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一) 續 一千八百七十七
2018/04/29 03:52:17瀏覽394|回應0|推薦2
◎尼夜耶學派(梵Nya^yika、Nya^ya,藏Rigs-pa)
印度六派哲學之一。又稱那耶修摩派(
N~a^ya-suma,或Nya^ya-saumya)、若耶須摩
派,譯為正理學派或正理派。「尼夜耶」除譯
為正理之外,也譯為因論、因明、因明處。以
《正理經》(Nya^ya-su^tra,尼夜耶經)為根
本聖典。相傳該書作者足目(Aks!a-pa^da,即
Gautama)乃本派開祖。
佛陀在世時,因明之法未行於世,至《摩
訶婆羅多》(Maha^bha^rata)始稱論理學性的
研究為「尼夜耶」或「因之學」,稱研究論理
學者為「論理家」(haituka)。《大毗婆沙
論》卷一七六所出之因論(五論之一),即指
此學派而言。西元一、二世紀頃,論理家提倡
五支作法之論證。未幾,數論、勝論及佛教亦
均採用其說。後來此等論理家受到佛教、勝論
的影響,形成一個唱導十六諦說的學派。此即
正理派的起源。
十六諦乃《正理經》所詳說者。由於後世
的《廣破經》(Vaidalya-su^tra)及其註釋《
廣破論》(Vaidalya-prakaran!a)曾評破十六
諦說。此外,《迴諍論》及提婆的《百論》中
也曾論及十六諦。可知十六諦說在龍樹以前早
已成立。所謂十六諦為︰量、所量、疑、用、
喻、悉檀、支分、思擇、決、論義、紛議、壞
義、似因、難難、諍論、墮負。相傳依此十六
諦之真知可斷無明,而次第解脫煩惱、業、生
、苦等。並可得最上界云云。
依《成實論》卷二〈一切有無品〉云(大
正32‧256a)︰「如陀羅驃等六事是優樓伽有
,二十五諦是僧伽有,十六種義是那耶修摩
有。」《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大正30‧
500c)︰「一切外論略有三種︰一者因論,二
者聲論,三者醫方論。」由此可見西元四、五
世紀時,一般佛徒皆以正理學派及數論、勝論
等為外道的代表。此外,佛教也曾採用此派論
理學的形式。彌勒及無著各於其所著書中曾詳
述因明論式。世親且曾著《如實論》以解釋《
正理經》,並唱因之三相說以駁斥此派所論。
此外,陳那更確立因之三相說,改五支作法為
三支作法。其後《正理經》之論理說遂被稱為古因明。
西元四、五世紀左右,本學派出筏磋衍那
(Va^tsya^yana)註解《正理經》。至六、七
世紀時,鄔闍多伽羅(Uddyotakara)出世,
為筏磋衍那之註再加評釋,並破斥世親及陳那
之說,且亦應用因之三相說,大力發揚教勢。
及至第十二世紀剛格沙(Gan%ges/a)撰書解釋
《正理經》的四量。此被稱為新正理(Navyanya^ya)派。
關於此派之所依經典《正理經》,已有中
文譯本。為沈劍英所譯。收在沈氏《因明學研
究》一書之附錄中。
■附︰黃懺華《印度哲學史綱》第四章第三節(摘錄)
尼夜耶哲學底終局目的,是由獲得真智去
離苦、得解脫。換句話說,就是從十六諦(就
是十六句義)底真智,得解脫。
現世充滿苦惱,這是因為有生底緣故。生
底原因,由於業。作業,拿煩惱做基礎。煩惱
,拿無知做根柢。所以假如想離苦,就不可不
滅無知。那個時候,因果底系列滅去,於是得
無上境。所謂無上境,是說脫離一切世間底欲
樂,沒有世間出世間底執著,廓然大悟底狀
態。就是把無明煩惱業生苦底系列,看做人生
進展底事實。要想離這個苦界,得最上解脫,
不可不滅無明。那麼,用甚麼樣的方法,能夠
脫離無明呢﹖正理派以為這個在獲得真智。為
獲得真智,師友相會而論議。這裏就是本派成
功論理派底契機所在。本派因此把論究底題目
,總括做十六句義,就是十六範疇。
〔參考資料〕 《順中論》卷上;《攝大乘論釋》
卷二;文軌《因明入正理論疏》;窺基《因明入正理論
疏》卷一;《外道哲學》;梁漱溟《印度哲學概論》;
中村元(等)編《佛教思想》第三冊〈因果〉;宇井伯
壽《印度哲學史》、《印度哲學研究》第一冊;金倉圓
照《哲學史》、《哲學自我思想》;
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
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16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