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八百四十三
2016/06/13 03:40:55瀏覽68|回應0|推薦6

◎大乘莊嚴經論(梵Maha^ya^na-su^tra^lam!ka^ra,
藏Theg-pa chen-po mdo-sdeh!i rgyan shes-
bya-bah!i tshig-leh!ur byas-pa)
十三卷。無著造,波羅頗蜜多羅譯。收在
《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又稱《大乘莊嚴論》
、《大莊嚴論》、《莊嚴論》,或《莊嚴體義
論》。瑜伽十支論之一。全書旨在闡釋菩薩所
應修習的種種法門。「莊嚴」(alam!ka^ra)一
詞,係梵典文學的一種體裁,用以闡揚大乘經
本義,故關於本論的題號,陳譯《攝大乘論釋
》卷八謂(大正31‧211b)︰「經義深隱難解
,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論。論解此經
,故得莊嚴名。」《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
)謂(大正43‧354a)︰「應言莊嚴大乘經論
,能莊嚴大乘經故;先云大乘莊嚴經論者非也
,無有大乘莊嚴經故。」
全論共二十四品,內容主要在論述大乘要
義,且在〈成宗品〉中,曾對「大乘非佛說之
非難」,提出答辯之論據;在本論核心〈菩提
品〉中,更闡述佛身即是智慧圓滿之菩提,法
界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理趣。
本論的品名與《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中的品目完全一致,故大體可視本論係依〈菩
薩地〉而造。雖然如此,但本論與〈菩薩地品
〉中所論旨趣,卻迥然不同。亦即本論係依據
〈菩薩地〉的思想以發揚大乘的特色,尤應注
意的是,本論含有《瑜伽師地論》中所未有的如來藏思想。
本論的譯本,除了漢譯之外,另有藏譯
本。藏譯本係頌、釋分離,且僅有二十一品,
即合漢譯第一、第二及第十八以至第二十品等
五品為一品。又,本論的梵本,於1898年由法
國學者烈維在尼泊爾覓得,並於1907年校訂出
版,隨後於1911年譯成法文。其次,日本‧長
尾雅人依據烈維的版本,發表了《梵文、西藏
語譯、漢譯對照索引》(Index to the Maha^
ya^na-su^tra^lam!ka^ra)一書。
至於本論的作者,漢譯本卷首唐‧李百藥
之序謂(大正31‧589c)︰「大乘莊嚴論者,
無著菩薩纂焉。」《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以
此論為無著八支之一,謂(大正 54‧230a)
︰「此中雖有世親所造,然而功歸無著也。」
《開元釋教錄》卷八等亦以之為無著所造。但
是,西藏譯本則謂為彌勒所造。《成唯識論了
義燈》卷一(本)謂「本頌」慈氏菩薩造,「
釋」為天親菩薩造。《成唯識論述記》卷四(
本)、《法華經玄贊要集》卷五、《解深密經
疏》卷四所說亦同。又,《入大乘論》卷下〈
順修諸行品〉謂(大正32‧49b)︰「如彌勒
莊嚴經中說。」並敘述本論第五〈發心品〉至
第十〈菩提品〉的綱要。依以上所述,大抵可
知本論的「頌」係彌勒所造,「釋」則為世親所作。
此外,註釋方面︰中文著作中,較受重視
的,有慧淨所作的疏十卷;西藏藏經中則有無
性及安慧的註。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第四節(摘錄)
《莊嚴經論》的結構很特殊,它採取了《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品名,但議論、解
釋完全是依照別的經典編纂的。所謂「莊嚴
」,如人的衣飾,當然取材於身外的東西打扮
的。所以論的〈菩提品〉也是取材於他經,包
括《佛地經》在內來莊嚴的。戒賢、親光的學
說,就是依據這一品來推闡的。《莊嚴經論》
的漢譯者是波羅頗密多羅,此人或係戒賢的門
人,在唐初武德年間,玄奘尚未去印時來我國
傳授那(爛陀)寺學說,特別是戒賢的學說。
《莊嚴經論》譯出後,當時李百藥曾做過一篇
序文,對〈菩提品〉作了提要的解釋。他說
︰「其菩提一品,最為微妙,轉八識以成四智
,束四智以具三身,詳諸經論所未曾有,可謂
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幾句話,確抓住了
這一品的中心,也確是其他經論沒有講過的問
題,回答了到達佛地以後唯識是怎樣的情形。
所謂「轉八識以成四智」的「四智」,即「圓
鏡、平等、妙觀、成事」,這是成佛時才有
的。本來,瑜伽行派在實踐上有個特點,它不
像別的學派所常講的解脫、涅槃等等,而是講
「轉依」。這一說法更把握了實踐的具體的關
鍵。「轉依」這一概念,也是根據他們理論「
所知依」的「依」來的,「所知依」原是染,
把它轉為淨就是究竟了;原是迷,把它轉為悟
這就解脫了。《莊嚴經論》的轉八識以成四智
,也就是轉依達到最後的結果,達到四智的佛
地了。所謂「束四智以成三身」的「三身」就
是「法身」、「受用身」、「變化身」。這裏
不是每一身都有四智,而是四智加法界(四智
為心法,法界為四智之境)適當配合,分別構
成三身。如「圓鏡」為「法身」,「平等」為
「受用身」,「妙觀」、「成事」為「變化身
」。兩家對這一點,可說是發揮得詳盡之至。
〔參考資料〕 《唯識思想》第二章(《世界佛學
名著譯叢》{67});宇井伯壽《大乘莊嚴經論研究》、《
瑜伽論研究》;《大乘佛典研究》;長尾雅人《中觀
唯識》第二部;舟橋尚哉《大乘莊嚴經論研究》。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614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