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利瑪竇--串起東西方對話與開展
2010/04/23 18:14:24瀏覽725|回應2|推薦0

請點選:利瑪竇專輯

內容豐富,就算錯過展覽,還有其他相關文章與訪談。

四月的天主教會很「利瑪竇」/耶穌會士與儒士400年前相逢

(真理電台/謝蓉倩/台北報導)

四月的台灣天主教會很「利瑪竇」!為紀念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逝世400周年,一連串的活動在全台各地次遞開展,尤其是國家圖書館與耶穌會台北利氏學社攜手合作籌劃「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啟用典禮」、「耶穌會士與儒士的相逢.西方與東方的交會─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紀念展覽」等系列活動,以及在輔仁大學召開的「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以及利瑪竇銅像揭幕等,更充分表達世人對一代知識巨擘的崇敬。

今年1月30日國家圖書館與耶穌會台北利氏學社在一部法文百年善本「詩經」的牽引下,以書結緣,雙方正式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利氏學社將3萬餘冊藏書永久寄存國家圖書館;三個月不到,雙方再度攜手,以「跨步全球資訊社會,完整保存永續漢學」的幅度,特於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設立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並自4月16日下午起跑, 4月17日正式對外服務。

近十年來最受矚目之國際文化交流盛事─利氏學社將5萬餘冊藏書永久寄存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更於六樓規劃設立新專室——典藏國際漢學及太平洋研究文獻,在儀式台的兩端,利瑪竇與徐光啟的人形箱醒目的分列兩旁,啟用時間一到,國家圖書館顧敏館長與利氏學社魏明德神父分別推著徐光啟與利瑪竇兩個人形箱,從儀式台兩端徐徐向中央靠近,直到人形箱靠攏合而為一,象徵本次利瑪竇紀念展的主題:「耶穌會士與儒士的相逢.西方與東方的交會」,一場東西文化四百年的相戀於焉展開。


緊接著由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馬忠義代表及外交部沈呂巡次長翻轉人形箱,一幅利瑪竇繪製、開啟大明人民視野的「坤輿萬國全圖」立即呈現在與會者面前,認識利瑪竇的人都知道,這幅地圖豎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接著時間倒數,紅色布幔被拉下,現出「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看板,在眾人熱烈的掌聲中,顧敏館長和魏明德神父撥起櫃臺上的電話,鈴聲響起,「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正式宣告啟用。

教廷駐華代辦陸思道蒙席強調,利瑪竇讓福音的喜訊在中國文化裡降生,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鐸與學者、天主教徒與東方學者、意大利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令人驚嘆的融合。尤其是利瑪竇因知識的交流,以致獲真誠而深刻友誼的能力,或可使台灣人們獲得啟發,盼「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同樣能開啟學習、傾聽、對話與分享之門。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在致詞中指出,小學時就在課本中看到「利瑪竇(你跌倒)」,只知道是個集天文、地理、算學及人文於一身的「泰西儒士」;及長在宜蘭聖母醫院看到更多的「利瑪竇」,對傳教士傳福音外,為學識傳遞紮根的執著更為感佩;如今更了解當地球出現第一位世界公民後,證明知識沒有國界。顧敏館長則表示,十六世紀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開啟了東西文明交流璀璨的一頁,「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的啟用希冀再創文化新局。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和外交部沈呂巡次長皆分別致意。


除「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啟用外,國際漢學巨擘比利時魯汶大學鐘鳴旦教授( Nicolas Standaert)也發表專題演說;4月17日至5月16日開館期間,特舉辦「利瑪竇紀念展覽」。為讓展覽內容完整呈現400年前利瑪竇為東西文化交流所作的偉大貢獻,首度取得梵蒂岡圖書館、耶穌會羅馬總會、宗座額我略大學、耶穌會檔案館所珍藏的相關資料圖像授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及輔仁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提供原書展覽品,東西方共襄盛舉的美意,在在展現東西文化交流的精神與意義。

而4月17日至5月1 6日在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展區舉行的「耶穌會士與儒士的相逢.西方與東方的交會─利瑪竇逝世400周年紀念展覽」,內容包括:利氏故鄉馬切拉塔(Macerata)與義大利、利氏與耶穌會、利瑪竇與漢學、利瑪竇的中國朋友,以及明清文獻中的利瑪竇資料。除了館藏明清善本文獻外,經由教廷駐華大使館與我國駐教廷大使館協助,首度取得梵蒂岡圖書館、耶穌會羅馬總會、耶穌會檔案館、宗座額我略大學所珍藏的相關資料圖像授權展出十分珍貴。

為擴大紀念利瑪竇神父逝世四百周年,輔仁大學將於4月19日至22日舉辦「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為「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計有來自歐洲、美洲、亞洲、澳洲等17國逾90位學者發表論文,全球有超過300位學者與會,其中,中國大陸有25位學者專程前來參加。

會中邀請蒞會的教廷貴賓,包括教廷宗座科學院秘書長桑齊斯(Marcelo Sorondo Sánchez)總主教、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亞杜克努(Don Barthélemy Adoukonou)及亞洲事務主管官員馬斯卡(Theodore Mascarenhas)神父、教廷宗座額我略大學哲學系教授Joao J.Vita‐Cha等,並由輔大校長暨哲學系教授黎建球、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鐘鳴旦、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黃一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講座教授沈清松等知名學者分別進行四場主題演講。為期四天的研討會,以「中西文化交流」為主軸,延伸討論至哲學、歷史、宗教、科學、文化、教育、政治等不同領域。精采紛呈,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研討會4月19日上午於輔仁大學開幕,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首先表示,從利瑪竇到今天的輔仁大學,我們見證了耶穌會乃至於整個教廷在世界各地勤播福音、興學、醫療、慈善救濟的偉大成就。為感念耶穌會士們來華興學的義舉,尤其是扶助輔仁大學在台復校表達深深謝意。在此之前,他曾2008年拜訪教廷教育部長時,曾受部長之勉勵囑託,希望輔大能擔負此一紀念研討會之重任。其後經與宗座額我略大學、法國天主教大學等校交流,亦取得相互接續舉辦各校紀念活動之共識,故促成此次大會之舉辦。利瑪竇神父最為人稱頌的事蹟是他始終抱持著不卑不亢的心態來學習與面對中華文化,他與明朝禮部侍郎徐光啟合譯的中文天主經,後人沿用至今,對於福音的傳播居功厥偉。

單國璽樞機主教在會中更強調,利瑪竇利用中西文化交流共融打開了明代鎖國政策的銅牆鐵壁,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同時也將耶穌基督救世的福音傳入中國,建立了在中國的地方教會。他去世時,在中國境內已有二千五百多位天主教徒,十八位耶穌會士中有九位是中國人,可見利氏對培育當地會士之用心。利氏在華傳教之成功的主要秘訣,是他小心謹慎地研究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尊重中國文化而不盲目崇拜。他小心翼翼地謙卑地將當時歐洲的自然科學引進中國,以改革當時士大夫空談義理而不務實際的風氣。他旁徵博引《五經》及《四書》中關於上「天」或「上帝」的觀念,講解天主教的信仰。同時他也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並以生活將它實踐出來。他去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顧自身安危,以純真無私的大愛照顧隻身在北京生重病的李之藻。李氏病癒之後,利瑪竇却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他的死亡給中國地方教會奠定了堅固的基礎。他的坟墓雖數度遭受破壞,但他建立的教會却屹立不搖。

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亞杜克努則表示,普世教會從利瑪竇的方法獲致了深刻的教導,並且推薦給所有地方教會:此一方法基本上便是向「他者」(l’autre)開放,而「他者」在「同一」(le même)中的出現,則賦予思想與行動一種關聯性,並向共融開放。就利瑪竇而言,他以培養友誼做為傳教的途徑,嘗試從這個至為重要的人類與社會價值出發,誠懇、信賴、無私與分享是真正的友誼所專有的特質,這些特質清楚地向我們顯示,在人類所追求的超越的開放空間中,最基本的確實是德行,他願同與會學者共勉。

除主題演講、論文發表、圓桌會議外,同時揭開一系列利瑪竇相關活動,包括:《科學與藝術之間-耶穌會士卜彌格作品展》、《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利瑪竇-龍之國度的耶穌會士」(Matteo Ricci, Un Gesuita nel Regno del Drago, 2009)紀錄片全台首映、利瑪竇銅像揭幕等。國籍非洲貝南共和國(Benin)的教廷文化委員會秘書長桑齊斯神父為知名神學家及西非文化權威學者,19日下午4時並應邀於輔大神學院發表「基督宗教如何在非洲本地化以及相關的問題」專題演講。與會之國內外學者21日下午並至故宮博物院進行文化參訪活動。

此外,為讓青年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瑪竇,輔大國際教育處學術交流中心並於會前舉辦「誰是利瑪竇?」酷卡創意設計大賽,期望透過創意設計競賽,大家一起發揮創意設計酷卡,活潑利瑪竇形象,活動迴響熱烈,已評選出優勝前三名及佳作,得獎作品將印製成利瑪竇宣傳酷卡在研討會中公開發送。21日下午並將舉辦「利瑪竇在輔大-北區天主教中學生半日遊」活動,邀請聖心女中、徐匯中學、光仁高中、恆毅中學、崇光女中學生約六十人,至輔大觀賞利瑪竇紀錄片並與國際級導演座談。

從年初聞道出版社出版「2010年馬切拉塔之旅─西泰利瑪竇神父的故鄉」紀念月曆及記事日曆到上述的各項活動外,今年5月中華郵政將發行「利瑪竇神父逝世400周年」紀念信封;10月外交部更將贊助教廷宗座額我略大學出版「利瑪竇紀念文集」,由故宮博物院提供中文檔案文獻。華人的2010年真可說是利瑪竇年。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musique&aid=3970121

 回應文章

巧妙 喜歡上帝的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您們都好用心喔!
2010/05/12 16:48
謝謝分享歷史
小河(ymusique) 於 2010-05-13 03:15 回覆:

巧妙!歡迎!

謝謝妳的回應!利瑪竇是中西(歐洲)文化交流的先驅。
難得碰上400年,值得用心。
他當年不知用了多少心來了解中國文化呢!


mushin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教訓
2010/04/24 04:55

利瑪竇生前辛苦建立起來的中國教會,到了滿清入關以後,獲清廷信任,天主教得以迅速發展。1664年,耶穌會住院共38所,耶穌會士來華人數累計82人,全國的教堂已經有156座,全國天主教徒達245000人之多。(維基百科資料)

但是在利瑪竇死後一百年左右,卻發生了梵蒂岡與康熙皇帝之間的“禮儀之爭”,梵蒂岡禁止中國教友參加祭祖祀孔儀式,而康熙也全面禁止傳教。利瑪竇辛苦建立起來的基礎,幾乎被摧毀殆盡。

以後基督的福音再度傳入中國,是跟隨著船堅炮利的西洋帝國主義而來的,也因此在華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個疤痕。

我們在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的時候,如果不能面對這一段歷史,並且深記其中的教訓,那麼將來(現在?)難免重蹈覆轍,那就失去了今天紀念的本意了。


Living in the present. Living in the Spirit.
小河(ymusique) 於 2010-04-24 15:06 回覆:

的確如您所說的!
而船堅炮利的帝國主義思想仍換湯不換藥存在著。
一位法籍神學博士班學生最近在他的blog批判羅馬保守派網站的一篇言論,
那網站無疑仍有這樣的色彩。
我因為法文閱讀的能力還不夠理解那篇言論,
於是跟這位神學生澄清一下我所懂得,
他說那網站的思想言論是很保守的,尤其對中國方面。
真正基督信仰是自我給予,而非征服,
他很遺憾還有人持這種征服的論調。

那麼,與其要這些人反省,不如我們要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