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30 08:03:59瀏覽2726|回應3|推薦38 | |
「美國首都華盛頓有座雄偉壯觀的林肯紀念堂,固然是由學土木的人設計建造的;但它所紀念的,卻是一位學文法的人物。」──這段話出自一位木訥內向的高中男生口中,的確令人驚訝;更料不到日後,他竟然在各項國際場合非常活躍。然而,是否大家都知道:他曾經是考場上的失敗者?但也是許多挫折中的克服者。在出眾儀表、卓越口才的背後。有誰想到他當年為了訓練自己。曾經頂著烈日,穿起全套米黃卡其學生服,打起黑色領帶?因此,這位青年才俊的成就,不僅值得羨慕,他的努力更值得效法。
一、您在大學聯招落榜後,毅然決定轉組苦讀重考,請談談當時的心路歷程。 答:落榜的當時,自然是非常沮喪、懊惱,因為我是家中長子,從小父母就對我期望甚高,我也一直希望能夠有好的表現,不要讓父母失望。結果在而對求學過程中最重要一次考試時,竟然榜上無名,心中自是惶愧至極。 父母的意思和我自己的打算,都是翌年要捲土重來,也就是說,我勢必好好把握未來一年工夫,第二年重考。既然一定要再上一次考場,我當然希望能湔雪前恥,不必再嚐落榜的挫敗滋味。 接著我想到,我為什麼會落榜呢?其實我一直是個循規蹈矩的學生,對課業也還算用心,考前也曾用心準備過,何以考出來的成績那樣不好? 我很快即找到答案──因為我報考的是理組,既乏興趣,基礎也不好。 我是不願拂逆父親的期望而讀理組的,然而結果是讓父親大人失望了。未來,如果再花一年時間好好準備,相信第二年可以考取,但不見得考得上心中理想的學校及科系(土木工程),且就讀後,恐亦不能施展我性向所長,而很可能繼續飽嚐事倍功半之苦。 雖說不能被這次的失敗擊倒,但我也不願再這樣「傻讀」下去。於是我決定設法說服父親,離我改考文組,我想學外交。 說服父親,我採取的是和平漸進方式,沒有和父親爭執,也沒有離家出走或絕食抗議,而是不斷向父親「進言」:行行出狀元,不論學文法或學理工,只要用心、努力,一樣能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我曾福至心靈地對父親舉例說:美國首都華盛頓有座雄偉壯觀的林肯紀念堂,固然是由學土木工程的人設計建造的,但它所紀念的,卻是一位學文法的人物。 我那不是低估理工科學,也並非少懷大志,以為自己學文法的話,有一天也可能當個偉人;而是想向父親說明,行行業業都可以有成就、有貢獻,其間關鍵在於合乎自己的性向與長處。 父親認為我舉的例子有道理,也相信我在文法方面比較有潛力,因此終於同意我轉組。 這段個人的經歷,或許可以說明,人生許多轉變與機遇,往往要靠自己去籌謀與爭取。而除了要有爭取的意志與信念,還要懂得使用正確的方法,也就是說,必須建築在合理的思考與行動的基礎上。即使是年紀很輕,也不該一味地屈從或只會無理取鬧,因為那樣不但無法改變情勢,且顯示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二、準備重考的一年中,您如何計畫、調配? 答:首先,我因為決定改考文組,就必須針對文組科目重新研讀,於是去選購有關的參考書,並決定報名上補習班。 然後,當時聯考有所謂的「狀元」,我就把有關狀元的報導剪下,貼在牆上,還寫上「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以惕勵自己。當然並不是一定要考個狀元,而是期許自己學習別人更好的讚書方法,以免重考時又告落空。 其實,聯考不只是單純的學科能力競賽,也是考生心理、信念、動機及面對壓力時如何自處的一場挑戰。 因此,重考生先要在心理上做好自我建設,若自覺讀書動機很弱,就不妨描繪未來遠景,或者到自己嚮往的大學校園走一遭,想像自己有一天進了大學能做什麼、要做什麼,藉以鼓舞讀書動機。 我當時並將一年時間分成幾個階段,排好時間表,計畫在上半年上補習班補好全部文科功課,下半年自己複習,從周一到周日,都平均安排了功課。 就一天的時間來說,上午大都在念英文、國文、三民主義;中午睡個午覺,下午則念歷史、地理;晚上演算數學,九、十點左右就寢。 有些重考生覺得白天太嘈雜,無法專心讀書,而晝伏夜出,白天都在睡覺,夜?再爬起來看書。結果到考試時,「生理時鐘」一時調整不過來,昏昏欲睡,思緒不清,自會影響考試成績。 另外,也不適宜成天閉門苦讀,那樣會使讀書效果遞減。我在準備重考的那一年間,每周五下午都要和幾個也落榜的同學見見面,在臺大運動場打打球,夏天打累了,就到附近冰店吃個冰、聊聊天,一方面調劑身心,一方面也交換讀書心得,互相打氣。
三、您落第的經驗在人生歷程上產生的影響? 答:大專聯考的落榜,對當時我單純的生命而言,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但也促使我提早成熟,懂得去面對挫敗,調整方向,並設法安排未來。我學會了往深處去思考、衡量,我學會了抉擇與溝通,也學會了如何堅持、講求方法,與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 現在想來,由重新估量、認知自己性向的觀點來看,落榜對高中生來說,應不算大壞事,因為十八、九歲的孩子,在大學聯考時選填志願,多半沒有主見,一旦落榜,倒是給自己一個全盤重新考量的機會,說不定就此能悟出新機。
四、您常自稱個性木訥羞澀,為何以外交為第一志願?請談談如何克服弱點? 答:同鄉先輩曾紀澤、蔣廷黻是我國外交界的先進,對維護我國權益之對外交涉工作貢獻極大,令我十分欽仰,這是我報考外交系的動機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感覺到,國家處境愈是艱難,愈是需要爭取更多國際的支持與友誼,愈是需要有一批精銳的外交工作者來為國服務。 然而,進入外交系後,我深深體會到,這並不代表「第一志願」就此完成,而是一種自我建立的開始。 我仍是一個資質不高、性情亦不活躍的木訥青年,與一般人心目中的外交官形象,比方說:儀表出眾、口才佳、反應快、判斷力好……,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父親也再三耳提面命,耍我既然進了外交系,就一定要學好外交。 所以,我是以相當專注的心情去學習與吸收。系上開的課,我大都感到興味盎然,因此不僅上課用心聽講,下了課也多待在圖書館中,自己找各種相關的書來參考閱讀。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多聽、多看、多想,希望能擁有真知識、真學問,並不斷累積豐富,俾在來日有資格、有能力擔負艱鉅。 記得當年因憧憬未來,假想一旦被派到非洲工作,總要能適應當地環境,才會不辱使命。於是在炎熱的夏天。也在校園中穿起全套黃卡其學生服,並打上黑色領帶,以「操練」耐熱的工夫。 另外,我也報名參加外交系的辯論隊。那時我口才實在不佳,反應也不怎麼靈敏,但是我想,既然學了外交這一行,總得在這些方面多磨練自己;而且我也相信,上臺辯論,不僅要口才好、反應快,同時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對辯論問題深入的了解、思考要有邏輯、表達方式要有效……,而這些,都是我有心要加強的。 當年我曾花了不少功夫準備,比賽時卻仍舊落敗了,但我畢竟增加不少經驗,亦使我深深體會到:臨場的表現,乃是平日對問題所下功夫的一種反映與考驗,因而於日後更用心於廣泛涉獵、深入思考與表達力的操練。
五、可否回顧一下大學時代的求學方法,以提供青年朋友參考? 答:個人以為,國內學子在中小學時代,一直在管制、壓力下學習,一旦進了大學,方式、氣氛大變,如果不懂得自治、自勵,很可能耽於逸樂,忘了進大學的目的。結果四年一晃即逝,離校時兩手空空、腦袋空空,那就太辜負自己、也太辜負大學?的學習寶藏了。也有人在進了大學後,不肯好好上課,說是要自己讀書,這個說法總使我不解,那幹嘛要辛辛苦苦考進大學呢? 在書本研讀之外,大學衷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東西,我個人的認知與體驗是這樣的: 我們應把握大學時光,學習、準備成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首先,耍了解如何探討知識的根源,如何運用知識之鑰開啟學術的大門,必得有了那把鑰匙,才能逐步登堂入室,窺其堂奧。所以,我們對任何學科都要設法了解其概念,進而探討其立論之本,然後揣知其理論架構、體系,甚至逐步觸類旁通,及推演、運用。 大學排的課不多(至少比高中每天七、八堂課要少得多),考試、作業也較少,教授也不那麼緊迫盯人;在這極情況下,大學生實在需要提高警覺,化被動為主動,自動自發去運用校園中種種學習、實驗、研究的資源──大學?有那麼多學有專長的老師可以請益,有那麼多年齡相若的同學可以相互切磋,有那麼寬廣的校園可以倘佯,有那麼多課外活動可以參與,有那麼多實習設備和圖書資料可以運用,……如果「入寶山空手而返」,該是多麼可惜的事。 個人以為,除課堂上認真聽課外,課餘也要自修,多讀一點相關的書或課外書,使觸角廣伸、思想豐富。同學之間也可定期聚會,交換讀書心得。 「聽演講」也很重要,因為這是吸收知識最便捷的方式,可在短短一、二小時內才擷取到專家、名人多年智慧與經驗的菁華。 另外還應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或在課本空白處寫下讀後感與摘要,一來可訓練自己把所讀消化、整理,二來複習時看看眉批,也可提綱挈領頒,很快進入情況。 此外,還有一點,一般人比較容易忽略,而我個人以為十分重要的,就是大學生應陶養氣質,及培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作為一個大學生,很值得羨慕,被認為是作為知識分子的起步,所以大學生也應有適當的自我期許,就是要有大學生的樣子、大學生的氣質。並不是戴方帽子、穿大學服就會有氣質,而是一種發諸內形諸外的態度、風範及給人的感受。 一個大學生,應該要有知識、有見解、有責任感、有榮譽心、有熱情、有幹勁……,讓人看著覺得有信心、有希望,而這些,都得建立在真知識的基礎上。 所謂社會責任感,則是因我以為,大學生是比較幸運的一群,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擠進大學窄門,享用極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國家社會給了我們許多,我們也要有心回報才是。因此,不管是研讀什麼學科,都應自我要求將來要在本行中真正做出點什麼,並能不斷擴大服務、貢獻的領域。有此認知,就會一方面對課業用心,一方面也關心時事,並對社會現象觀察、研究,畢業後才不會成為象牙塔中的書呆子。
六、一般人聆聽長輩教訓,往往不能領略受用。請談談您如何聽從師長、父母的訓誨,而從中獲得力量? 答:西洋有句諺語,我一直深信不疑──聰明人,借他人經驗以自用;平庸人,以自己的痛苦換取經驗;愚笨的人,熬過了痛苦,忘卻了經驗。 我想我並非聰明人,但也不算固執、愚笨,所以從小到大,對長輩的訓誨,即使一時不能領會,亦從不敢棄如敝屣,即使是暫時存疑,但仍輸入腦中,以期有朝一日能懂、能行。因為我始終相信他們用心良苦,我們後生小輩不應辜負──他們為我們豎起一面又一面的路標和警示牌,為的是怕我們跌倒或走岔了路,我們何必一定要以身試法,非得跌得頭破血流才信服?! 自然,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當年我雖不致抗拒、排斥,但也有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懷疑階段。在這段期間,生命巨輪繼續推進,各類事況、試驗紛至沓來,在困難、孤單的環境中,在惡劣的心境下,如果能安靜地躲在一角沉思,倒是件有福氣的事;然而事實上是不可能,我們幾乎從沒有機會躲在某處發楞,通常我們必須有反應、有行動。 在那種節骨眼上,迫切地需要勇氣與信心,此時,我往往不自覺地反芻昔日父母師長所教誨的道理,並抱著姑且一試的心運用了,此時通常會發現,就此定靜能慮,而理出一些頭緒。就這樣,累積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逐漸豁然貫通,發現那些道理果然都是金玉良言,而非「陳腔濫調」! 那種心中有所悟、有所得之後的欣慰與愉悅,真是難以言喻,簡單地說,就是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又回到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就我個人的領會來說,我們中國傳統做人處事的道理,約可歸納為「忠」與「恕」──忠,是盡己之心;恕,是推己及人。引申一下,即為待人忠誠、處事忠勤,及居心良善、敦厚、愛人如己。這兩項如果把握得牢,體驗得真,就可漸次達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境地。
七、您以為年輕人入社會工作以後,應注意什麼? 答:個人一直以為,工作的意義絕不止於糊口、謀生,如果有心,我們可以在任何領域的任何崗位上,多動腦筋、善用身邊的資源,而使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工作層次不斷提升,並於精熟之餘再求突破與貢獻,於是產生一種良性循環,職業與事業合而為一,價值感與成就感亦於焉而生。 現代人的思想、智慧被開發了,企圖心較強,且各種資源與機會也比較多,只要是真正能幹、肯幹的人,都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相對的,這也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若沒有真本事,或不能隨著時代的腳步迅速前進,往往有了機會,也不見得會有好的表現。 身處如今這個知識爆炸、科技進步、傳播迅速的時代,工作態度若不積極,工作方法若不講求,就是落伍,就會被淘汰。 反之,如果有實力、又有力爭上游的意志力,就像袋中的錐子一樣,長官、環境都壓不住你;就怕我們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缺點壓過了優點,無法累積出工作成果,也就無法得到別人的肯定。 個人以為,所謂「實力」,其實不僅指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而應包括生活的知識、做人處世的態度與思考判斷的能力。 年輕人在弄清自己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之後,就要培養工作與生活的知能、智慧,這樣才能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求發展、有貢獻,而確定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然後執著奮鬥,必能有成。 因此我們不論做什麼,都應該以樂觀、進取、敬謹的態度去從事,這是現代人均應具有的職業道德。 一個行業、一個職位,能否受人尊重,主要還是看從業人員的工作態度與績效。 我在工作的機關?,常會看到兩種年輕人,一種人比較沒有企圖心與責任感,他們忒過自謙、妄自菲薄,遇事總認為位微言輕,不必多動腦,也不必發表意見,甚至根本沒有意見。他們年紀輕輕的,就失去了赤子之心,什麼責任也不想負,久而久之,長官當然就不敢信任他,他也就非得凡事請示不可了。 另一種人就可愛得多,他們積極進取,敏於任事,對自己有信心,也尊重自己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懂得汲取經驗,與增益不足之處,這樣,長官、同事自然也就信任和尊敬他。久而久之,經管的即使是「冷門」業務,也會被他「炒熱」,並使同事和他一樣幹得十分有勁。如果有高升的機會,自然非他莫屬。 面對社會運作的現實層面,我們要了解,人都要有理想與目標,它可能是最完美、最高貴的,但在執行與推動的過程?,也一定要弄清實際環境與人性的局限,這樣我們才會懂得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然後以理性、中和的方式,循序漸進,逐步追求卓越,走向成功。 我至今在工作上沒有什麼成就,不過自信確實做到堅守崗位、盡其在我。如此的想法與做法,使我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樂趣,也使我在生活中忘卻小我、追求大我……。就這樣,當自我意識減弱、而整體意識增強時,使命感油然而生,工作與生活合而為一,因此無論擔任何種職務,都能做得有勁、想得豁達──這一點我一直有心與青年朋友分享。 ~ 活得有勁.看得豁達╱宋楚瑜 叫太陽起床的人 ~ *相關版權為出版者╱作者所有,敬請各位讀者尊重智慧財產* 出版日期:2003 年 07 月 25 日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