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 續 一
2015/02/01 06:26:48瀏覽95|回應0|推薦3
◎一心(梵eka-citta)
經典中,此詞有多方面的用法,但大致可
分為教理與實修兩方面。茲分別說明如下︰
〔教理上的一心〕 指法界的體性或有情
之阿賴耶識等。「一」有唯一、無二、平等、
絕對的意思;「心」的意義則沒有一致的指謂
;它可以指真如、如來藏,也可以指第八阿賴
耶識,或是一切心、心所,乃至肉團心。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有十門分別,其第八
云(大正48‧401c)︰
「心通性相,名同義別者︰諸經或毀心是賊
,制令斷除,或讚心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
心、惡心、淨心、垢心、貪心、嗔心、慈心、
悲心;或云託境心生,或云心生於境;或云寂
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乃至種種相違。若不
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以辨之,為當有
多種心,為復只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體︰
汎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別,翻譯亦殊。
(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此是身中五臟心
也。(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
故。此八各有心所善惡之殊,諸經之中,目諸
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耶,
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
故。(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真實心,此是真心也。」
宗密《圓覺經略疏》卷上之二也有同樣的
說法,宋‧子璿《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一則祖
述其說。向來華嚴宗的傳承多沿用此釋。但是
關於此詞的梵漢對譯,賢首《入楞伽心玄義》
云(大正39‧430b)︰「名楞伽紇伐耶,此云
楞伽心,即此本是。舊云乾栗太心者,訛也。
」這是否定將此字分別譯為肉團心和堅實心。
所以主張梵漢對譯之四心者,只有圭峰宗密、
長水子璿一派,而且此後對此說予以評破者頗
多。但是就諸宗對於心的意義的各種解釋看來
,這種四心的區分還是最得要領。
賢首《華嚴五教章》卷二廣泛說明諸教所
依心識(大正45‧484c)︰
「小乘但有六識,(中略)於阿賴耶識但得
其名。(中略)始教於阿賴耶識但得一分生滅
之義,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但說凝然不作諸
法。(中略)終教於此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
義,故論但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梨耶識。(中略)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
心,差別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如維摩經中
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門者,是前終教中染淨
鎔融無二之義;淨名所顯離言不二是此門也。
(中略)圓教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
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圓融。(中略
)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者隨
以一門攝化眾生。」
而將上述五教之一心盡攝於五門之中,如
下所云(大正45‧485b)︰「(一)攝義從名門,
如小乘教說。(二)攝理從事門,如始教說。(三)理
事無礙門,如終教說。(四)事盡理顯門,如頓教
說。(五)性海具德門,如圓教說。」
蓋小乘之中,有一心之名而無其實;始教
與終教皆以阿賴耶識為一心。其中,始教所指
的是事的一心;終教的是理事無礙的一心;頓
教則是把一心當作極盡一切差別事相,不可說
的、絕慮的真心;圓教則把一心當作事事無礙
、法界圓融、一即一切的理體。
宗密《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亦約五教
來說明一心的區別(卍續7‧844上)︰
「第一,愚法聲聞教假說一心,二乘之人實
有外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諦之一
心;縱云外法由心轉變,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
,(中略)故言假說一心也。第二,大乘權教
明異熟賴耶名為一心,簡無外境,故說一心。
(中略)第三,大乘實教明如來藏藏識唯是一
心,理無二故,故說一心。(中略)第四,大
乘頓教泯絕染淨,故說一心。謂清淨本心本無
染淨,對妄想垢,假說為淨;妄既本空,淨相
亦盡。唯本覺心清淨顯現,為破諸數,假說一
心也。(中略)第五,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則
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全真心現也。
謂未知心絕諸相,令悟相盡唯心;然見觸事皆
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依據上列所說,可知雖然同說「一心」,
實則蘊含多層意義。大乘權教,即唯識家所說
的一心,是指一切萬法皆是阿賴耶識之緣起,
心外別無實法的一心。而大乘實教,即《大乘
起信論》等所說的一心,即論中所謂的「眾生
心」,賢首釋之為「眾生位中的如來藏心」。
此心具真如、生滅二門,總攝染淨一切諸法。
理體無二、平等絕對,故稱一心,也是所謂理
事無礙的一心。又,大乘頓教,即《維摩經》
等所說,是以泯絕染淨,不可言、絕慮為一
心。而別教一乘,即華嚴宗所說總該萬有,亦
即是這個一心。所謂總該萬有的一心,是由清
涼澄觀所創,而圭峰宗密加以祖述闡揚,亦即
是將一真法界又稱為一心法界。《華嚴經行願
品疏鈔》卷二說明普賢所入的境界(卍續7‧
843 下)︰ 「統唯一真法界,謂寂寥虛曠,沖
深包博,(中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中
略)體絕有無,相非生滅,莫尋其始,寧見中
邊。迷之則生死無窮,解之則廓爾大悟。」
又,《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以「全揀」
、「全收」二門分別此真心,即(大正48‧405c)︰
「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
收。全揀者,如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
即是心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
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眾生、離四句、
絕百非也。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
故妄起惑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
從體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辯十力、妙身淨剎
,無所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
「全揀」是直指靈知不昧之心。所謂「知
之一字,眾妙之門」,靈知之心與木石相異,
是故簡去其他妄法。「全收」是說一切色心染
淨諸法,皆是天真自然,法法無一不是真心,
因此沒有應當簡去的任何一法。這個說法是調
和南北宗禪,主張教禪一致的清涼澄觀、圭峰
宗密二師的獨特說法,所以很難說這就是華嚴
的一心說。雖然如此,若以其所謂真心為總該
萬有的一心的話,則正與《華嚴經》的法相一
致。《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大
正9‧465c)︰「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
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即所
謂三法無差之經文。關於此經文,天台宗的說
法是把它解釋成三法互為能所,而心為迷妄之
心;若舉此心,則心為能造能具,佛與眾生皆
其所造所具;同時,若舉佛,則佛為能造能具
,心與眾生為其所造所具;若舉眾生,則亦
同。是故心是其體三千、佛也是其體三千、眾
生也是其體三千,故說三法無差。
但華嚴宗的解釋則大異其趣,《華嚴經探
玄記》卷六(大正35‧215c)︰「心作佛,心
佛無別;心作凡夫,心凡無別;能所依同,故
云無別。」此乃以心為能造,佛與眾生為所造
,以釋三法無差。又,《華嚴經》〈十地品〉
第六地之下(大正9‧558c)︰「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約五教而釋此一
心,廣為說明十重唯識,其中後面的三重,即
是華嚴的一心。又將十玄門之第九,稱為唯心
迴轉善成門。賢首在《華嚴五教章》卷四釋為
(大正45‧507a)︰「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
藏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若是如此
,則在華嚴宗雖稱「三界唯一心」、「心佛眾
生,是三無差別」,但也是常常以如來藏自性
清淨之真心為一心,此一心總該萬有。將此稱
為「但是一心作」、「三法無差」。所以這和
天台宗所主張的一切諸法的本性本來「三千圓
具」,非由心生,非由色生,法法塵塵,本來
如是,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其體皆同是三千
的這種說法,大異其趣。天台宗提到一心,多
是指能觀之心,而所觀之境則稱一念,如所謂
「陰妄一剎那心」、「介爾妄心」即是。認為
若是圓論諸法,則如前面所說的「法法塵塵,
本來如是」,十界諸法不論是色法心法,不論
是真妄粗細,皆是此「三千圓具」的諸法。然
若欲修顯,則須把握近要的一念,作為行人解
行之下手處。故不遠求觀境,而是就近對各人
現前剎那之間所起的微弱纖介的妄心而觀三
千。所以天台宗所說的「介爾妄念」、「陰妄
一剎那心」,唯是示觀境之近要。若言其體性
,則一心、一念、一色、一塵,皆同是三千圓
具之法。故若稱它為一念無念、三千實性的話
,就不必特別論及一心了。
〔實修上的一心〕 「一」是專一無二之
義,「心」是思念。是指定安心、修起行時,
思念專一,無亂他想。天台智顗在《觀音義疏
》卷上區別事理之一心,而謂( 大正34‧922c)︰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
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
,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
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
也。(中略)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
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
日本淨土宗鎮西派良忠《觀經散善義傳通
記》則將《華嚴經》的「三界唯一心」視為理
一心,並相對於此而立事一心;在事一心中又
分為定和散之一心,將此二種一心稱為起行之
一心,與此相對,又有安心之一心,即(大正57‧648c)︰ 
「一心之言廣通理、事、定、散、起行、安
心。理一心者,心性平等,無有差別,指此一
理,名為一心。華嚴經云︰三界唯一心,心外
無別法。事一心中有定散異。定一心者,三昧
相應,都息餘緣,名為一心。玄義分云︰想心
都息,緣慮並亡。散一心者,雖行散善,隨分
攝心,以等持分,名為一心。論註云︰心心相
續,無他想間雜。定散一心並屬起行。安心一
心者,心中思定出離要道,不假餘法,名為一
心,故論註下釋三信已云︰是故論主建言我一
心。又下文云︰汝一心,正念直來。所言一心
者,即三心也。又玄義分云︰一心信樂,求願
往生。此指誠心,名為一心,故知安心亦名一
心。五種正行皆云一心,應是安心。」
此中所說的理一心,與《觀音義疏》的理
一心,其義有別。《觀音義疏》的理事一心,
皆屬起行,但如云「一心歸憑」時,應屬安心。
西山派顯意在《觀經玄義分楷定記》卷一
,指出一心可就安心及作業兩方面而說。就安
心說,或者說與至心相對。就是說,無上心也
稱為一心,因為是一實心的緣故。或者說總括
三心名一心,因三心無不是專念心故。所以《
起信論註》以為三種信心,名為一心。可是這
兩種說法,終究歸於一致,因此就三心之體說
,只有一個,而且互相融通。
若就作業方面說,或者以為與無餘修、無
間修相對。也如《起信論註》所說,專念彌陀
,令心相續,不雜餘想等。或者可以說,總攝四修名一心。
日本真宗所謂安心的一心,正如將三心分
為自力與他力,此一心也有自、他二義。其中
自力的一心是定散心,他力的一心則不然。《
教行信證》〈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
︰「就一心,有深有淺。深者利他真實之心是
也。淺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而就其安心之一心的名義,圓月在《寶章
論題》中,列舉五義︰
(1)如〈信卷〉云(大正83‧607b)︰「信心
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以及《尊號真
像銘文》中所說的,一心即對於教主世尊之教
示無二心、無疑心。此種說法,是以能心之心
相無二,故名為一。《善見律》就有稱疑為二
心,無疑心為一心的說法。
(2)〈信卷〉云(大正83‧604a)︰「合三為
一。」這就是指數量的一,相對於三而說一。
(3)〈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言
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這就是約「行」而
說名一心,也就是行一。
(4)《寶章》以為所謂一心,即心一向專注於
阿彌陀佛,而不並存有二佛。這是約所信佛體
說,就是信不並二佛之心,名為一心。
(5)《御一代聞書》末所說的,信賴彌陀,則
與如來的佛心成為一體。這是約佛心凡心一體
而說的,也就是顯彰信體之德,以同一為一。
此外,宏遠的《淨土論講苑》有四義之說
,寶雲的《教行信證好密》則以「一」為「無
疑」之意。文繁,茲不贅。
〔參考資料〕 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
〉;《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大乘起信論》;《
成唯識論》卷二;《阿彌陀經》;《法華經》卷七〈普
門品〉;《選擇傳弘決疑鈔》卷五;《觀經散善義傳通
記》卷一;《心》(佛教思想研究會編);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2056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