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值得一輩子追求的成就與奉獻:「專家之路:從學徒到大師」讀書筆記
2022/03/23 16:11:15瀏覽1659|回應0|推薦14

本書英國籍作者羅傑‧倪朋(Roger Kneebone)醫療經驗豐富,曾經擔任外科醫師多年,因緣際會之下轉換跑道成為一般科醫師,而且本身也是斜槓興趣的熱衷者,學習開飛機、大鍵琴演奏等,對於專家養成歷程特別有所感。

因著興趣與專業的發展,作者轉為醫學顧問、教師及研究者,任教於倫敦帝國學院,傳承醫學專業,也研究不同領域的專家可以如何彼此學習,甚至召集一支跳脫傳統的創意團隊,成員包括:臨床醫師、電腦科學家、音樂家、魔術師、陶藝師、木偶師、裁縫師與戰鬥機駕駛等。

所以,不意外的,在作者安排之下跨界結合資源很稀鬆平常,所以「3D刺繡專家」,可以跟外科手術醫師交流,教他們更好的「線的管理」,因為,他們都是要用到很精細的線的縫合;還有魔術師跟職能治療師的合作,一起設計課程幫那些半身不遂的障礙者,訓練協調能力並建立自信。

專家之路,遠比我們想像來得多元而精彩。

一.專家之路的模式:有些路你就是非得要走過才明瞭

「擁有專業級知識和『作為專家』,其實是兩回事」(p.14)

1..學徒:

第一步:苦熬與磨練(doing time),加入實務社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

第二步:運用你的感官(using your senses),

第三步:空間與其他人(space and other people)。

第四步:犯錯與修正(getting it wrong and putting it right)。

2.熟手:帶來重要的變化~

第一,重點不是你(its not about you)。

第二,培養出自己的聲音(developing voice)。

第三.學習臨場發揮(learning to improvise)。

3.師父:兩個重點~

第一「改變方向」(changing direction)。

第二「傳承」(passing it on )。

二.苦熬與磨練:從無感到有感

「真相是不論哪種工作,總有很乏但又不做不行的環節。沒有誰天生就該做不無聊的工作,你得想辦法接受現實,不然就是在給自己製造地獄。」(p.66)

不論是哪一種專家都是從苦熬階段出發,起點都必須花很多時間,你得熟悉那個領域的所有材料、工具與資源,過程常常乏味至極甚至令人沮喪,但你不付出那樣的時間,就無法練出真本事。

如何成為專家有一個很好的歷程模組:

1.不自知的無知(unconscious incompetence):初生之犢

2.自知不足(conscious incompetence):學然後知不足

3.自知有能力(conscious computers):庖丁解牛

4. 臻至化境(unconscious competence):出神入化

三.運用你的感官:打開所有接受的管道

「我採訪過的所有專家都懂技師的手感,也明白撐到極限的挑戰。不論是剝田鼠皮的標本師、捕捉暮光下湖面光影的雕刻師、替翻領垂度打樣裁縫師,我們都仰賴書上所說的『體知』(embodied knowing)」(p.99)

學徒階段為求進步,你必須善用所有的感官,意指我們的注意力要有多元的開啟模式,全心全意投入,為了在日後能專精此道,必須時時專注於當下,即使素材看來分崩離析也不管,因為,沒有人能完整告訴你你的感受,你所碰觸的材料、遇到的人、待解決的問題,都只屬於你的,教科書只是回憶。

四.空間與其他人:進入達人的重要基本功

「那些抽血、切洋蔥、掃地板、量跨下到褲腳長度的歲月,協助我們培養出信心,自信地穿梭於其他人隱形的第二層皮膚,悠遊於他人的個人空間,令人感到如沐春風。我們都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獲得這樣的能力,但擁有一套各就各位的系統,讓我們如虎添翼」(p.141)

處理工作空間與人的界線,永遠是學徒階段的重點之一,空間的混亂或效率,完全是可以學習和界定的;想要跨入達人階段,就得處理好空間和社交技巧的協調性,那是一連串學習與修正的過程,譬如開刀,就是一群專業團隊在有限空間內被時間壓縮的作品,空間的便利和流暢、人員間的合作無間,都是需習得的專業技能。

五.犯錯與修正:掌握學習的最佳契機

「『錯誤』聽起來是壞事,但是犯錯很重要也避免不了。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在於完全不出錯,而是想辦法減少錯誤帶來的傷害。『壞的錯誤』(bad error,理應避免的有害錯誤)不同於『可敬的錯誤』(honorable error,努力嘗試後,發現行不通)。」(p.156)

犯錯不但是必然的學習,而且很珍貴,尤其上述所謂可敬的錯誤,更是沒有什麼好丟臉的,在專業技能上反而是進步的機會;犯錯可以讓人從中學習,可以體驗、修正、改造,不可視為挫折或失敗,所以更不該因而避而不談。沒人打定主意要犯錯,從錯誤中學習,建立學無止境的謙卑,也是成為專家的必修功課。

六.重點不是你:關懷與聆聽的重要

「成為專家有著更高遠的理想:替他人服務。關鍵元素是關懷;你有責任關懷所有和工作相關的人事物。」(p.178)

這是一個從「你」到「他們」的過程。

學到一些伎倆的人,總是想要急於展現自己的能耐,這種只關注自己的狀況,非常不利於成為專家的培養!我們應當不要急著說話,將注意力會放在我們的工作目標和人,如果你只是處於播放模式,就很難體會他人的感受,尤其是你服務的對象,或是所有團隊成員,這也是你培養個人獨特風格的關鍵步驟。

七.培養出自己的聲音:重塑自己的專業形象

「培養聲音是熟手階段的環節之一。你從有辦法執行專家做的某些事,漸漸成為專家。你摸索以自己的方式回應周遭的人,處理出乎意料的狀況。不過,此時你必須同時保持謙遜和自信,這樣的平衡很難抓。」(p.207)

從學徒到熟手,難度也許不高,只要願意勤加練習專業技巧,並模仿前輩的樣子,總會有七八分像吧!但,融合知識技能與模範,你終究還是要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才行,因為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自信之路,成為專家的必經過程;再加上年齡與經驗上的累積,重塑的風格才得以完成。

八.學習臨場發揮:你就是你專業上的即興創作者

「即興其實是醫療的常態。......沒有『標準』的肺炎病例,也沒有『常規』的被刺的脖子。」(p.225)

算然專業知識與技術不變,但職場上應對的人事物都是變動的,而你個人的即興方式就決定了你是否成為專家的關鍵;建立了你的風格、你的聲音之後,你會樹立了一個歷經風霜,有了自己專業上隨時應變的能耐和樂趣。

「有能力即興是任何專家具備的特質。把多年累積的技術與洞見,應用在遇到的每個新情境」兩個解決問題的即興例子:1.低音提琴手演出時才發現合奏的抄譜抄錯了,臨時應變看著薩克斯風手的譜即興改編而完成演奏;2.作者在急救室處理著頸部不斷出血的緊急傷患,臨時應變以導尿管解決,終於止住了頸動脈的出血。

九.改變方向

「......和線打交道,只是外科工作的一小部分,卻是許多織品藝術家或木偶師的主要工作。一旦重新定義焦點,傳統的階級界線便消失了。我們不是在討論替生病的孩子開刀,是否比釣魚或木偶『重要』或『不重要』,如同約翰的創新外科團隊,每個人都帶來不一樣,但同樣有價值的貢獻。」(p.264)

1980年代開發出微創手術的約翰維克漢是很好創新例子,一場翻天覆地的外科革命,結合許多醫療新技術的大師開發出的了不起創舉!從練基本功的學徒開始,到已有自己聲音的熟師,進而能即興解決問題的大師,進步,更要與異業交流、結合,透過跨界與越界的激盪,大師的創新與發明,往往找到一條新路而有了大躍進。

十.傳承

「『傳承』的基本精神:以交談、對話的形式傳下去。而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p.270)

為什麼要傳承?自己專注當個師傅不就一勞永逸嗎?事實不然,作者以門檻概念來說明,提醒我們畢竟學習不會是一路暢通無阻的,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難關,唯有跨過去,才能更深入學習,然後能重新架構、更新知識與技能;而這個過程,唯有經驗傳承,唯有專家的陪伴,才能有效率地達成。

十一.專家的重要性

「重點不在於我們最後是否被視為專家、獲得同儕與世界廣泛的認可----重要的是我們變得更擅長自己努力去做的事。」(p.291)

學徒的時候多數時候是苦悶的,成為熟師也沒有豁然開朗,總覺得只是在執行一個專門的技術而已;當成為專家時,我們比較能了解,把精力用在有目的、有意義的事物上,可以發揮所有人的潛能,造福更多的人,超越無聊的日常生活,抵達嶄新的境界。

可惜,即使專家的必要和自信是那麼可貴,但大環境的威脅處處:希望每一件事加快速度、學校課程範圍縮小、每件事都從利潤的角度出發、短期利益比長期價值更重要、社群媒體與虛擬世界的滲透入侵、手作的基本技能經驗缺乏、實證課程與實驗被剝奪、理工缺乏人文素養......。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226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