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2/26 15:04:26瀏覽89|回應0|推薦2 | |
<<快樂的詩人>> 詩歌,是一個奇妙的東西,中國人寫詩已有二千多年。詩的體制不斷演變,是為了適合詩人的個性、環境、時勢,不改革是不行的。一代自有一代之文學,未來的詩如何變,不得而知了。詩其實是一個最低價便宜的消費品,你只要用一支筆、一張白紙,就可以任意揮毫,創作自己的名篇鉅制。或者,你作詩了後不寫下,藏在大腦心底裡,時時對吟說佳句妙詩,那就連那一點寫詩的費用也省掉了。詩不可以讓你吃個飽,不能如衣服穿得暖,更不如伴偶與你談情呵護。而這麼多的古代詩人,都醉心於詩詞歌賦,為何﹖詩的神奇吸引力勝過美食、華服、佳人。作詩的你找到了精神寄託,而自感到人生是充實的、有意義的,留點文墨給後人欣賞與懷念吧!古代的詩人,二千多年以來,沒有因為詩而成就千古大業。最終,不能達到治國安邦的偉大理想,反而,詩人是窮愁的多,命運不濟,是詩人的宿命吧!但是,他快樂是建築於詩上的,但求悟出千古佳句(杜甫),可以廢寑忘食。沒有詩,這些憤世嫉俗之士像失去了靈魂,飄到那裡去﹖何去何從﹖人生,難道還要執著於詩﹖不寫詩,其實也不會困死的,只是憂鬱症又要發作。有的詩人喜歡以詩狂論,要批評一下政府(東坡),寫些大鵬志向的言論(李白),把自己——不可一世的才子裝飾一番。對於功名之士,這是矛盾的,寫詩->為了揚名立萬,落寞潦倒->寫出的詩才高妙。詩人成就了詩名,卻成就不了事業,或者,寫詩是最偉大的"經國之業"。詩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但可令詩人安樂,暢遊在詩之鄉國。 詩有沒有好壞之分﹖其實沒有,文學不是科學,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全憑讀者的喟口而定,所謂好詩,不過是幾個高談闊論的詩評家判決。詩要有知音人來賞識,如蘇東坡很欣賞、推舉陶淵明,以為詩家之最高者,在東晉,陶潛的詩不華麗、不作巧飾,此皆雕蟲小技,所以不為也。而五柳先生有自己風格,自然而又沖淡致遠。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豈會刻意去迎合那些儒士、凡夫俗子的口味食慾﹖他們都是自以為才高八斗,看不起這一個窮隱士,背後在嘲笑。寫詩非為名啊!亦非為了利欲,何須與這些蜂蝶一般識見,難道要大鵬與烏鴉"共鳴"嗎﹖而盡日喋喋不休,爭個什麼呢﹖"世與我而相違!"只要自己滿意,認為這詩是絕佳,不就可以了嗎﹖你必然會覺得﹕這是才華絕高者的大寂寞,或許,五柳先生不會覺得苦悶,他正等待後世的知音人——蘇東坡。風流一生的詩人,可惜已成為歷史,但是詩人的精神遺產,終會得到真正的知音人,而愛不釋手,讀之生嘆,於是不止矣。 說到這裡,還稱什麼"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古詩與新詩誰優秀",這些都是不值得談論的,文學就是讓自己得到真正快樂。何必拘泥於人言之間,體制是死的,而詩與人都是活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