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顺
风和日丽的天气,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风筝。《红楼梦》里面有多处关于风筝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但是,写作本文的真正原因却是由于近来出现的“三个曹雪芹”的命题。
红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虽然是著述甚丰,但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对红学研究方向特别是主流红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这是“三个曹雪芹”命题出现的大背景。“三个曹雪芹”就是这样一种挑战主流红学的反思。“三个曹雪芹”的分解及研究起码是个新的研究动态,主要意思是说:新红学派讲的曹雪芹,实际上是三个概念不同、互不相干的曹雪芹的凑合体。这三个曹雪芹:第一个是小说《红楼梦》第一回文字以及脂批文字中出现的曹雪芹(简称“小说曹雪芹”),第二个是曹寅孙子曹雪芹(简称“曹孙曹雪芹”),第三个是清代人诗文中的曹雪芹(简称“北京曹雪芹”)。现代新红学派领军人物胡适坚信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在确认曹雪芹是曹寅孙子后,进一步认定“《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因此新红学派认定曹寅之孙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 自胡适开始的新红学派把“曹孙曹雪芹”中的曹雪芹身世和曹寅家事、“北京曹雪芹”中的曹雪芹真实性、“小说曹雪芹”中的曹雪芹与《红楼梦》关系等不相关联内容揉和在一起,制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红学曹雪芹”。
作者虽然佩服上述观点的逻辑分析思路,但对结论并不敢苟同。相反,作者发现可以通过曹雪芹与风筝的事情再次把这三个被分解了的曹雪芹给统一起来。我想这可能也算是个小小的进步了吧。
首先,《红楼梦》里有多出风筝描写,而且相当精彩详实。小说《红楼梦》第一回文字以及脂批文字中出现的曹雪芹(简称“小说曹雪芹”)肯定对风筝很熟悉甚至精通。第二,曹寅孙子曹雪芹(简称“曹孙曹雪芹”)是后来跟随全家迁居北京。曹孙曹雪芹就和北京曹雪芹统一起来了。第三,清代人诗文中的曹雪芹(简称“北京曹雪芹”)是个风筝大家,独创一派,而且是放风筝高手。由此,“三个曹雪芹”就可以统一起来了。下面我们仔细查看明白。
............
北京曹雪芹
曹雪芹不但对风筝相当熟悉,而且是风筝制作的巧手。曹雪芹在《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册《南鹞北鸢工物考》里就专门详细介绍了风筝的制作,而且还绘制了非常精美的彩图。所幸的是,曹雪芹风筝流传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北京城里的曹雪芹风筝制作早已经名扬海内外了。
笔者为了深入了解曹雪芹与风筝的情况,曾经专门访问过曹雪芹风筝的传人孔祥泽老先生,并且获益匪浅。 孔祥泽老先生出身于旗人大家庭,对于红学研究和曹雪芹研究是一个有巨功之臣。孔老解释说,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是跟芳卿两个人合着写的,有两卷不写《此中人语》。芳卿名叫杜芷芳。这个芳卿也就是在红学界广为流传的曹雪芹书箱上的芳卿。有人认为芳卿是曹雪芹的续婚妻子,于乾隆二十五年在北京与曹雪芹结婚,并与曹雪芹合作写作《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书箱里还有芳卿为曹雪芹写的悼亡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话,“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芳卿写歌诀是不行的,所以她说“续书才浅愧班嬢”。所以才需要雪芹先生的“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悼亡诗一开头是“不怨糟糠怨杜康”,她的意思就是说曹雪芹的死是喝酒,是杜康,不是糟糠之妻没有招待好他的生活,没有保养好他,是他喝酒太多了。曹雪芹是饮酒过度,因酒精中毒而去世的,悼亡诗说了,笔者小时候也亲眼见过40岁的性格开朗而且非常健康的人夜里饮酒之后突然猝世的。这是很可能的。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约在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生活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其中宓妃和双童尤为精美。一天,有位患足疾的朋友于叔度来访,言及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又偶尔说到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老于,让他去卖。老于居然得到重酬,从而解了燃眉之急。
曹雪芹不仅帮助像于叔度那样身患残疾的人掌握一门手艺而谋生,还把自古以来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前辈的制作经验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风筝的种类和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便于传授,还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如彩蝶、比翼燕、螃蟹、雏燕等,并写成歌诀,曹雪芹还写了关于金石、编织工艺、脱胎手艺、织补、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艺书稿。这些书稿连同写风筝的集成一书,题作《废艺斋集稿》。
1943年,一个叫金田的日本人购得某逊清王府的八册图谱,找到在国立艺专教书的一位日籍教授高见嘉十先生鉴定。高见嘉十先生是孔祥泽在北平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的老师,教授雕塑,于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五日去世。高见教授告诉金田:要我们帮你鉴定,得答应我们把它摹一份。日本人金田给了一个月时间。高见嘉十教授请来了赵雨山、关志广、金钟年、杨啸谷、金福忠等人和他的得意门生孔祥泽抄录复制。孔祥泽当年摹下的就是其中第二册———《南鹞北鸢工物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著名红学家吴恩裕,经孔祥泽先生介绍,开始研究《废艺斋集稿》。《废艺斋集稿》是逊清礼王府藏了百余年的曹雪芹佚著。对此,有的红学家说真,有的说假,现在尚未定论。据说,《废艺斋集稿》有八册书:第一册镌刻金石,名为《蔽萧馆鉴印章金石集》;第二册讲扎糊风筝,名为《南鹞北鸢工物考》,第三册到第六册讲编织、脱胎、印染、宫灯,宫扇、竹器;第七册讲园林建筑艺术,名为《岫里湖中琐艺》;第八册讲烹调饮馔,名为《斯园膏脂摘录》。斯园为思源的谐音。意为一切美味饮馔皆为民脂民膏,饮水当思源之意。第七卷第八卷杨凤庭和高见都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这里面了,第七卷园林举了九九八十一个例子。《此中人语》并非每卷都有,是雪芹先生为解释《集稿》中某些词语而专门撰写的,是雪芹先生惟恐那些没有文化或文化较低的穷人和残疾人朋友看不懂他的那些歌诀等等文字而用白话写的注释性文字。见孔祥泽等人的《曹雪芹风筝艺术•第二章•曹雪芹风筝歌诀与“此中人语”》。
金福忠先生是北京著名宫式风筝艺术家,是《记盛》中所记敦惠之后人,家中曾存有祖传曹氏风筝谱《南鹞北鸢考工志》及敦敏为《考工志》写的序文《瓶湖懋斋记盛》全文,并存有曹雪芹为《集稿》部分卷秩内容所写的白话文注释性文字《此中人语》。据孔祥泽介绍,日本商人金田氏买走的《集稿》版本没有《人语》这部分内容。关广志先生的履历中有曾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一事,可作为关先生等人参加过《集稿》鉴定和抄摹一事的旁证。关广志(1896—1958),吉林省吉林市人,我国老一辈著名水彩画家之一,美术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沈阳美专后,曾在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赴英国深造,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专、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任教,擅长水彩画、水粉画、钢版画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朱冰在《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文中对曹雪芹工艺技术佚著《废艺斋集稿》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是曹雪芹工艺技术佚著《废艺斋集稿》的抄存者孔祥泽的访谈录。孔祥泽回忆了《废艺斋集稿》当年的抄摹情况,提供了许多以前不为人知或未经披露的细节;对《集稿》的卷秩安排根据抄存文献进行了核对和调整并作了说明,更正了此前追忆中关于卷秩安排的不甚准确之处;对《集稿》文献散佚和他本人多年来致力搜求的情况做了介绍;对新出版的《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内容做了简要介绍和评价;这次访谈还涉及曹雪芹工艺思想的有关内容及孔祥泽个人对其理解和评价。
朱冰是相信《废艺斋集稿》的真实性的,而且是曹雪芹先生的佚著。作为抄摹《集稿》一事唯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朱冰称孔祥泽先生是国宝级人物。朱冰谦虚的说,自己只是一个科技史工作者和曹雪芹先生的景仰者。科技史专业工作者的训练使我比较容易理解雪芹先生这部工艺技术著作的科技价值并从这个角度判断它的真伪。中国古代综合性工艺技术著作或综合性农书或居家必备类书籍相当多,即便仅从写作内容和写作体例稍作一下对比,就可以知道《集稿》之不可能为伪。对雪芹先生的景仰使我相信:没有什么封建文人及造伪者能具备雪芹先生这样伟大的情怀,专门为穷人残疾人写一部教给他们“以艺自养”的书。具备了这样伟大的情怀者,又怎么会去造伪呢?比如风筝谱,说怎么做风筝就可以了,又为什么要说“卜居武陵溪,仙源糜赋役”、“耻与侪辈伍,联袂去云霓”这样的话呢?
这里再借用朱冰的一席话:前朝并不久远,但《集稿》原书至今深深地沉埋着,磨洗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了。……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爱好者关心这件事,加入《集稿》的研究行列中来。果能如此,是书何幸,是雪芹先生何幸,是中华民族何幸。
风筝曹雪芹
有两本书是专门介绍曹雪芹风筝的。一是《曹雪芹风筝艺术》,书名原来叫《“南鹞北鸢考工志”追记》,出版的时候把书名改成叫《曹雪芹风筝艺术》。写序的徐锋也是高见的学生。一是台湾出的那本,书名叫《曹雪芹风筝谱》,印的很精美,孔祥泽是顾问。台湾出的那本书是很讲究的,大8开,装祯精美,是孔祥泽的学生费葆龄出的。费葆龄告诉记者,现在学术界对图谱的真伪尚存争论,“可你只要看看就知道,要伪造的话,得有多大本事!”
北京蜡八开始卖风筝,这就是冬官,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出去活动就放风筝,穷人和富人都如此。著名的“富非所望不忧贫”风筝是秫秸杆做的,使的是秫秸杆的弓子。字是行书,行书做到天上去,架子从前面瞅你瞅不见,就是现在会做风筝的也做不起来。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七字风筝摹本参见上图。
这里不能不提到《瓶湖懋斋记盛》。《瓶湖懋斋记盛》是敦敏为《集稿》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所作的序。正文大致是说敦敏因为要请曹雪芹鉴定几幅古画的真伪,两次去住在郊区的曹家,得知曹雪芹帮助白媪之事。因未能见到曹雪芹,只好转请董邦达。待订好宴请董公鉴定古画的日子后,碰巧又在城里遇上了曹雪芹。由此又认识了于景廉,得知曹雪芹传授制作风筝的手艺给他,使其能以艺自养。到了正式宴请董公那天,曹雪芹先过来帮忙做菜,又同众人鉴定古画、评论风筝,还拿出《南鹞北鸢考工志》让董公过目。饭后,曹雪芹又大显身手,表演了放风筝的绝技,令众人惊叹不已。随后,曹雪芹与董公和众人讨论风筝艺术,高谈阔论,颇有见地,令董公心悦诚服,当即表示愿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作序。敦敏的《瓶湖懋斋记盛》记录的是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一七五八年)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太平湖畔的槐园,同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景廉、敦敏等人聚会的经过。文章是《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附录。
《瓶湖懋斋记盛》中提到的几幅画,已经证实了两幅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曹雪芹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胡德平以及严宽等学者通过查阅大量明清史料,发现了《秋葵彩蝶图》和《如意平安图》两幅古画和曹雪芹的关系,并考证出这两幅古画被曹雪芹鉴定后,进入皇宫,为乾隆皇帝收藏。曹雪芹鉴定的两幅名画《秋葵彩蝶图》和《如意平安图》成为证明曹雪芹另一部著作《废艺斋集稿》真实性的有力证据。 早在1973年,就曹雪芹是否著有另一部作品《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问题,文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关于《废艺斋集稿》真伪的大讨论,此事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这一发现,不仅为《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真实性提供了实证,还为鉴定曹雪芹的另一件遗物书箱子和考评出香山正白旗39号曹雪芹故居提供了佐证。《秋葵彩蝶图》即为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已被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画集》收录。《如意平安图》现已更名为《元人如意平安图》,被收录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宋元明清名画图录•花鸟卷》中(见2005年3月22日的杭州日报文化新闻版)。
曹雪芹不仅精通风筝的扎糊、绘制工艺,而且还是放风筝的高手。雪芹的好友敦敏曾作有《瓶湖懋斋记盛》一文,文中写到敦敏、董邦达等观看雪芹亲自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放风筝的情景。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敦敏这样描述他的技艺:“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艺除了传授给于叔度以外,还教了敦敏的弟弟敦惠。敦惠也是一位腿瘸的残疾人,他先是学画,后跟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他也学得不错,后来竟然以此供奉内廷。敦惠的后人也以此为业,他的若干代孙金福忠就是近代北京风筝业内的著名人士。曹雪芹的风筝书稿虽未经刻印,但经人传抄,又有于叔度、敦惠等人的传播,他的风筝谱和制作方法在北京广泛流传,而且一直承袭了下来。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几家著名的扎风筝的用的都是曹雪芹的图式,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孔祥泽老先生根据《瓶湖懋斋记盛》的原文改编了一段文字,是关于曹雪芹为众人表演放风筝的,颇为生动传神。现抄录如下:
一阵和风吹过、只见雪芹把右手捏住“苍鹰”的头向东北方向顺风一扔,趁它前冲去的余力未尽之时,左手一反腕子,滑开摇车,右手顺势拢住了被风刮起的细鼠儿线,略往回一带步,回身向东北右手往上一扬,随着又向右下方做一个半圆的滑线儿动作之后,只见这只“苍鹰”,凭空来了一个鹞子翻身掉转了头,面向西南,对着风儿,飒地一立,昂首朝天空一直钻了上去。过子和看了这一手,忙对董邦达说:“雪芹这人确是奇人……”话未说完,董邦达指着风筝叫过子和看。原来这“鹰”向上飞起的时候,忽然向右微动,盘旋,看看已回到北岸河边土坡一带。只见雪芹把线上下移动了一下,“苍鹰”跟着一俯一仰,忽地雪芹把手高高一举,猛地向地下一蹲身,右手点地。这“鹰”在天上扑喇喇一个翻身,有如电掣之势,头朝下,尾朝上,一直冲向地面。董邦达看了也不禁忘情,喊了一句:“哎呀!”那“鹰”已快到地面不过三二尺高的光景。雪芹平身向前猛一甩手,扔出一把线,只这一带手,那“鹰”立刻翻回头来,直冲霄汉,回到天上。接着又是四五个盘旋。董邦达说:“神乎其技矣!雪芹您太累了,我们可饱了眼福。”雪芹也就慢慢地把“鹰”收到头上,做了个带手,这“鹰”就轻轻落在他右臂上。
本文的前面是《红楼梦》里关于风筝的描写,后面是《瓶湖懋斋记盛》里对曹雪芹放风筝的描写。相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对两者的对照比较欣赏分析,会得出自己的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