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悟'佛,道,修行所追求;而佛,道,儒,耶..等教派追求,雖各有其名,實異曲同工,且'開悟'後身心變化皆相同!
2022/01/09 09:46:09瀏覽1337|回應0|推薦2

宗教學者Rodney Stark和William Sims Bainbridge在1996年出版的The Future of Religion中,評論說;在開始時,所有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開悟佛,道,修行所追求;而佛,道,儒,耶..等教派,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雖各有其名,實異曲同工,開悟後身,心變化,皆相同會有:氣脈變化,知覺變化,心態變化,氣質變化,形相變化...等身心變化!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開悟在佛,道,修行中應用極廣;幾千年來,佛,道,儒,耶..等教派,雖各有其名,似分庭而立,實一直在兼容並蓄,融合中...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四季教*以守住"良知善心,智慧慈悲"為要旨:http://blog.udn.com/alpineatks/165953289  信仰因人,因地,因俗,隨著季節,與氣候,或眾或獨,或靜或動,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依隨四季調整如:春節宜自走訪佛寺,夏天隨眾拜媽祖,秋天儒教訪孔廟,冬季耶穌復活了... 與神同行,神若願意,有規則必有例外,未來無限可能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宗教學者Rodney Stark羅德尼·斯塔克和William Sims Bainbridge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在1996年出版的《The Future of Religion宗教的未來》中,也下評論說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在開始時,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000個不同宗教,大約84%的人口附屬於6個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紀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犧牲,節日,節慶,殯葬服務,婚姻服務,禱告,音樂,藝術,舞蹈,公共服務或其他文化形式。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開悟在佛,道,應用極廣;幾千年來,佛,道,儒,耶..等教派,雖各有其名,似分庭而立,實一直兼容並蓄融合中."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一旦開悟就會有:氣脈變化,知覺變化,心態變化,氣質變化,形相變化...等變化!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一旦開悟就會有:氣脈變化,知覺變化,心態變化,氣質變化,形相變化5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行正道,做正事,多助人,多行善,例如幫助弱勢,捐血,做志工…等,都是在為自己不利的流年逢凶化吉; 彌迦書6:8 https://wd.bible/bible/verse/mic.6.8.cunpt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71199095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佛說人人具有佛性,但卻因妄想執著而難以證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在世間修行,我們不要祈求擁有神通!人開悟後,會顛覆對生命和宇宙的認識,身心方面有大變化...
佛陀的教育被人們誤解了,和尚最早是的意思
隨著社會競爭激烈,許多的學生家長容易感受到教育知識焦慮,身心壓力;其實,在面臨學習,生活與生存壓力之間,我們的父母孩子如果能夠在生活及教育中,早一步實現開悟,人生便會少掉許多的盲目攀比,能夠把孩子孕育得更加美麗、安康,幸福。
早在2000多年前,佛陀向我們開示了修行解脫煩惱法佛陀獲得解脫法,是基於對自然宇宙的理解,而得以體悟到生命的實相;這和老子令身心健康長壽的道法,耶酥的愛,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如何更正確地得以理解他們的思想,不迷信不誤解,又更好地融入我們的教育學習與生活中?實現讓孩子與家庭的幸福圓滿,健康成長
每一位聖人出世間,都和當時的時空因緣有關係;因為佛陀曾是印度王子,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憑著王子的地位,很容易影響到上流社會,並普及民眾。為實現普渡眾生的願望,他放棄了一切名利,金錢纏縛,到百姓之中去傳教學,影響了由上至下階層,東,西兩方世界!
然而,隨著2000多年的變化,百姓對曾經悟得的思想產生了誤解,部分人認為是迷信;這也緣於,部分人在傳佛陀的教育時,產生了心迷障礙,不能了解眾生之苦,一心渡人,卻無渡人之力,造成了人的誤解
當代社會教育中,一部分父母誤以為和尚便是讓孩子棄家絕情而去,遠離生活;其實佛道思想的證入,自古以來,是沒有宗教派別,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家庭生活中實證的;因為人們對派別的偏見認知,這致使佛陀的教育未能被百姓真正理解,並解開他們心中的謎團。
和尚在最早時,是一種尊稱,意思是,和我們當代的老師一樣,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稱為和尚;但是,隨著習俗的改變,成了對出家人的稱呼;但每一位父母都怕失去孩子,也便讓佛陀的教育與孩子斷絕了相應的機會。
什麼是開悟?
開悟按字面形體來理解,即開吾心入無漏智;此時的人,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有了真實發現覺知,也稱見道,見道後的人,做事會少了衝動妄為,身心更健康,開心愉悅,順天命而為事,做的事也能順他人所需,助益眾生!
人們習慣把開悟作為修行中的一個證量名詞,稱作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分界點;真正開悟了的人,能夠融合有為,無為之相,做順天意無為之事;此時,相當於證得菩薩的初果,即性成佛,在知見方面,能破一切迷相,融合時空,給迷途的世人靈魂方面的指導。
怎樣算是開悟?
人們習慣性認為只有修佛修道的人,才能更契合入道,進入開悟的境地;悟在生活;開悟是一個人在感知,思想,身心狀態變化方面的具體證境,有著多種形態量的體現;它不是通過人的後天思維第七識和第六識等作用來實現,是證道者通過一系列言行智慧圓滿覺知,進入到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善根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生活中,當你遇到生活中容易障礙你的人事七情六慾時,原來不受控制的人,變得得不輕易發怒,情緒保持客觀理智,身心清淨不被其困,行出善果的事情;一提佛道,人們便誤以為要捨去情愛;其實更合理的解釋是,捨去因情愛而有的偏執,貪念,邪淫;兩心相印共得一體的愛人之間,不是邪淫。
人能否遇到共得一體的愛人,也和個人的同等修行或緣份相關;當倆人修行知見能共振同頻時,便更容易圓滿幸福;此時,愛一個人時,不會再被他人所迷惑誘惑,也擺脫了不正當的情慾之念。
當遇到造作不可為的事情時,人不會衝動為達成他人慾望目標,而做力不能及的事;通過一系列的行為校對,人會越趨於公道,面對私而不能之情,亦如大死一回,心靈進入空寂,冷靜的觀照中。
此時,更容易與宇宙本體相連接,善業得到增長;因為在七情六慾面前漸漸擺脫了知障與知見範圍;生理結構與心理結構的突變,原來困縛你造成固有感覺的障礙被突破了,才有了真正實意的開悟。
開悟在佛,道,修行中應用極廣;而幾千年來,佛,道,儒,耶..等教派,雖各有其名,似分庭而立,實一直在兼容並蓄,融合...
人開悟時,身心方面大概包括以下具體證量: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

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

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

一般來說,開悟主要包括以下具體證量:
  • 一、氣脈變化
    原來主要通過吸食五穀之氣,現在開始接通「宇宙元炁」來滋養身心。身心思想將越近於「柔順」上善若水之態,和一股思想方面的解悟、淺意識感覺體悟不同。
    此時,人的心輪脈被打開,業氣進入中脈。在佛家思想體系,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在這一層次,相關的經典記載中,佛教顯宗大多描述有:「心開「、「其心豁然」、 「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 「自得心開」等等。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

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

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

在禪宗根本經典古本《六祖壇經》(法海本)中,有關「心開」的內容共有六處,如:「心開悟解」、「若悟心開」、「若得心開,汝悟無別」、「惠能得聞,言下心開」、「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

相對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經典譬如《大幻化網》、《大樂光明》等有關著作,對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反而介紹得比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頂許可,不能窺見其中奧妙而已。

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

由於心輪打開後,修行者在的心氣合於中脈(人體氣脈渦心部位)中客觀存在的、與萬物本體同樣不二的真空體性,所以,開悟,密宗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 二、知覺變化:人在沒開悟時,一般容易受業氣的支配,感知具有虛幻性、局限性、方向性、起滅性,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
    人開悟者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轉變成明空智慧氣,感知能力發生相應突變,轉變成為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恆常的感知。這種感知,不再容易受業力的牽引,帶領開悟者行出更圓滿的善業。
    人開悟後的知覺變化,主要包括知覺能力與覺知範圍。此時,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

開悟的知覺變化,包括知覺能力的變化與覺知範圍的變化。

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局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

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

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

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淨」、「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

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

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這一點,也是古代明師能夠觀機而教的奧妙所在,禪宗之所以被稱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緣由也在於此。

  • 心態變化:隨著心間脈輪的打開,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淨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
    原來困縛的意識情結得以解脫,內心緊張(煩惱)也隨之終結,我執力被消除,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
    佛陀向眾生開示了「解脫法」,進入「空樂」的方法。然而,如果要打破「空樂」,借心念力或神通幫助他人,則需要修為更高的老師指點,實現進一步的提升。
    此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與喜悅,並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不管遭遇什麼困境,原有什麼煩惱,隨著「心開」,「往業」不復,這種輕鬆與喜悅都不會變,仿佛安住於「空樂」之中,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開悟過程中心間脈輪的打開,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淨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心輪的打開,本質上也就是修行者心靈深處所有的意識情結的解脫與內心緊張(煩惱)的終結。

由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在心輪打開的同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此時,隨著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後心身緊張的消除,開悟者的整個身心會立刻感覺到一種極度的輕鬆與喜悅。這種輕鬆與喜悅,甚至可以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

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方極樂世界」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

這時,由於心結的開散,開悟者的我執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也包括難以用念力、神通幫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為的明師指點,否則很難生起大機大用)。

由於這種原因,開悟者的內心會長期沉浸在「空樂」之中,不會因一般外來刺激而引生煩惱。

這種心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涅槃」(涅槃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此處乃有餘涅槃),這種自然不受外在影響的狀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和「無生法忍」的狀態。

  • 四、:氣質變化

開悟者的氣質變化,準確地說是一種氣質隱化;造成這種氣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開悟者因為心身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原有氣質(如:躁鬱、粗重、熱惱、緊張等)會一掃而清,轉變為清淨、寬和、喜悅的氣質狀態。使其時常體會到清涼喜樂,自在與安樂。隨著這種氣質的感染,人們見到他會容易受氣質的感染,願意親近對方,感覺自我也變得愉悅,增長智慧。

其一是業氣從打開的心輪進入中脈融入空性,

其二是心輪脈結開散後內心造作習慣的止息,

其三是開悟者自性本覺能量的顯現。

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的開悟者在開悟之後,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粗重、熱惱、緊張的氣質,往往會頓然一掃而淨,由此而轉變為清淨、寬和、喜樂的氣質狀態。

這種清淨喜樂的氣質,不僅能使開悟者自身時常體會到一種清涼喜樂的感受,由此恆久地不離內心的自在與安樂。

對於一些誠心親近開悟者的有緣人來說,這種氣質往往也會顯現出極大的感染作用,並使他們內心的煩惱頓歸息滅,由此轉變為寧靜和歡喜。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開悟也被叫做「登清涼地」。

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師,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為「清涼國師」,關鍵就在於這種氣質的感染作用能夠「清涼帝心」的緣故。

  • 五、形相變化

隨著氣脈與心態的變化,開悟者的容貌也產生變化。隨著修行的深入,人進而脫胎換骨。原來困擾個人身心的一些疾病也不藥而愈,皮膚越來越柔嫩,臉色越來越紅潤,臉型圓滿,目光清澈,原來因身心所困而有的一些面部特徵(如:皺紋、雀斑、橫肉)等也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只要善根足夠,有正確的方法,普通百姓都可以獲得開悟。開悟者最早證的是自性法身,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者的形相變化,是由內在的氣脈變化與心態變化造成的。一般來說,相對小乘道的開悟者而言,大乘菩薩道的開悟者的相貌變化更加明顯。

由於心間脈結的消除、業氣融入中脈空性法身、開悟者心身壓力及其緊張作用的消除,以及內心造作行為的中止,開悟者心身從此進入極大的平衡狀態.

通常情況下,開悟者的心身狀況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許多宿疾會自然不藥而愈,身體健康出現明顯好轉,其肌膚會變得柔嫩,臉色會變得圓潤,目光會變得清澈,原有性格習慣所顯現的面部特徵(譬如橫肉、皺紋等)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開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

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一點,佛陀時代就有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

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一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

 

不僅人身難得,而且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更加難得人「開悟」後,會顛覆對生命和宇宙的認識,身心方面有大變化後:苛刻的人身,無常的人身,珍貴的人身指的是人身難得: 如同盲龜百年浮上水面呼吸一次,正好把頭穿過隨風飄過的木板上的孔隙,這個小到幾乎無法思維的概率來形容人身的難得;不是指人身難得, 是八暇十圓滿的人身難得。八暇十圓滿的人身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有的眾生連娘胎都出不來就夭折了;看看現在多少墮胎的啊? 能夠得到人身也不是沉溺輪迴中造業。 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是指還要希求佛道的。你在人道能夠出生, 還能四肢健全,還有基本最聰慧的頭腦! 包括現在的網絡因緣還有電腦手機這些修行的法器。如此的具備。修行還不能太富有,太富有會沉溺世間不思出離;也不能太貧窮, 太貧窮不能布施, 窮人布施難, 富人成道難。依止心真心太難發起。最起碼的世間衣食住行還能滿足;還不能太富有太享樂,能打破最基本的這些痛苦, 還能升起恭敬心信心。對佛道感興趣 。所以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就比喻盲龜穿孔。我們要倍感珍惜人身去修行。我們也比喻眾生就如地球的土,人身只是一拈土。 就形容地球整個的土就是眾生,而得到人身的,就好比把手插到土中抬起來, 指甲蓋上的留下的一層就是人身。那八暇十圓滿的人身呢?可以說是萬里挑一了!所以相應佛道是難上加難。這也是多生的福德資糧。並不是你見到了佛陀了就是八暇十圓滿的。而是真正能夠起信能夠恭敬能夠依教奉行。所以五根具足身心健。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包括能修行, 聞思還能去聽;去讀去思維;還有包括磕頭打坐實修,都能依教奉行。
知遇佛法在世間,說明佛法還在世間。現在是末法時期, 其實佛法沒有正法末法像法;它是大自然本來所具有的, 是眾生的心無明勝過了覺知而顯現的眾生境界。所以就顯現業力勝過覺知!佛法不斷的衰落。知遇佛法駐世間,知遇佛法違逆者。你還沒有遇見邪見者, 還能通過明師的依止,出離、慈悲、菩提,步步增上。遇法內心清靜信,這個清靜信心是很難得的。很多人學佛是抱著污染信心,也可以說抱著自我知見來的。他覺得佛應該怎樣, 法應該怎樣;僧應該怎麼樣;拿著自我知見去比!去摻雜, 拿著佛法無證明自我知見的正確性和滿足境界。 清靜信心就是有清靜的依止信心還能覺得自己是愚痴顛倒的,知道自己是在苦海里希求佛法智慧的,來抓住上師給予的度舟的!而並不是自己有自己的度舟, 讓上師來幫他推一下的。他這不是跳出自己境界學佛的!
所以太富難得出離心,太窮難種福德田。*四季教*以守住"良知善心,智慧慈悲"為要旨:http://blog.udn.com/alpineatks/165953289  信仰因人,因地,因俗,隨著季節,與氣候,或眾或獨,或靜或動,依隨四季調整如:春節宜自走訪佛寺,夏天隨眾拜媽祖,秋天儒教訪孔廟,冬季耶穌復活了... 與神同行,神若願意,有規則必有例外,未來無限可能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靈魂是不滅,生命有輪迴,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953289 

信仰自由,信仰重點榮神益人,建議將台灣中正紀念堂建立成各宗教園區,兼容並蓄,創造就業機會,又不必爭執,皆大歡喜.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輕輕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IMuC0Y08U 

生命在於神!應是更喜悅,更溫暖,有愛需珍惜,若愛已逝去,也要愛自己.我知誰掌管明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JXPZAjd38&list=RDb9JXPZAjd38&start_radio=1&t=0 神的計劃,神的時間,奇妙難測,必是美好的?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49739305  建議銀髮族財產分三份: 1.家族歡敘聚餐:夫妻兒孫相見歡增喜樂,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953289 2.家族追夢創業:激發兒孫潛力,實踐自己理想.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0469934  3.家族齊力行善"今生喜樂,來生吉祥.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790406 莫留掛念遺憾,多爭執空遺恨,盼能激發熱情,快樂生活!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0167483

靈魂是不滅, 生命有輪迴, ,人生不止百年歲月;未來充滿無窮盡生機!敬邀合作建立今生平安喜樂,來生豐盛吉祥養生,營生,桃花源村!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65953289  信仰自由,信仰重點榮神益人,建議將台灣中正紀念堂建立成各宗教園區,兼容並蓄,創造就業機會,又不必爭執,皆大歡喜.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12080286 
 財產務及早用於1.家族歡敘聚餐2.家族追夢創業3.家族齊力行善,推己及人,無憾無悔,今生喜樂,安心往生.http://classic-blog.udn.com/alpineatks/150167483  

忉利天的一天看人間,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兜帥天看人間,一天是人間四百年。這些科學都是能證明的, 飛船在太空高速飛行的時候, 時光就會產生扭曲。天界就形容人道眾生是朝暮蟲,朝生晚死。在兜率天那個境界看人間就像是篝火中彈出的一個火星。在天空中化成一個弧線瞬間就消失了!太無常了。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的珍惜這無常善變的、或許一口氣接不上來就結束的生命。一口氣喘不上就轉生他世了, 無常大鬼時常在等待自己。。。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

很多人說等我退休了; 等我有時間了;等等, 你等什麼?計劃不如變化!我們修的都是當下的一顆心, 因為本來一切都是心的投影! 那你還在等什麼呢?我們就在當下的心上來修好這個心法。這就是妙法!

苛刻的人身,無常的人身,珍貴的人身指的是人身難得: 如同盲龜百年浮上水面呼吸一次,正好把頭穿過隨風飄過的木板上的孔隙,這個小到幾乎無法思維的概率來形容人身的難得。 人身的難得不是指人身難得, 是八暇十圓滿的人身難得。八暇十圓滿的人身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修行佛法好比上一步如上刀山, 下一步如坐滑梯;能夠修行佛法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有些人總覺得我是倒霉了,是個無奈奈何的選擇或非常不情願的, 好像佛法來了以後,自己還要討價還價。殊不知,能夠知遇佛法的條件非常苛刻,也是多生修供養祈請無量諸佛 積累大福報資糧 。所以要倍感珍惜!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對這一點我們會非常地感慨,因為身處五濁惡世,我們眾生煩惱很重,很難生起向佛修道之心,而少量生起修行之心的人,又由於內在的很多障礙,容易走火入魔。我們常常會接到這方面的報導,尤其是靠自力修禪定、修止觀等,走火入魔的概率就更大了。

居士,請警醒自己的言行,請警醒自己的言行1、燒香拜佛 求籤問卜 祈消其災 求滿其願某些居士,專門喜歡拜廟請香,祈求佛菩薩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體的災障,或是祈求解決家裡的某些問題,或是祈求升官發財等等,不一而足。

妨害學佛人的兩種心理趨向,做一個學佛人很不容易。距釋迦牟尼佛入滅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那個時代的一切似乎早已遠去,湮沒在科技革命、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腳步聲中。

「回家系列之四」回家的心:回家,一個全人類永恆的話題。回家的路,是轟轟烈烈的春運,也是尋找心靈歸宿的旅程。上周與您分享了「感恩 報恩」系列主題,春節在即,遠方的遊子心繫故鄉,歸心似箭。

如何理解佛法無價的價值觀念?以什麼作為標準?錢財名利是眾生的一個價值貨幣,在世間當中衡量價值的一個標尺,這個價值貨幣,其實就代表眾生重視的程度。宗教(英語:Religion)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繫人與神祇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1]。 按前者定義,可分為多神論泛神論一神論。 按後者定義,無神論自然神論 不可知論[2]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這些宗教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敬。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聲稱與神話哲學相輔相成,宗教相當於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包羅萬象的「生存之」。[3]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紀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犧牲,節日,節慶,殯葬服務,婚姻服務,禱告,音樂,藝術,舞蹈,公共服務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過神聖歷史、敘述(可能通過神聖經文保存)、符號意義和聖地,來記錄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並以此表達生命的意義。傳統意義上,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全世界大約有10000個不同宗教,大約84%的人口附屬於6個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一些信仰團體,尤其一些新興宗教,可能會被人給定性為「邪教」;然而,被定性為邪教的信仰團體和正當宗教間通常沒有真正的區別,因此目前美國宗教學術界已摒棄使用「邪教」這個主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貶義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6][7][8],而一些學者更認為「邪教」一詞是對於具有不同教條和儀式的團體的人身攻擊[9]宗教學者梅根·古德溫(Megan Goodwin)指出,在一般人的用法當中,所謂的「邪教」,其實指的就是「我不喜歡的宗教」,如此而已;[10]宗教學者Rodney Stark羅德尼·斯塔克和William Sims Bainbridge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在1996年出版的《The Future of Religion宗教的未來》中,也下評論說:在開始時,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pineatks&aid=17119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