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東盛國渤海國 上京文化展示館-40
2008/03/25 07:38:33瀏覽2341|回應0|推薦25

「上京文化展示館」鎖將軍把守,需看守人開鎖才能進去

上京文化展示館正堂

展示館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缺乏維護

展示館亭原有北方粗曠之氣擴

展示館古樸渾厚,與四野渾為一體

展示館出土文物圖片

石燈塔由塔刹、相輪、塔蓋、塔室、蓮花托、中柱石、蓮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組成

石蓮花座

石龍首

石柱跡

殿階蠫首

展示館號稱大陸一級古蹟展示館,但公廁卻是如此這般,令人瞠目結舌

在上京龍泉府遺址與201國道旁的渤海鎮間,還有一座「上京文化展示館」。之前並無此項資訊,完全是是看守人的介紹,他說平常除非是旅行團預先約定,否則展示館都是鎖將軍把守,像我這種散客,是不得其門而入。果然,到達時需看守人開鎖才能進去,他特別強調不准拍照,問他原因也說不清楚。事實上,此時天已漸黑,展示館內也無燈火,只能摸黑看個大概,仍需門票20元。

展示館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雕樑畫棟,再加上屋簷上的琉璃瓦,想必曾經也是金壁輝煌,不過如今顯然缺乏維護。展示館內最主要的是雕刻細膩的石燈塔(石燈幢),已成為渤海鎮歷史悠久的鑒證和代表。石燈塔又名石燈幢或石浮屠,是唐代渤海國時期保存下來唯一完整的佛教石雕藝術品,呈灰褐色,雕刻精細,造型古樸渾厚,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未減當年之丰姿。

資料上說石燈塔原高為6.4公尺,後因原刹損壞,現高6公尺,是用玄武岩(火山噴發形成的有氣孔的石頭)雕琢迭築而成,現存於興隆寺。但展示館內的石燈塔,並無此敦實壯觀的型態,且明顯不是火山石雕成,判斷是仿製品,心中雖有疑竇,但無人可詢問;不過,外觀仍值一究。

展示館內的石燈塔,係由塔刹、相輪、塔蓋、塔室、蓮花托、中柱石、蓮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組成。塔蓋形似亭榭,八角攢尖,雕刻蓋脊和瓦壟。塔室鏤空,亦為八面體,與塔蓋相接處雕刻鬥栱,具有中國木構特點。塔室八面各刻長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中柱石之上的蓮花托是仰蓮,之下的蓮花座是覆蓮,均刻三瓣花片,層層重迭、猶如巨蓮盛開。

渤海國盛行佛教,而石燈塔是典型的佛教石雕藝術作品,是渤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石雕珍品。展示館內還有一些出土遺物的陳列,例如石蓮花、殿階蠫首、石龍、石柱跡等;不過沒有解說,也不是很明白其來由,但想可能都是古城建築遺蹟吧!館內還有一些考古的研究文件,述說當年的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繁榮發達,讓人充滿好奇。

好奇是因為這個一千多年前,如同唐朝是中華民族的輝煌一樣的渤海國,並沒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史資料,在目前所有已知的關於渤海國的記述,都是揣測或間接證據,或者是由遺址中發掘得知的。因此有的史學家稱渤海國為「迷蹤王國」,由此可了解,在歷史長河中,渤海國的誕生、繁榮與消失,真有些像白山黑水間的海市蜃樓般空幻莫解。

渤海國是中國東北這塊黑土地上,曾經產生過最輝煌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領土主要承襲了古代扶餘國和高句麗在北方,即鴨綠江以西的領土;北抵松花江下游,南接新羅,東臨朝鮮灣,西至丹東一帶;包括今天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的東北部和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方五千里」、「崇尚華風」、「革故維新」、「萬里尋修」、「繁榮貿易」,國勢日盛,雄踞北方,與盛唐同期創造了北國輝煌。

渤海國被中原譽為「海東盛國」,查閱資料得知,渤海國的政治在一開始就是「憲象中國」的客觀政體,奉行王權至上的君主專制政體,中央政權機構的建制,幾乎完全是當時唐朝中央官制的「移植」。渤海國也設三省六部;其中六部的建制竟直接以儒家的忠、仁、義、禮、智、信命名;這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包括各地方民族政權、藩屬政權),是獨一無二的。

渤海國的地方政體,經過建國初期的「開拓境宇」,三世文王著手「開置郡邑、釐定州界」,出現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百餘縣」的盛國局面。但渤海國畢竟是從氏部落的原始社會形態,迅速昇華為封建社會形態的政體,因而在遠離都城的邊境州縣,原始氏族部落統治形式,還有一定程度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一定會在中央王族統治集團內有所反映。

渤海國存世229年裏有3次遷都,十五代王中有三代短命王,都均不足一年;多次遷都和瞬間易位,這中間一定蘊藏著鮮為人知生動而複雜的傳奇故事。渤海國的都城建設在當時可與唐朝王宮相媲美;從故城出土的建築材料看,當時的建築業十分發達,寶相花紋磚、三彩獸頭和鴟吻等都堪稱一絕,出土的完整飾件均為大陸國家一級文物,列為國寶珍藏。

依資料所述,渤海國的經濟非常繁榮,當時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紡織業的產品都在中原很有名氣。《新唐書·渤海傳》中記錄的渤海國名貴特產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陌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帛繫,龍州之么由、位城之鐵、盧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凡都之李、樂遊之梨」。

日益繁榮的經濟與當時鐵在渤海國的普遍使用不無關係。近年出土的渤海國時期鐵器有鏵、鏟、鐮、刀、鑿、刨、矛、劍、鏃、盔、甲片、鍋、盒、函、香爐、風鈴、剪、釘、鎖、佛像、門飾、戶樞、鐵權等等。這些鐵器或為生鐵鑄造,或為熟鐵鍛製,品種多、質地好、造型美。在古城寺廟遺址中出土的舍利函,工藝同超,足見當時渤海國手工業之發達。

經濟的發達,必然帶來繁榮的文化和生活習俗的變化。從現有的渤海文字看,當時渤海曾湧現出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渤海人的文字和書法曾被日本人譽為「筆下雕雲」、「毫含松煙」。流存下來的渤海詩文不多,但體裁多樣,有絕句、律詩、古風、七言、五言;渤海的詩曾得到晚唐詩詞大家溫庭筠的讚譽:「盛勳歸舊國,佳名在中華」。出土的渤海國貞理、貞孝二公主墓誌銘,也是酷似唐代風格的駢文傑作。

渤海的音樂和舞蹈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文獻記載,西元740年渤海國已珍蒙出訪日本,就曾為日本宮遷演秦渤海樂;隨後日本宮造成派內雄等人來渤海學習「音聲」,並被吸收為日本宮遷樂。至渤海國滅亡後,其教坊一直為遼人所用;宋人王曾使遼時,曾在柳河館一帶,目睹渤海遺民載歌載舞的場面,他寫到:「渤海俗,每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仕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宛轉,號曰踏錘」,現今許多滿族舞中都能看到這踏錘舞的影子。

回程經過渤海鎮,鎮雖是一座歷史悠久、特產豐富的文化名城,並有「北國漁米之鄉」的美稱。不過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古鎮卻明顯破落衰敗,典型的鄉下小鎮模樣,基礎建設與環境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背景音樂-紅花紅顏

更多相片請點閱(牡丹江上京龍泉府遺址風光) 

上京龍泉府與文化展示館間美麗的林間小徑

文化展示館至201國道間的鄉村風光

文化展示館至201國道間的鄉村風光

隱藏在林間的工廠

文化展示館至201國道間的鄉村風光

文化展示館至201國道間的鄉村風光

文化展示館至201國道間的鄉村風光

寧安市渤海鎮風光

寧安市渤海鎮風光

整修中的201國道寧安段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72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