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 續 三百二十
2015/06/07 04:16:59瀏覽28|回應0|推薦5

◎八正道(梵a^rya^s!t!a^n%gika-ma^rga,巴ariya-a
t!t!han%gika-magga,藏h!phags-pah!i lam yan%-lag#Pgyad)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根本實踐原理。又
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指達到佛教
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茲略述如次︰
(1)正見︰指正確的見解,即有關佛教正確世
界觀與人生觀的緣起與四諦之智慧,但對未確
立智慧者,則為正確的信仰。
(2)正思惟︰指在身、語行為以前的正確意志或決定。
(3)正語︰指正思惟後所產生的正確言語。不
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要說真實而且與
別人能融洽的有益語言。
(4)正業︰指正思惟後所產生的行為。不做殺
生、偷盜、邪淫的事。要從事愛護生命、布施
與慈善、遵守性道德等善行。
(5)正命︰指正確的生活。即以正當的職業過
正當的生活,以及每天過規律的生活。無論睡
眠、飲食、工作、運動、休息等,都要有規律。
(6)正精進︰精進是努力趨向理想,也就是指
努力除惡,俾使一切宗教的、倫理的、政治的
、經濟的、身體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7)正念︰具有正確的意識、想法,時刻不忘
其理想與目的。
(8)正定︰即精神統一。在日常生活中,使心
安靜。心如明鏡止水,一片冰心似的無念無想
之狀態,就是正定之展現。
八正道是針對婆羅門教及耆那教的苦行主
義,以及六師外道中主張享樂主義者所提出的
。釋尊提倡不苦不樂之中道,因此,原始佛教
也將八正道稱為中道,且以之為四諦中道諦的具體內容。
八正道雖然分成八個項目,但卻是有機的
結合,因此不是個別而不相關聯的。只是為了
說明上的方便,才將它分為八項。這八項與三
學的關係,雖有異說,但大體如下表所列︰
      ┌正  見┬慧─────┐
      ├正思惟┘            │
      ├正  語┐            │
八正道┼正  業┼戒─────┼三學
      ├正  命┘            │
      ├正精進──三學共通  │
      ├正  念┬定─────┘
      └正  定┘
一般而言,八正道的八支是同時存在的。
其發生順序,並沒有先後之別。但也有人認為
應按照八支列舉的順序,而有前後一定的排
列。這與戒、定、慧三學的情形相同,依據三
學發生的順序,首先是戒,其次定,最後慧,
像這樣也是合理的。由此立場來看八正道,則
其順序該是慧→戒→定,而不是戒→定→慧。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八正道之後加上正智
、正解脫二支,則成為十無學法,最後的正智
與正解脫屬於慧,所以,從十無學法與三學之
間的關係看來,正確的次序當是慧→戒→定→
慧。最初的慧相當於入門者的信,因此可知全
體順序應當是信、戒、定、慧。
對於八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佛
說八正道經》、《增一阿含經》的〈四諦品〉
及南傳《相應部》。
○附一︰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原始佛教》
第四章(摘錄)
八正道的意思是︰八種正道。為什麼以八
正道此單一名詞來代表呢﹖因為這是達於涅槃
不可分的方法,缺一不可。例如正見必須伴隨
後七者才能成就,正思亦必須伴隨其他七者才
能圓滿……正定亦然,因為要得到正定,必須
有前七者的資糧。這是八正道的完整性。下面
我們依次解釋八正道。(中略)
(一)正見︰意思是「正當的見解」、「觀察
事物的正當方法」。它指佛教對人生世間的正
見,換言之,即是澈見緣起法、四聖諦的智
慧。既然正見被形容為「聖」,則必為證知佛
法正見之聖者的智慧。但對那些僅持受世間德
行的人而言,亦有相當的重要性,亦即這些人
乃是由「正信」引生正見。他們只要信仰那些
已得正見的聖者,並且相信正見的功德,則在
生活上一樣是非常充實。進一步的說,如果知
道或經歷何以那是正見,則其本身即已證得正
見。所以,知道這是聖者親證的智慧為正見,
持受世間德行的智慧為正信。
不管是在宗教,就是在日常生活,正見亦
有其重要性;在策劃任何事物之時,吾人必須
有正確的目標與具備一般的知識,否則即無完
成之日,亦無完成的期待可能性。不管如何,
具備相關的知識是第一要件。
(二)正思︰這是正當的思考方法與決策,亦
即是熟慮自己的地位,考慮行動之時應以何種
心態應對之。吾人須以正思時刻保持著靈敏覺
性,來決定如何做與如何做才能有好的成果。
正思的具體內容乃是由正見所引發之鎮定的思考。
關於正思,原始佛教聖典所說的是︰時刻
保持警覺以避免忿怒、殺生或世俗謬見從心頭
湧起,同時長時憶念出世正法,具足柔軟、慈
悲、清淨、無恚心。如果是學生就必須像個學
生,不可逾規越矩,不像個學生的樣子;如果
是白領階級,就老實認清自己的地位,勞工階
級亦然,資本家亦須按照自己的地位作為。這
才是正當的決定。
(三)正語︰如果已具足正見與正思,則事物
之根本觀念必能了然清楚。如果缺乏這些要件
,懵懵懂懂,怎能有所作為呢﹖如果有詳切的
擘劃,那麼剩下的只是去執行、實現而已。
正語的意思是︰正當的口業。如果有正見
、正思,很自然的口業必為正。關於正語的具
體內容,在佛典常看到的有︰不妄語、不綺語
、不兩舌、不離間。但正語不僅在消極的不作
為,更須積極的以真實語、柔軟語,就事實的
需要以導化他人、教導眾生。由於沒有語言上
的衝突,沒有惡語相加,則正語至少可減低一
些不必要的誤會,彼此和樂共存。其他如「愛
語」、「和合」等亦可歸屬於此。許多冷漠、
敵對、疏離與懷疑都是「口業」惹的禍。總之
,在任何社會裏,我們迫切的需要善意的瞭解
,而這種瞭解必須有正語的基礎。
(四)正業︰正業的意思是「正當的身心」。
「意業」乃是借諸「口業」或「身業」而表現
出來。所以意業經過正見與正思的過濾,必能
引生正語與正業。談到正業,佛典告訴我們要
不殺生、不偷盜與不邪淫。但這僅是消極的不
為惡,正業的積極意義在於「護生」、「慈悲
」、「布施」或者是「引人向善」。而那些常
在新聞出現的非法行為,諸如搶劫、殺人、暴
力、詐欺與吵架等等,任何非法的行為都是與
正業相違逆,是和樂生活的絆腳石。所以說如
果能遏止此等非法行為,所行皆能契合正業、
正語,則必有和平、快樂的生活。
(五)正命︰不用說,吾人須遠離惡語與非法
行為,而住於正業與正語。如此的生活便是正
命的典範。這即是說︰不應從事非法職業或為
道德所禁戒之事。例如學生從早上起床,到晚
上上床睡覺,必有一定的生活規範。什麼時候
起床,什麼時候吃早餐,不早退……等等。至
於出家僧眾的生活規範則是如何靠信眾的供養
而活,如何支配整天的時間。
(六)正勤︰要實踐上述五種正道,以至於後
述的正念、正定,必須有相當的勇氣與正確的
努力。沒有努力與勇氣,決不能成辦任何事。
原始佛教聖典以四方面來談它︰(1)已得善令得
增長,(2)未得善令得生起,(3)已得惡令得消滅
,(4)未得惡令不生起。如果以此四種而精進,
則善法日益滋長,惡法必不復生。如此則個人
與社會必能邁向光明,進步不已。
(七)正念︰正念的意思是「每個人必須時刻
顧念自己與周遭的事物」。「念」並不是「為
我」,而是時時刻刻的顧念自己、關心別人,
以便使正見乃至正定等各正道皆能付諸實踐。
所以正念可稱之為「正意」、「正當的深思熟
慮」,亦可視之為反觀自身與積極的負責。這
正與漫不經心或粗心大意相反,因為不道德的
行為或是無法履行自己的業務,全是由於漫不
經心或粗心大意。
在佛法裏,正念常與正知相提並論,二者
都是指相同的心理狀況。正念的意思是︰一個
人必須時刻念茲在茲;一切事物皆是無常、苦
、無我、不淨等等。這即是說不可離於佛法,
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正知則是時刻保持
靈敏覺性,把握住佛法在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作為與態度。
(八)正定︰這就是正確、正當的禪定。亦即
是使自己的心能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境界。但是
,這並不一定非要在打坐之中不可。亦不一定
在日常生活中,非要全神貫注於禪定不可。在
解釋正定時,傳統的說法皆以四禪為主,但是
此類的禪定境界僅有靠打坐、冥思內省才能證
得。雖然如此,最低的初禪對日常生活亦甚有
裨益。由禪定,吾人可控制自己的心理,並由
此使自己的心理變得更靈敏、更精細。在寂靜
中沉思或回憶,則必可控制吾人的心理。這種
靜如死水,無瑕鏡面的心靈,或吾人稱之為「
無心無思」的平靜心靈唯有靠「正定」才能證
得。沒有正定,絕無法有統一的心靈境界。當
然,吾人勿須特別訓練自己常在定中,只要制
心一處即可達於正定。
○附二︰印順《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摘錄)
佛在說明道諦時,最常用的內容分類,還
是八正道。八正道,應稱為「八聖道分」,或
「八聖道支」。這是成聖的正道,有不可缺的
八種成分。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
三學,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
正命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精進是遍
通三學的。此八支聖道,是三學,也就是一
乘。佛為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
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
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這可見八正道是能
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門了。這在大乘的《楞伽經
》中,也還是這樣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
支道」。(中略)
出世的解脫道,是以緣起及四諦法門為綱
要的。所以說到正見,除知緣起的集滅外,還
有四諦的正見,這是經中特別重視的。正見流
轉還滅的緣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滅的正
見。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是無
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
而無。因果相依的必然性,從中道的立場,如
幻假有緣起觀中,正確的體見他,深入到離惑
證真的聖境。四諦,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
,滅依道而證,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
觀察的對象,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從苦而觀
到集(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為緣,到無明為緣
一樣),然後覺了到集滅則苦滅的滅諦(如知
道無明滅則行滅……老死滅一樣)。但怎能斷
集而證滅呢﹖這就是修道了。這是證滅的因,
也是達成集苦滅的對治。這樣,知四諦與知緣
起,並非是不相關的(十二緣起也可以作四諦
觀,如無明,無明集,無明滅,滅無明之道,
經中說為四十四智)。所以緣起正見,也即是
知四諦慧。不過在說明上,緣起法門著重於豎
的系列說明,四諦著重於橫的分類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為五比丘大轉法輪,就
是四諦法門,也就是稱為「三轉十二行相」的
法輪,明白表示出對四諦的次第深入。當時,
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麼是滅
,什麼是道。這應該是剴切分別,詳細指示。
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
必從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
︰這些苦是真實的苦,決無不苦的必然性。這
是第一轉(四行),是開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
接著,佛更說︰苦是應知──應該深切了
知體認的;能深切信解世間是苦迫性,才會發
生厭離世間,求向解脫。集是應該斷的,不斷
便生苦果,不能出離生死了。滅是應該證得的
,這才是解脫的實現。道是應該修習的,不修
道就不能斷集而證得滅諦。這是第二轉(四行
),是勸大家應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從
知而行,從行而去實證的。
接著,佛再以自身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
︰苦,我已是徹底的深知了;集已經斷盡;滅
已經證得;道已經修學完成。也就是說︰我已
從四諦的知斷證修中,完成了解脫生死,體現
涅槃的大事,你們為什麼不照著去實行,去完
成呢﹖這是第三轉(四行),是以自身的經驗
為證明,來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
佛說四諦法門,不外乎這三轉十二行相的
法輪。在弟子的修學四諦法門時,首先要如實
知四諦︰從四諦的事相,四諦間的因果相關性
,四諦的確實性(苦真實是苦等);從「有因
有緣世間(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緣(這就是
道)世間滅」的緣起集滅觀中,知無常無我而
流轉還滅,證入甚深的真實性。應這樣的如實
知,也就能知集是應斷的,道是應修的,惑苦
滅應證的。依正知見而起正行,最後才能達到
︰已知,已斷,已滅,已修的無學位,由於苦
集滅而得涅槃。
對於四諦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諦(真實
)得道的問題。在四諦中,體見什麼才算得證
﹖由於學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傳承不同,
分為頓漸二派。觀四諦十六行相,以十六(或
說五)心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諦得道,
是西北印學派的主張。而中南印度的學派,是
主張頓見的──見滅諦得道。當然,這是千百
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依
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
說︰見四諦,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
空寂性──也就是見滅諦得道,是不一定矛盾
的。經說︰沒有前三諦的現觀(直覺的體驗)
,是不能現觀道諦的;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
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但四諦現覺的深
見深信──也稱為「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
實理體;諦是審諦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確認
那四類價值而說。如苦︰這些生死有為,是無
常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這種生
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
是見苦諦。煩惱與引生的善惡業,是能起生死
,使生死不斷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業的
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斷
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寂靜、微妙、出離的
超越性,更沒有任何繫縛與累著的自在性,深
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
八正道,有了就有出離,沒有就決不能出
離;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跡性,能深
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為見道(諦)。這種印
定苦集滅道的確信無疑,是四類價值的深知深
信,當然是先後生起而印定的。但這無礙於緣
起空寂性──滅諦的體見。緣起空寂性,就是
「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這是超越緣起相
對性的「正法」;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
如此,而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見滅
諦,不是上面所說的價值確信,而是體見那超
越相對性的寂滅性自身。這是平等不二的,沒
有次第可說。學者在正觀緣起的集滅中,達到
離愛無欲而體見寂滅性,就是得道;四諦也當
然證得了。但在智見上,應有引起的次第意義
。如一下子發見了寶藏,又一樣一樣的點收
一樣──這是古德所說的一種解說。頓入,漸
入,應該就是這樣的。見寂滅而證道,為古代
無數學者所修證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稱此
為滅諦的體見,是寂滅性自身的體見,與見四
諦的見──四類價值的確認不同。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
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佛為深摩
說︰「不問汝知不知,要先得法住智,後得涅
槃智。」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什麼是法住
智﹖什麼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經〉說︰一
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
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
)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
。所以,法住智是對於因果緣起的決定智。
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
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
、業報、三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
,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經上說︰如
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
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
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
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
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由生滅故,
寂滅為樂。」由無常(入無我)而契入寂滅,
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
相而契入的觀門)。所以,法住智知流轉,知
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
性;法住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法住智
知有為世俗,涅槃智知無為勝義。依俗諦的緣
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
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歷程,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說到這裏,覺得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
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別
是備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
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諦的價值決定,常是並
無希求;有的以為這早都已經知道,而不知夢
都沒有夢想過。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
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
會現起的。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
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
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
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過去的大德們,就
有錯認定盤星,以為孔顏樂處、大學明明德、
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
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西方聖人此心焉
」,好像儒佛融通起來。其實,儒門大師,即
使翻過語錄,用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三
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
的﹖那一位體見一切眾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
三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於佛法的
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而要以拒楊
墨的態度來排斥佛老,為什麼﹖就是於佛法沒
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
法住智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
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是最高
的佛法,那真是誤入岐途,自甘沈淪了!
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但在修
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從先後的引生
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
,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正見可說是從聞(或
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
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
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
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
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
」或「正欲」。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
就向於厭。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
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
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
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 勇於為善,勇
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
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
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
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
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
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
滅。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這三
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
正的出離心。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
道的始終。不過正見著重於知厭,知離欲,知
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正見與正思,是慧學。依於正思的要求實
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業及正命──三正道
支。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
語──合法的語言文字。正業,指不殺,不盜
,不淫──合法的身業。正命,是合法的經濟
生活。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
表現出合法的行為。這三者,都是以清淨的戒
學為體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
職業,合理的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
於浪費,也不可過於慳吝,應該遵行佛說的中
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
活,所以佛特別告誡。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
,我想引《遺教經》的一節來說明。如說︰(
出家弟子)「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
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
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
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
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
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
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
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畜積。此則
略說持戒之相。」
這是對於上來正道的合說。修學解脫道的
,開始是先要正直其見解,這就是正見與正
思。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為,這就是正語、正業
與正命。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
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隻腳,還是要無病的,
能走的。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
路。不但有眼目,而且是要目無眚翳,見得正
確。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
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
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
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
成,才能達於彼岸的涅槃。這說明了,出世的
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確的
見解,清淨的行為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
證,決無實現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
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
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為,自然身安
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有正勤,是向
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為正精進。佛
說正勤為「四正勤」︰(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
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三)沒有
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
他增長廣大起來。正勤是通於三學,有普遍策
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如
戒學,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定學呢
,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
的努力。慧學呢,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
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
,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
何況出世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
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於精進的無限崇敬。
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
念的修習得來。念是專心繫念,為攝心不亂的
主要修法。但這裏,還是以出離心為導向的。
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
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於涅槃的
正念。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約定境說,
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佛又特別重視四禪(
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這不是一般的定,是
與念慧相應的,向涅槃的勝定,所以叫正定。
定慧齊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
的無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
,就斷煩惱,證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脫。到此
,才完成修習出世解脫道的目標。解脫、涅槃
,由修習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說道諦,總是說
八正道,譽為「八正道行入涅槃」。
在這三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
的次第。三學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
而戒,戒而定。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為,
慧學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
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
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
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學。
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
漏慧,是現證慧,真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
脫。所以,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
︰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
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
三學與八正道的一致性,試列表如下︰
正見───────────聞慧位
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學
                  ┌───修慧位─┬定增上學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學
                  └───現證慧位──┤
                                    得解脫
〔參考資料〕 《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
、卷七〈分別聖諦經〉;《四諦論》卷四;《成實論》卷
二〈四諦品〉;《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毗婆沙
論》卷九十六;《俱舍論》卷二十五;《雜阿含經》卷
二十八;《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宇井伯壽《八聖道
原意及變遷》、《佛教思想基礎》;平川彰《佛
教心問題》;中村元《原始佛教生活倫理》;和
[迫-白+十]哲郎《原始佛教的實踐哲學》第三章(《世界佛學名
著譯叢》{80});W. F. Jayasuriya《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Buddhism》。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24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