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之所以為人類及可能的未來
2011/05/13 12:18:12瀏覽270|回應1|推薦21

這篇文寫了一些時日, 今晚被我無意中找到。 此文非什麼大論, 應該是整理性質的文章,只是以一種很肯定的語氣發表罷了! 今將其上載,敬請指教。

首先要說的第一句話是:人間所生存的世界,是動物界與神明界等兩場疆域的轉世平台。

我們都知道動物們,向來都是食用粗糙的糧食;而已擺脫物質(粒子)依靠的神靈們,則能以色、香、味(波子)為食糧(如香氣),一種可能完全處於純粹的精神層次的生活方式;而人們,則是生活於有形的物質與半純粹的精神之中,當然或高或低或各相半而有之。

人的意識,同時擁有動物粗糙之體質的反射意識,以及神明們習於無物感的享受意識。所以人性,兼具有食草之溫順良善或食肉之殘酷野蠻的獸性,及擁有普遍相互尊重、彼此欣賞、博愛超然的神性。

瞭解人性的本質後,對於眾人結合起來的人文社會,也就會展現出一半獸性、一半神性,綜合起來紛擾不堪的人間世,也就不足為奇了。顯然人們極盡所能囤積一切物資,已然超出日常維持生命之基本需求。可是,人類生物肉體中的血液,尚且流著,祖先面對瀕臨饑餓的糧食匱乏、慘酷恐怖的自然災變、或與野獸搏鬥、或與親人永別…具永恆又原始的記憶,與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法則。對大自然種種極度不安感,如影相隨的限制著我們,造成人們物慾橫流,終其一生為權力財勢,而疲於奔命。時而現實、時而理想,永無寧日。所以老子《道德經》說「吾大患若身」。

人類追求理想,脫離現實的心,自古即有。而且隨著文明的進步,對於自然環境的熟悉,與生命構成奧妙的瞭解後,更加的體認到科學的貧乏。肉眼看不見的世界,始終都是在我們的觀察之外,你越是去觀察,越是發覺到不可思議。什麼是真實正確?那只是個人的主觀意識或偏見,還好我們有許多哲人,在不同的時代與適當文明階段之中,引領人們走出迷失與錯誤與習性。在長久的歲月裡,除闡揚善良美德的東方聖賢之外,學習與發揚希臘哲人豐富的學問與思想者,許多會被羅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一一的隔絕禁錮或殘害,如推崇哥白尼的學說(地動說)的布魯諾被活活燒死、伽利略遭終身監禁。這是種諷刺,當初耶穌門徒追求信仰自由,但是卻在國教形成之後,反過來以信仰高於思想,譴責尋求真理的崢嶸之士。

然而人們始終不會放棄,以百般熱情與無上捨命的精神,去面對自然真象,展開科學探索與追求真理實現,前仆後繼、無怨無悔。再說對於善的堅持,史上不乏史懷哲以及許多默默無聞,終身為善良風俗與道德正義、關懷窮困病人、維護世界和平…等,而努力的人士。還有對於使人快樂與無害藝術的耕耘,以上等等,無不都是每一個為人,向上的希望與追尋。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大部份的人都是,往真善美的神聖境域的道路上邁進。所以人類,才得以在困惡與艱難環境之中生存下來,擁有自我號稱為萬物之靈的佳評。雖然當今世局更加險惡:如非洲民族充滿疾病與貧困、中東國家戰亂頻繁、開發國家金融危機不斷…;地球環境惡劣:如因工業污染,造成暖化現象、冰山融化,地殼運動造成大陸板塊擠壓、地震、海嘯,氣候變異引起聖嬰現象、颱風、土石流、…等等山崩地裂,嚴重的危及人類未來生存。

屆時,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或許不再美麗,我們不再能大吃大喝,因為身體與環境不容許為大量糧食生產而虛耗;我們不再能大玩特玩,因為心中的美麗,足堪媲美山川丘壑;我們不再能穿載富貴,因為大量工廠,隨著發電設備之傾毀而關門停工; 我們不再追求財富,因為我們的身體結構已然改變,許多物質根本無用;我們的心靈,終因地球的改變與進化,也跟著改變與適應。我們從自身的生命觀、到人間社會的世界觀、更而了解到我們地球所依賴生存的宇宙,都會頓然感受到,雖是有限性,但卻是有輪迴的無限性。如是,我們將不在恐懼害怕,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相互關懷、彼此尊重,因為天地人一切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存,這是西方世界過去所沒有的「尊天敬地」思想。

以上種種,看似人類生存的絕境,但是我們卻發現到,在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上,總充滿著無窮的生機。然而當今的文明,卻顯現出許多人類前所未有的危機,科學家們極力勸導別再過度開發。所以,我們只要拋開,對於經濟成長數字的無限追求迷失;我們只要丟棄,超出維持自然生命需求的物質幻覺;我們只要發揚,人性中樸實天性本質,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取代無窮盡消耗物質能源的生活主張;屬於心靈生活的文明,將即刻之間便會跟著轉換而來。這是人類千古的想望,有柏拉圖的理型與現實的哲學主張《理想國》、中國儒家的《大同世界》、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香格里拉、近代電影的《阿凡達》…等等,無不是人們對於人間淨土無上的追求。

最後想要說明的是:「只要正當想要,那一定會實現」(此處指的是人類群體),心想事即成之名言。「因為這個世界是為人類而設計的」(當代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們,對於我們這個宇宙所觀察之後的結論。)所以,雖然我們在慌亂或匱乏的生活之中,但只要我們能定神承認錯誤(人無法勝天,物質無限性之幻覺),不再失神落魄(不滿足),我們的心智就能看清事實真象(精神能量之無限性),便能邁向光明的未來。明白此一現象與道理,補強修行依據(了脫個人無始無終的輪迴)、堅定而為(盡其一切減少私心)、在經驗與學習之中獲得無上智慧。以上,願共勉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sp16632&aid=3868387

 回應文章

藍馨歌
王道思想的啟示
2011/05/13 22:35

轉載參考-王道思想的啟示  華夏經緯網   2011-04-26

 

中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表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王道”思想源遠流長,今天有三點啟示:

  一是要通過“修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西方基督教文明強調“原罪”和“人性惡”,主張以“法律止惡”、“武力懲惡”,忽視人性善的弘揚和道德自省,難免使人流於物欲,淪為制度工具。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王道”思想則強調“內聖”。“內聖”就是個人修養,就是要不斷提升人“向善”的本質,進而實現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是要以“義”的差異之愛處理好社會關係。“王道”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外王”。“外王”,首先要強調不稱霸是處理人與人、人與周邊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一種遵循。西方文明在物質攫取和對自然的征服方面,確實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但其用所謂“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的觀念來對待政治立場差異、社會地位有別、教育程度不一、文明取向各異、經濟條件高低不同的社會人群,結果反而造成現實差異社會中的極為不公正。“王道”思想的“外王觀”,不僅講“仁”,講“仁者愛人”,更為重要的是講“義”,講有差別的愛。為國盡忠,對父母盡孝,兄弟姊妹同事之間的悌友之愛是不同的,是有差別的,這就是“義”。“外王”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認知,以及在價值理想定位之後,去包容別人、與別人相處的方法。體現在人文日用中,就是在經濟方面要處理好勞資關係;在醫療方面要處理好醫患關係;作為社會管理者來說,要處理好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分配;在文化方面要兼收並蓄,等等。處理這些關係應該遵循的原則即是“義”,通過“義”的差別之愛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尋求有所區別、有所側重的平衡。

  三是要以多元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不同的國家、民族和文明。當今國際社會充斥著西方國家所謂“主持正義”的戰爭,和推銷“人權高於主權”、“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的政治顛覆,以及市場經濟和競爭觀念的牟利行徑。但其背後都充斥著反人道主義,就如同當年西方傳教士到中國背後靠著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以及對中東的十字軍東征一樣。中華“王道”思想對處理現代國際關係顯得尤為重要,文明之間要相互尊重、包容,不能以強權的手段去壓迫其他文明改變自己的文化價值,更不能出於西方的經濟利益,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發動戰爭,而要在公正、公理、公義的原則下,與其他不同文明背景之下的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使其在自主選擇基礎上形成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社會模式。“王道”思想也昭示我們要承擔責任,以人類數千年不同文明先哲留下的智慧引領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是以西方科技引領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資本攫取的經濟模式和好萊塢色情文化來征服人類的多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