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就算沒有了A,其實你還有B、C、D不錯的選項:「擁抱B選項」讀書筆記
2021/08/27 07:13:25瀏覽2096|回應0|推薦12

一.無常乃是有常

作者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是臉書的營運長、「時代雜誌」評選最有影響力人物,有著眾人羨慕的功成名就,和美滿的家庭生活,就在這樣的美好中年時光的一次度假中,丈夫意外倒臥健身房而驟逝,她陷入了人生極度的哀慟和悲苦,但,他沒有沉淪甚至沉沒的本錢,兩個稚齡的孩子,等著她獨力撐起這個家。

寡婦或鰥夫,喪偶只是個身份,真正的改變的不只是身份,而是急性的、鋪天蓋地的悲傷,斯人獨憔悴,在黑暗的角落,「悲傷是個嚴厲的伴侶,在早期度過的那些日子和星期和月份中,悲傷無所不在,不只藏在心底,而且浮出表面。」(p.16)。

但,沒有了A選項,才知道不得不選擇的B、C、D,其實是另一種人生的新選項,新發現、新層次,「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每個人都活在某種形式的B選項中。」(p.25)。

二.學習重新呼吸

以美國而論,因悲傷相關因素導致生產力下降,每年可能讓企業付出超過750億美元的代價,要如何走出悲傷、重新呼吸?依據正向心理學大師Martin Seligman數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挫折、創傷的打擊,無法復原的原因有三個p:

1.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是我帶衰!都是我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衰到一塌糊塗,我的生活就是什麼都會出錯!

3.永久性(permanence),我命中帶掃把星,一輩子都會倒楣的!

要走出這三種扭曲,可以這麼做:刪掉抱歉,刪掉都是我的錯,相信這只是單一事件,事情一碼歸一碼,不會是普遍性的,更不會一直永遠是悲慘的,也許可以讓回到工作,幫助你恢復現實感,拉回現實的注意力。

三.把房間裡的大象踢出去

什麼是大象?即創傷所帶來的「沉默效應」(mum effect),大家避而不談創傷的話題,治療不佳、裁員、喪親、喪偶......,我們不只害怕,更多的是恐懼,害怕無法接話,害怕無法處理情緒問題;但事實上,只要不去評斷,能把悲傷聊開都是有益的事。

如何做?「遭遇不幸的時候,你往往發現身邊不再圍繞著人----而是充斥著各種陳腔濫調。那麼除了[事情會發生,都有它的緣由]之外,我們還能說說什麼呢?」作家Tim Lawrence建議:「最有力的做法是表示認知,直接對他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p.67)除非正視大象、請他出去,否則牠永遠都在,而且只會越來越麻煩。

四.友誼的白金定律:成為彼此的暫停鈕

有關壓力的經典實驗: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從事需要專注的解謎題,但周遭可能隨時爆發刺耳的聲音,參與者會因噪音而流汗、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雖然專注,但仍會犯錯,許多人因挫折而放棄;研究人員為了減輕他們的焦慮,會給其中一些人逃避的機會,當他們覺得噪音難以忍受,可以按下暫停鈕讓聲音暫停,這按鈕果然讓參與者可以冷靜下來,減少錯誤,脾氣也沒那麼暴躁。

但令人訝異的是,並沒有一位參與者真的按下暫停鈕,他們因為知道有辦法暫停,噪音有辦法改變,讓他們感覺到有辦法掌控,因而可以忍受壓力。「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要遵守黃金定律,而要奉行白金定律:照別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息,以理解的態度回應----或更好的是,直接以行動回應。」按鈕是安全感,更是回應的保證,知心好友成了彼此的暫停鈕。

五.自我慈悲與自信:癒合傷口就會長出新肉

哀慟,要避免深陷於自我鄙棄的黑色漩渦裡,故需要讓自我慈悲來放過自己,來疼惜自己,來舒緩自己,「自我慈悲來自於坦然承認我們的不完美,是人性的一部分,能深入了解箇中中含義的人也能更快從苦難中復原。」(p. 91)

書寫,可以是學習自我慈悲的有力工具,把感覺變成文字,能幫助我們思考和克服逆境。不過要注意,不宜在事件或傷害發生後立刻書寫,未經沉澱情緒,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凱瑟琳重新站起來的真實故事:失敗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敢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

另外,可以創造「小贏」,在創傷情緒低迷的當下,不妨讓自己每天寫下三件小小貢獻或順利的事,日積月累,儀式化的自我疼惜和激勵,然後,在如常的生活裡就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傷口癒合長出新肉,漸漸地也能重拾信心面對未來。

六.困苦還是得向前躍進

人類面對打擊與創傷,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心理學家研究數百名經歷創傷的人,包括:性侵受害者、難民、戰俘、車禍、自然災害、重傷重病倖存者等,超過半數的人,後來都至少有一個正向的轉變,相較之下只有不到15%的人出現創傷後症候群,此種正向的轉變稱之為「創傷後的成長」。

「創傷後成長」有五種不同的形式:

1.找到個人力量:讓自己有地方可以使力和貢獻,

2.懂得感激:因為不是只有失去,還有更多珍貴的擁有呢!

3.形成深厚情誼:友誼的手可以滋潤的,也可以幫你拉出深谷。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意義的創造在生活中處處可得,讓活著的目的更具彰顯。

5.看到新的可能性:跨出悲情,只要一小步,就能走出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生活便能找到新的突破和意義。

七.即使喪偶,也要苦中作樂

「倖存者罪惡感會偷著我們的喜悅,是死亡帶來的另一種附帶的失去。人們失去摯愛時,除了哀慟,也會深感懊悔。這是另外一種個人化的陷阱:為什麼活下來的人是我?」(p.144)但,澳洲有一個研究顯示,26%的喪偶者會設法重拾喜悅,會像從前一樣快樂,他們之所以辦得到,主要就在於重新投入日常活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

正如作家Annie Dillard 所說:「我們怎麼過每一天,就怎麼過一生。」(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即使在非常沮喪的時候,我們仍然能抓住和創造片刻的喜悅。烹調、跳舞、健行、祈禱、開車、荒腔走板的唱著比地喬的歌,都能紓解我們的痛苦。而這些片刻累積起來,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快樂而已,而且能賜予我們莫大的力量。」(p.156)

八.教出有韌性的孩子

要提升孩子的韌性,端視孩子擁有哪些機會,以及他們的與父母、照顧者、老師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先從幫助孩子培養四個核心信念做起:

1.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2.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3.他們很重要;

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走出悲苦是可以透過教育和教養的方法來使力,譬如印度Steve Leventhal所創辦「女生優先」(Girls First),在印度貧苦地區少女的身心狀況普遍不佳,18歲以前懷孕比例達7成,「女生優先」計畫教導少女能夠找出自己性格上的優點,並加以發揮,6年後,這項計劃幫助了50000個印度女孩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強項和自信。

特別要提醒:當孩子面對創傷,人們往往讚嘆孩子所展現的韌性,其實背後有個神經科學上的原因:小孩的神經可塑性勝過大人。所以面對壓力時,他們的大腦更容易適應,而且,他們的「感覺幅度」也比較短,他們的哀傷人比較容易是突然爆發,而不是長期持續。

九.靠向社群,一起找到力量

「冰雪中的友誼」:1972年烏拉圭高山空難倖存的真實故事:韌性背後的關鍵力量是韌性。高山上33人經過72天奮戰,剩下16人存活下來,此種群體建立信心的過程,可稱之為「有根據的希望」,一群人對未來的想像會產生力量,相信行動會帶來轉機,「集體韌性不但需要大家懷抱共同的希望,還必須靠共同的經驗、共同的敘事和共享的權力來強化。」(p.192)

「有些人面對災難的反應讓我們明白,共享希望、共享經驗和敘事,可以激發及體韌性的火花。但如果要讓這把火持續燃燒,就需要分享權力,這是形塑我們命運的資源和力量。」(p.204),「成為社群的一份子,有時候能賜與我們單打獨鬥時無法擁有的力量。與他人連結時,我們也找到自己的本性----生存的意志和愛的能力。不但個人能獲得創傷後的成長,變得更堅強,社群亦復如是。」(p.206)

十.韌性延伸到工作上的失敗與學習

不要怕行動,不要怕失敗,有一項研究1957年以來的人類發射火箭,總計四千多次統計顯示,越經過發射錯誤,下一次越能成功,尤其發生發射爆炸,接續的發射成功率最高,「我們不但從失敗中得到的教訓比從成功學到的多,而且從最慘痛的失敗中學到的也最多,因為我們會更詳細的檢視失敗的經驗。」(p.212)

紐約市中心出現了一個大黑板,讓大家寫下「最大的遺憾」,其中的幾百個答案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多數的遺憾都和缺乏行動有關,而不是失敗的行動。」,「當人們覺得可以安全的討論錯誤時,他們也會比較願意報告錯誤,同時較少犯錯。然而典型的職場文化往往習慣展示成功,隱藏失敗。」,怕失敗,少行動,實在是走出哀慟的阻力。

一個具有韌性的真實故事:美國的麥肯錫資深顧問拜倫奧古斯特(Byron Auguste),是公司裡有史以來第一個非裔美國人擔任高級董事,15歲的拜倫,有一天和他的弟弟、父親及表親,一起走路去吃晚餐,突然被一名酒駕者追撞了他們,拜倫醫院醒來,弟弟以喪生,父親已昏迷。為了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他一路自我要求,成績優異的讀到經濟學博士。

十一.喪偶一樣可以再度愛,再度歡笑

喪偶者絕對有重新找愛的權力,且要性別平等,因為研究顯示:喪偶的中年人中有54%的男人喪偶一年後有新的戀情,相較之下只有7%的女人如此,「喪偶之後,人們同情你,希望你不要一直那麼傷心。但如果你開始約會,他們有時會評斷你,認為你的悲傷未免結束得太快了一點。」(p.237)

重新找回歡樂,幽默是一條捷徑,「幽默能提升我們的韌性。病患如果開刀前觀賞喜劇,對止痛藥的要求會少25%,懂得開玩笑的士兵也比較能應付壓力;喪偶六個月後能自然發笑的人比較能成功面對逆境;能共同歡笑的伴侶比較可能維繫婚姻」,「喪禮中經常有人講笑話,談笑面對苦難的[絞刑台幽默](gallows humor),能幫助我們戰勝悲傷。」(p.245)

愛的連結,可以跨越死亡,「你可以在一個人死後,仍然深深愛著他。你可能沒辦法擁抱他,或和他說話,但你對他們的愛意從未稍減分毫。」(p.246),劇作家Robert Woodruff Anderson說「死亡會結束一個人的生命,卻不會終結彼此的關係。」(p.247)

「愛的韌性意味著從內心找到可以和別人分享的力量。在起伏不定的人生中,設法讓愛持續,即使人生有時不盡如人意,仍然找到自己愛人的方式。即使摯愛的人已經逝去,仍然設法繼續愛人。」(p.25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6687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