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w: 软商品的十年牛市 (陶冬的博客)
2008/03/28 04:08:36瀏覽531|回應0|推薦1
陶冬的博客,我最近列入RSS,有空就讀。他有許多觀點很犀利,是值得注意的經濟分析師。
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66b001008lz1.html

----------------------------------

今天上床前,請學一個新詞——agflation,是agriculture和inflation的組合,譯爲農業通脹(簡稱“農脹”)。這是影響你及家人生活的新趨勢。筆者認爲,全球軟商品大牛市剛剛開始,這是一個類似已經出現的石油、工業商品的牛市,也許是一生才遇上一次的大牛市。

軟商品的界定是農產品和肉乳産品,即食品。前年玉米漲瘋了,去年奶粉漲瘋了,近來小麥、大豆漲瘋。《經濟學人》食品價格指數在過去兩年上升75%,其勢頭爲過去二十五年所罕見。不過以扣除通貨膨脹的實際價格衡量,大多數軟商品價格較七十年代高峰期仍然低30%以上,不過剛剛回到過去二十年的平均數。在某種程度上過去兩年的急漲帶有價格恢復的性質。軟商品價格的上漲,遠遠落後於硬商品和能源價格。

全球糧食已經連續六年需求超出供應,小麥、大米、玉米、大豆、油籽、肉類的庫存,無一例外地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低水平,市場已經失去了面對惡劣天氣所帶來糧食失收的彈性,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價格的飈升――這一點與近年的石油、硬商品市場頗爲相似。

有趣的是,這一切並因作物失收所造成。來自倫敦的國際糧食局資料顯示,2007年全球穀物總產量達到16.6億噸,比上年增加5.4%,爲歷史上第二好年景。然而,豐收並未阻止軟商品價格的攀升,需求出現了結構型的變化。

最大的需求變化來自亞洲飲食習慣的改變。中國、印度兩個全球化得益者的國民收入明顯提高,人們對於蛋白質攝入的需要出現較大增加。中國在1985年時每人每年消費20公斤肉類,今天則消費50公斤。過去五年,中國肉類和乳類消費增長12%和22%,而全球其他地區的肉類消費僅增1.6%,乳類消費還略有減少。在卡路里對等的情況下,每産生一公斤豬肉需要三公斤穀物飼料,每生産一公斤乳類需要四公斤飼料,牛肉則需要八公斤飼料。對於蛋白質需求的增加,導致中、印穀物消耗大幅上漲,而工業化卻帶來農地的消失,農村青年勞動力的離去。

石油價格高企,美國製造乙醇,是糧價上漲的另一大原因。2000年時美國乙醇生産使用1500萬噸玉米,到2007年則暴增到8500萬噸玉米。美國(世界上玉米最大生產國)所産玉米中有三分之一,被用在生物制油上。可悲的是,一個人一年食用的玉米,僅夠SUV(多用途麵包車)加油一次。玉米漲價,帶動農民將其他農地轉種玉米,其他作物供應減少,價格上升。此外,氣候因素可能對軟商品供求帶來短期的影響。

筆者相信,農產品供應緊張在相當一個時期不會真正消除。中國和印度對肉乳的需求勢必上升,全球油價難有大回落,美國減輕對海外石油依賴的國策,也不會因布希下臺而改變。歐洲還在大幅削減對農產品的補貼,會更多地從區外進口農產品,厄爾尼諾現象仍將持續。更嚴重的是,全球變暖可能使2020年全球作物産量比目前水平少六分之一。

此外,軟商品應該是國際資金追逐的下一個目標。商品基金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以及傳統資金的投入,毫無疑問會推動軟商品價格的上升。如今各國央行由收緊銀根轉爲“放水”,許多當年很紅的投資産品(如CDO)又已消失,太多資金追逐越來越少的可投資資産。筆者相信,以農產品爲主題的投資工具不久會大量面世,進一步推高農產品價格。

有人認爲,硬商品是硬的,消費掉便無法再生;軟商品是軟的,消費掉第二年還會再有。這種說法在一般情況下成立。如果某國食品需求有0.5%的增加,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産量、增加農地來應對。但是當占人類人口40%的中、印出現飲食結構變化,則世界需要極大的新增農地。

全球還有兩塊大的處女地——一塊在巴西中部,一塊在俄羅斯,但那裏都沒有道路、鐵路相連,基礎建設沒有十年不會成型,糧食即使種出來也運不出。由此看來,短期內農產品供應很難大量增加。

食品價格上漲,通脹升溫,其實是一個全球現象,短期很難根治。與一般通脹不同,“農脹”源於供應和需求結構失調,緊縮貨幣政策並非對症之藥。加息並不能增加大米、豬肉供應。如果“農脹”時間持續過長,往往會觸發工資上漲,帶動物價全面上漲。

通貨膨脹的名聲不好,不過它對經濟也有益處。“農脹”縮小城市人口的購買力,對城市弱勢人口打擊尤大。但是它同時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刺激農村消費。世界上四分之三的貧困人口在農村,“農脹”可能給許多人帶來了就業的機會,脫貧的機會。

軟商品價格上漲,其實是一種相對價格的變化。是國與國之間貿易價格的變化,在一國之中則是農村與城市之間交換價格的變化。近兩千年的人類歷史,一直以農業爲主導。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端,工業的投資、增長和生産力的提高,遠遠超過農業。農業於是式微,農產品價格一蹶不振。筆者不敢斷定,這種趨勢是否徹底結束,不過至少今後10年的軟商品價格值得看好。

中印食品需求的增加、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勢必在國際上造成“擠出現象”。部分在非洲運作的國際組織已經出現經費不足,糧食援助中斷的事情。這個問題處理不好,隨時可能爆發饑餓,甚至戰爭。

在需求出現結構性上升,新耕地暫時無以爲繼的情況下,提高生産力是紓緩糧價上升的重要手段。世界需要新的“綠色革命”,相信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推廣會加快。

本文原載於證券市場周刊,爲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lin228&aid=173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