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六百二十六
2018/02/26 03:53:07瀏覽375|回應0|推薦3
◎世親(梵Vasubandhu,藏Dbyig-gn~en)
又作天親。音譯婆藪槃豆、筏蘇槃豆、筏
蘇畔徒、婆藪槃頭、婆修槃頭。四世紀或五世
紀時印度小乘《俱舍論》的作者,也是大乘瑜
伽行派的重要學者。與其兄無著,並為瑜伽行
派的兩大核心人物。大約在佛滅九百年左右,
出生於北印度犍馱羅國,世壽八十,寂於阿踰陀國。
世親最初在小乘的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持
小乘三藏。其人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曾著小
乘論書多種。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俱舍論
》。這部論書的基本態度是「理長為宗」,而
不完全立足在說一切有部的立場。在某些重要
觀點上,也採取有異於說一切有部的經量部說
法。因此,所論迷悟因果之理,乃能獲得歷史
的肯定。該書不只在當時被譽為「聰明論」,
即使到現在,還是廣為佛學界人士所愛讀。
在弘揚小乘教義若干年之後,由於受到其
兄無著的苦心勸告,世親終於迴小向大,成為
大乘佛教的健將。一直到逝世為止,他都一直
致力於大乘法門的弘通。其一生聲譽至隆,不
論大小乘學者,甚至外道對他都深為畏服,並
且還獲得當時國王(超日王)及貴族階級的誠心護持。
世親轉入大乘之後,盡全力於瑜伽、唯識
之學的弘揚。相傳他造論甚多,有「千部論師
」的雅譽。所著諸書,除《俱舍論》外,《唯
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十地經論》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淨土論》)等書,
對後世也都有極深入與廣泛的影響。這四部書分別是我
國唯識宗、地論宗與淨土宗的思想核心。從佛教思想史
的觀點看,他實在是一位以著述改變歷史的偉大思想家。
世親
關於他的生卒年代,異說紛紜,有西元
420~500年(J. Takakusu《A Study of Pa
rama^rthas Life of Vasubandhu》,JRAS,
1905),390~470年(U. Wogihara《
Asangas Bodhisattvabhu^mi》,1908),
350年歿(N. Pe/ri《A props de la date de
Vasubandhu》,BEFE O. 11),320~400
年(宇井伯壽《印度哲學史》,1932),以及
320~380年(E. Frauwallner《On the Date
of the Buddhist Master of Law Vasubandhu》 OR. 3)諸說。
在佛典中,名為Vasubandhu之人物,有
若干名。如《雜阿毗曇心論》卷一所載之「無
依虛空論師」,以及《景德傳燈錄》卷二所載
之「付法藏第二十一祖」,其原名皆與世親相
同。但其人可能不是無著之弟世親。甚至於瑜
伽行派中之若干署名為世親所撰之書,有人也
以為並非同為一人所撰。
有關瑜伽行派之世親之思想及其他相關問
題,請參見附錄諸文。
○一︰[被-皮+夸]憲昭撰‧李世傑譯〈瑜伽行派的
文獻〉(摘錄自《唯識思想》)
據傳,世親是無著的弟弟,他繼承哥哥的
思想,同時,奠定了後來瑜伽行派發展之基礎
,在這一點,他是承擔了思想史上之重要角色
的人。他最初出家於說一切有部,通曉於毗婆
沙師傳統的教義,成為阿毗達磨的學者。後來
,將其教義,從經量部的立場,批判整理,而
著了《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
bha^sya)。從此著述以後,他更傾向於經量
部。但在最後,由於其兄之感化而轉向大乘佛
教,這是傳記所說的。轉向大乘之後所著的代
表作,可能是《唯識三十頌》,但在此頌中,
仍可看出留存有經量部的要素。例如︰所謂「
認識的變化(vijn~a^na parina^ma,識轉變)
」等之用語就是。但世親對彌勒五法中的《大
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法法性分
別論》,或無著之《攝大乘論》等之註釋,則
完全看不出有經量部的要素。因此,如果重視
這個差異的話,那麼,就會有此種見解出現
︰即將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成業論》
、《唯識二十頌(論)》、《唯識三十頌》等
留有經量部要素的獨立作品的世親,和因受其
兄之感化而著了無著系統的註釋之世親,視為
是不同的兩個人。這就是由奧地利學者E.
Frauwallner所主張,而再由L. Schmithausen
所增補修正的世親二人說。日本的學者多半認
為同一的世親是經過經量部而終於轉向大乘的
人,而沒有積極支持二人說的。不管如何,世
親的獨立作品中有經量部的要素這一點,我認
為我們也必須加以相當的考慮,以注視今後研究的進展。
○二︰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五講 (摘錄)
世親的著作比較多,發揮彌勒學說的,有
《大乘莊嚴經論釋》、《辯中邊論釋》、《金
剛經論釋》;解釋無著著作的,有《攝大乘論
釋》、《習定論釋》;闡述自己觀點的,主要
有《成業論》,是對小乘關於「業」說所作的
批判,《二十唯識論》(論本二十頌,自作解
釋),《三十唯識論》(有頌無釋,恐怕是他
晚年的作品),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他對大
乘經還做了許多註釋,如解釋華嚴系統的《十
地經論》,漢譯之後,影響很大,以至出現了
一批「地論師」;對《無量壽經》所作的註,
漢譯之後,也成為我國淨土宗的根本典據。其
他還有註釋《法華經》、《緣起法門經》、《
無盡意經》、《寶髻經》等等的著作。關於小
乘的著作《俱舍論》,儘管他本人不怎樣重視
,但影響很大,他的門人廣為傳播,還流行了
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略)
唯識說,是無著、世親整個學說體系必然
導致的結論。早在無著所著《攝大乘論》裏已
有發端,如在講三性的〈所知相分〉中,即講
到依他起是諸識(共十一類)的分別,這就是
說,諸法皆待緣生。而其實,所謂緣生,也就
是識的分別。到世親時,唯識說更加細密,並
提出了種種論證,可以說唯心論就此完全建立起來了。
世親敘述唯識說的著作有兩部︰《二十論
》與《三十論頌》。前者有他自己的長行解釋
,後者只有頌。這兩部書,都是用心、意、識
來說明唯識理論的。《二十論》主要以成立唯
識學說為宗,據早年發現的梵本,它的書名即
題為《成唯識》,護法為它作的註解亦題名《
成唯識寶生論》,即此可見它的內容與性質之所在了。
〔參考資料〕 《婆藪槃豆法師傳》;《大唐西域
記》卷二、卷四、卷五;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
十二章;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A. K. Warder著‧
王世安譯《印度佛教史》第十一章。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56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