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伊 士 坦 堡
2015/06/22 19:12:28瀏覽909|回應0|推薦62

**___________「伊 堡」__________**

 

 

無數個分秒与星期

在翻閱書頁的手指縫隙中逝去

不等我出聲喚停竟已流洩得不知所以

腦裡心裡盡是乒乒乓乓繞口令般

君士坦丁堡轉世到嶄新時代的印記

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密織的商船和

神鬼出沒頻頻冒出的俄羅斯艦艇

繁星也似遊弋於風波浪尖

一如趕攆車轂縱橫

阡陌大地

 

 

 海峽兩岸橫臥著歷史上

古老鄂圖曼帝國

榮光煥發在時光漫漶中影影綽綽

西岸半邊城市緊追歐洲步履

傲視傳統清真寺的尖塔和靜謐

這邊廂東岸後街陋巷雖貧苦衰頹

卻從來不損老舊城廓

從史蹟一路走來的魅惑和

另一種光影斑駁的富麗

 

 

 店招牌細數著富豪与貧戶

截然劃分舊城區的現實生計

最後一棟摧毀於祝融的木造「雅驪」

圍觀民眾可有誰說得出它

前生曾包容過幾多古帝國時期的歡樂和優裕

泥濘老街 舖石板的通衢大道

由童稚初起到走進青春期

倏然之間就掉入往昔蹣跚的暮年思潮

緬懷它橫跨歐亞這個

夢幻都城的曾經朝氣

 

 

 爾今21世紀  緊裹面紗的容顏

已然揚眉自在若艦艇商船上的鮮明標旗

抑或依舊閃躲在煙塵瀰漫時光隧道的角落裡低語

這峽灣東西兩岸的城廓

是不同命運的孿生兄弟

各自展現著從昨天到明日

色彩斑斕的生命痕跡

誇耀先天之外同与不同的標記

然而都是同一母親血緣

歸根究底

 

 

 既競爭也互通款曲

西岸或東岸固然有個別風情差異

在全方位史觀視野下

都是人類求生的精采遺跡

博斯普魯斯海峽不是分割彼此的天險

在母親伊士坦堡懷抱裡

純然是一衣帶水

溫情柔美的

一線聯繫

 

 

 

***   ***   ***

 

自小對伊士坦堡這個城市就印象深刻,之前它在地理課本上原稱君士坦丁堡,多繞舌的幾個字音,在舌尖乒乒乓乓的蹦出來,好有異國情調,充滿神祕的味道。小學時有同學隨外交官的父親到那裡任職,它就此從夢幻似的地名成為一個真實的存在,雖然明知它那麼遙遠。

這本小說,直接了當的乾脆以地名為書名。介紹文字說,作者把這個城市的歷史名勝,甚至大街小巷都寫進了故事。所以我衷心期待在閱讀的當下,可以鑽進伊士坦堡整個城市的生活空間,呼吸那裡的空氣,認識那裡的人物,以至它前世今生的史蹟。於是,在還沒翻開書頁之前,我已經有著迷的預感了。

然而讀了個開頭的一兩章之後,很零碎的東拉西扯,不知作者究竟要寫些什麼。雖然我很沒耐心,還是預備讀讀這位曾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到底在賣弄什麼玄虛,只因為他這個書名對我有致命的吸引力。

一開始作者就故意佈置得虛幻甚至鬼影幢幢、昏昏暗暗的,是想藉以鋪陳鄂圖曼古老帝國的魂魄來和他自己的時代混為一談?總之,就是按著性子希望能讀出點名堂來。讀了近三分之一之後,慢慢地有點感覺了。然而寫書可以這樣漫無邊際的扯淡,還這麼多人爭捧,在我的感覺而言,實在有點超乎想像。可若設身處地的想,伊士坦堡曾經是個歷史多麼輝煌的古城,今天也是集東西文化於一身的薈萃,書寫這樣一個城市的記憶,古往今來,史料外加傳言野史,浩繁累疊,必然有它一定的難度。所以逼著自己讀下去,不管讀得有多散漫,相信最後對這個古都多少可以增加某些面向的了解。

書中十分廣泛地介紹了伊士坦堡東西兩岸的風情,好像相差甚遠。作者毫不隱藏他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迷戀,對他生長居住的這個城市的人文地理,極盡詳實的描述,讓它們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面前,並且配上不少圖片以增加讀者的印象。他雖身為有資產的家庭出身,但後街陋巷,都曾踏足探看,以遂其捕捉作畫的靈感。當地貧富階級懸殊明顯,東西岸的差距可以當時標準東方和西方的尺度來作衡量。

他說,外國人到了那裡,講求的是「異國風味」的追尋,即使對古蘇丹的後宮都會著迷不已。而在他們自己,可會覺得這部份未免落伍得不夠體面。而這份「異國情調」可正中我下懷,就是希望藉此多了解這個古老城市的點點滴滴。作者說,他的原意就是要寫這個城市的記憶,並結合了他個人的傳記。而這份對伊士坦堡前世今生的詳述部份,的確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這麼欣慰自己有這份耐心,把一本丟開了幾次的書分段讀完。也引起我寫下這段小詩的動機,聊表我對伊士坦堡這個跨越歐亞兩洲的城市,向來深切的憧憬与愛慕。

 

*註──雅驪──是古早時期土耳其帝國富裕人家的住家,類似別墅性質,多建在海邊,可瞭望海景。但因是木造,終難逃一棟棟被無情火燒毀的命運。也徵象著古早悠然閑雅氣氛的一去不再復返吧?

 

 

***「伊 士 坦 堡」***

作者:土耳其  奧罕。帕慕克──譯者:何佩華──出版:馬可孛羅





( 創作詩詞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nn600&aid=2482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