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章數:4052 |
![]() |
時事評論|政治 2023/12/03 13:17:01 |
中國免簽六國之靈活外交智慧值得台灣學習
摘要: 免簽證旅行看似小事卻破解西方對中國的抹黑 一、中國對外交政策的實用主義思維與台灣僵硬意識形態治國 中國近日宣布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等六個國家提供單方面免簽證的優惠政策,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凸顯了北京對外交政策的實用主義思維及聰明靈活的外交手段。該免簽政策於2023年12月1日生效並維持一年,允許這些國家的護照持有者為了商務、旅遊和轉機等目的進入中國最多15天。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2017年至2019年三季度出入境中國的外國公民數量逐年增長,分別為1456.8萬人次、1518萬人次和1593.59萬人次。然而,到了2023年三季度,這一數字,雖然有些恢復,但仍只有800萬人次。這種下降可能促使中國政府尋求吸引更多海外遊客,以振興受損的旅遊業。表面上,免簽證政策旨在提升中國作為貿易、投資和休閒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通過簡化進入程序,中國希望重新振興其受創的旅遊業,吸引更多的商務旅客,並表明其持續與更廣泛世界接觸的承諾。但這次簽證自由化的政治影響及動機遠遠超過促進觀光旅遊的目的。政策的單方面性質以及所選擇的西方和亞洲國家混合體特別引人注意,歐洲五國是歐盟經濟前五強,而馬來西亞是東南亞較富裕的國家。首先,中國是超級大國,通常講求互惠及互相尊重,此次單方面宣佈免簽充分顯示了善意和軟實力的投射。此外,選擇的國家凸顯了中國外交政策的戰術敏銳性和實用主義。 相比之下,台灣對外的經濟及外交仍以僵化和封閉的意識形態為主。例如長期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約佔GDP的40%。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2年,兩岸貿易額3196.78億美元,其中大陸自台灣進口產品和服務2380.9億美元。中國大陸對台灣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市場,如果沒有大陸,台灣經濟就很難繼續保持良好發展。但台灣卻敵視大陸,不買中國製造的便宜無人機及監控設備,台灣農漁產品急著外銷大陸,台灣卻寧可買巴西雞蛋就是不買中國雞蛋。沒有陸客來台觀光造成桃園機場蕭條,世界排名一直往後掉。民進黨政府歧視陸配及陸生,其實兩岸交流由於大陸市場大、人口多,台灣是獲利一方,應政經分離採靈活經濟外交手段才能爭取台灣最大利益。報載學者建議兩岸可以朝著電動車、智慧城市產業合作,其實根據《全球離岸風電產業鏈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形成完整的離岸風電產業鏈。中國的風機產能佔全球市場的60%,已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累積裝置規模最大的國家,台灣發展海上風電應靈活與大陸合作擺脫歐洲昂貴的廠商。 二、免簽六國的政治操作及影響 根據今日俄羅斯網報導,中國這項免簽的舉動可能會摧毀歐盟對中國經濟的侵略議程。發布免簽是在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前宣布的,屆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將前往北京。最近,馮德萊恩對北京發表了越來越強硬的言論,包括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一些抱怨,推動“去風險化”,並威脅要給予更多的市場准入及對中國再生能源產品徵稅。那麼中國如何應對呢?宣布針對特定歐盟國家實施前所未有的免簽證計畫。儘管這看起來是一個小舉動,但卻是一件大事。近年來,西方對中國的一個主要抱怨和批評是,去中國旅行變得越來越“不方便”,當然從2020年到2023年初,由於新冠疫情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進入中國旅遊十分繁瑣及麻煩。因此,中國突然轉身對一些歐盟國家說單方面免簽是一種非常慷慨的姿態,在任何情況下都極不可能擴展到任何「五眼」國家。但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隱藏的政治動機:阻止歐盟對中國「去風險化」。如果您是來自這些主要國家之一的歐洲商人,那麼您進入中國並開展業務的能力已顯著提高。這是一個友好的信號,很有幫助,所以你認為那些被告知減少在中國存在的德國、荷蘭和法國高管在說要降低風險時會更傾向於聽馮德萊恩之流的意見嗎?進入中國市場變得更加容易,因此降低風險的議程受到阻礙。畢竟,商業團體從一開始就反對此類議程。德國汽車工業永遠不會放棄中國市場。除此之外,此舉也削弱了西方流行的說法,即中國正在向世界「關閉」、習近平對商業不利、情緒「不友善」。在戰略層面上,北京決心盡可能讓歐盟站在一邊,但鑑於美國為破壞兩國關係而竭盡全力,這項壯舉變得越來越困難。然而,中國明白為了追求長期利益而做出戰術讓步的重要性,打免簽證旅行牌是明智之舉。它不太可能動搖持懷疑態度的歐盟領導人,但無論他們喜歡與否,都可能為繼續擴大歐盟與中國的商業關係創造條件。 三、中國巧實力外交全方位展開 依據環球時報報導,香港亞洲週刊發表文章,標題是中國巧實力外交反制美國等西方國家抹黑中國。中國對六國免簽證,對日韓外長無形施壓,對阿根廷極右翼總統釋放善意,這都是巧實力外交,反擊美國圍堵,軟硬並施,重視長期結構變化,經貿實力是關鍵,以巧補拙,以巧待變。迄今,美國對華的限制打壓和加徵的關稅還沒有撤銷,美國的軍艦仍在亞洲海域巡弋。 然而,中國巧實力外交全方位展開,剛柔並濟,善用經濟力量,突破美國的封鎖,改變了國際關係格局。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三方都在為三國領導人會議而努力。但在經濟上,日本與韓國都有更迫切的理由爭取關係正常化,不再被美國捆綁,要修好對華關係以提振本國經濟。韓國總統尹錫悅被韓國國媒體認為不如日本首相岸田,可與中國領導人舉行高層會談。日本對華關係,也需要進一步融冰。 中方釋放訊息,要日韓好自為之,不要緊跟美國,要從本國利益出發。日韓兩國對華貿易有大幅順差,在中國市場獲得巨大利益,但韓日兩國還是在晶片等議題上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韓日兩國在對中關係上必須改弦易轍,才可以有穩定的、符合雙方利益的關係。 事實上,中國的巧實力在於軟硬並施,不受限於短期利益,而是重視全面的、長期的結構性變化。經貿的實力是關鍵,讓經濟成為政治的基礎,配合文化的深度交流。中國宣布對六國給予短期赴華免簽待遇,提升人民交流幅度,化解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妖魔化,以正視聽。中國展示開放,也促進民間的深度往來,去除各種不實的指控和傳言。北京對倫敦的外交也在醞釀變化中。 英國外交大臣、前首相卡梅倫曾促成“英中關係的黃金十年”,他長期看好中國,反對當前倫敦被華盛頓牽制、充當反華先鋒角色,認為這不符合英國國家利益。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後,英國能源緊張、百物騰貴,老百姓叫苦連天。中國和阿根廷的關係也穩步發展。阿新當選的總統米萊開始時高舉親美反中大旗,後習近平犧牲大國尊嚴發出賀電祝賀米萊當選,隨後米萊開始釋放對華善意。阿根廷農產品出口最大市場是中國,外貿高度依賴中國,在諸多基建上都要靠中國的資金與技術。阿根廷人民念茲在茲要收復被英國佔領的「福克蘭群島」,這些都需要中國協助。中國運用外交巧力拉回阿根廷。中國的巧實力外交,以巧補拙,以巧待變,將各種性質的籌碼交叉運用,背後就是不斷地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才可以在國際關係複雜交錯的博弈中,克服重重挑戰值得台灣外交部學習。 四、台灣學者及媒體應客觀評論中國大陸不應隨西方起舞 最近台灣有媒體以西方國家角度批判中國對六國實施的免簽政策,認為中國大陸肺炎、流感病毒等多重呼吸道疫情大爆發之際實施免簽,兩相對照彷彿是鬧劇。過去3年中國實施嚴厲的清零政策,導致經濟出現閉鎖式的下滑。這次中方單向開放6國等國免簽,無非是想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到中國,以拯救疲弱不堪的經濟。事實上這段批評與事實不符且不公正。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稱,中國冬天爆發的支原體肺炎屬正常現象,不認為這種疾病有大流行潛力。她稱: “我們正在監測情況。支原體肺炎是冬天常見疾病,它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並且在許多國家都可以清楚地查出來。而且,我們持續監測情況,並會就治療和其他問題提供建議。目前我們不認為它具有大流行潛力”。而環球時報稱一些西方媒體對自己國家疾病感染視而不見,只針對中國咆哮。環球時報說明,冬季導致北半球呼吸道疾病激增是常識。今年冬天,許多國家的呼吸道疾病同時激增是事實。然而,一些西方媒體人士選擇無視常識和這一事實。他們似乎對周圍的咳嗽、發燒和不斷增加的感染事件視而不見,反而把目光投向中國,急於向中國潑髒水。這是一個熟悉的模式。連日來,西方媒體在通報中國呼吸道疾病時,充斥著「不明原因肺炎」、「神秘」、「令人擔憂」等言論。這讓人想起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開始,遵循將中國與神秘肺炎聯繫起來的相同模式。 11月23日,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召開了呼吸道傳染病病例視訊會議。中國專家介紹了近期中國爆發的呼吸道疾病疫情,以及中國在病原監測、疾病診斷、治療處方和健康諮詢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雙方就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學、病理學和臨床症狀進行了討論,中國當局和媒體也經常向公眾通報這一趨勢,並提供醫療建議。儘管缺乏證據支持「中國隱瞞新病毒」的說法,某些西方媒體仍堅持無端炒作,將中國呼吸道傳染病政治化、國際化。西方媒體迴避報導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呼吸道疾病激增的國家,根據瑞士媒體 SWI swissinfo 11 月 23 日報導,此前因採取 COVID-19 措施而消失的支原體肺炎正在捲土重來,瑞士創下了創紀錄的數字。報導還顯示,法國衛生當局最近注意到,緊急情況房間裡擠滿了大量15歲以下的非典型肺炎病例,達到十多年來未見的水平。類似的報導,例如《新冠病毒變種在美國流行》和《美國每週因流感入院的人數持續增加》等報告隨處可見。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中國,很快就會被西方媒體政治化。一些西方民眾對中國陷入了異常歇斯底里。他們系統性地忽視自己國家在傳染病方面的數據和情況,卻急於透過指責和污衊中國來發洩自己的無力感和沮喪感。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