複,務為生命充電及加油!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31009368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08351176 謹奉上迅速賺大錢團隊成立策略及親自經驗,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8717262 甚歡迎洽商諮詢"個人生涯,團隊組成,及公司營運"等改善方案 " https://blog.udn.com/alpineatks/179169389
  

客問
何謂「開悟」?悟和覺怎麼分別?「開悟」與「禪定」有什麼關係?
師答
開悟,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我一直強調:有所感受、體會、發明、發現,都可叫開悟,可是悟並不是覺,假使覺是一個面,那麼悟就是點,要許多的點才能形成一個面;而覺呢?同樣是覺,以面來說,它還不是整體的覺。佛法中講佛陀的覺是圓覺。圓覺就像個球狀的圓,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沒有缺失了,而這覺是由許許多多平面的圓所組合;如將一圓西瓜切成片狀,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平面圓,不同的覺組合成圓的現象。刻意去分別作比喻,西瓜兩端的圓總是不大好,這有如聲聞乘羅漢相,但漸增到差不多大小處時就好比菩薩,一直到中間最高標準,整個組合起來,就可以完成一個整體的圓,如佛的覺。說覺有層次是這麼去分的,並不是到達羅漢就不是覺,羅漢也是覺的境界。而悟,則只是一種體會,一種發現,一種感受,如此而已。
悟與覺的距離還有一段,僅僅完成一些悟還不一定能達到覺的目的。一般講開悟,是針對禪的修養方法,譬如人有太多的感性,先要你能夠慢慢調和成理性點,如很感性的人慢慢增加了理性的修養,之間也是禪所完成的結果。像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為什麼一定要那麼計較、執著呢?計較、執著能否解決問題?這都是感受,也是你真正悟到了些什麽,可說是開悟。因此,悟不是了不起的事,常聽人說他開悟了,其實開悟也只是我想到、體會、發現些什麼,如此而已,真正要緊的是「覺」。
覺,在佛法中是要有很多的道理和方法才能完成。如從止觀方面可以完成覺,或者以禪來講,「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就是覺,不只是感受、體會而已。可以這麼說:悟,還只限於人能做得到的,依人的知識經驗可以達到,像我們平常談的聖人,他們也只是有修養,悟到了些什麽而已,並不表示他覺到了什麼。
禪是以「覺」為前提,是超越人而完成的現象。覺的層次最高可到達佛陀的覺,即是妙覺、圓覺,菩薩的覺到達八地以上的稱為等覺,即相等於佛陀的覺,此外,還有八地以下的覺及聲聞、緣覺的覺等不同的層次。覺是超越人最起碼的要求;如前所述,覺的形成是來自許許多多的悟,悟並不能突破人的,覺是已經突破、超越人的,像以前曾經講過的「勝解」,已進入覺的階段,如只是知解的話,最多只能說是悟而已。
談「禪定」,是修養怎樣從悟提昇到覺的一些方法,因此,絕不是說我入定了就開悟了。我常講個笑話,寺門前的土地公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入定,那不是覺。不亂就是定,可是為什麼不亂呢?真正有亂的時刻能做到不亂,這要有道理和方法來幫助,是慢慢修養而成,才叫定。不是一般所說的沉得住氣就是定,沉得住氣只是理性一點而已,太過於感性才沉不住氣,能沉得住氣就是理性,並不是定。
(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解惑篇》)
開悟是什麼
禪門以「開悟」為第一,然開悟到底是什麼境界?眾生悟前、悟後究竟有何不同?開悟是否有客觀性可言?
《六祖壇經》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等,開悟的強調屢屢可見。
「開悟」是禪宗修行重點,其不只有頓、漸之分,還有大、中、小等不同悟境,如禪宗所說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即是。如果就一般語彙來說,開悟可以是指一個人生命觀、價值意向和人生態度的改變轉化,然佛法的開悟若求其客觀性而言,理應以阿含教典所說的「斷三結」、「得法眼淨」等為準據。
佛法所說的見道、見四諦得初果「須陀洹」,相當的表述包括「斷三結」,其中「三結」(trīni sajyojanāni)首指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意即身見或我見,再者就是疑、戒禁取二見。如此之開悟能見法、知法、得法,經中稱之為「法眼淨」(dharmacaksu-viśuddha),如《阿含經》說「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得以觀見真理了無疑惑、了無障礙。
然禪宗開悟所指的「明心見性」,乃至「虛空粉碎,大地落沉」、「身心脫落」、「打破黑漆桶」等,是否對等於「斷三結」、「得法眼淨」、「證初果」等?──如果就禪宗「悟後起修」的說法,當和阿含所述有所差別,卻讓人容易把兩者畫上等號。
佛法的悟境和智證,主要涉及經驗的切身感受,固然是「從禪出教」,但如何判斷體驗內容的正確性如何判別「定境」,「悟境」與「解脫境」等不同?
如印順法師曾說:「有的修得初禪,自以為證初果﹔修得四禪,自以為得四果。自以為有修有證,究竟成辦的增上慢人,佛世也不少。」(《寶積經講記》頁240)現今不少附佛外道的證悟宣示,或可以驗證此一現象。
因此強調經驗性開悟的優位性,仍必須審慎留意。如果著重自心體驗,而少了堅實的知見基礎,或者可靠的善知識帶領,很容易在身心特別的覺受下自以為是開悟。

相對於「唯證乃知」,「唯知乃證」應是更重要的。
所謂「唯知乃證」,意思是「唯有正知見的建立才能談得上開悟或證悟」,或者「唯證乃知」必須建立在「唯知乃證」的前提上,缺乏正確聞思知見的基礎少有真正的開悟
這也相符於《阿含經》「四預流支」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的修學次第,以及八正道「正見為首」的教示;在穩固的聞思前提下,深入佛法的體驗修證,開悟解脫才成為可能,同時也避免誤入歧途的風險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7993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