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六百二十三
2018/02/25 04:03:28瀏覽416|回應0|推薦4
◎世間(梵loka、laukika,巴loka、laukika,藏h!jig-rten)
泛指遷流變化的現象世界。略稱為世。此
詞原意係指可毀壞,或可對治的有為有漏現
象。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云(大正31‧
264b)︰「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壞。」
《俱舍論》卷一云(大正29‧2a)︰「此有漏
法亦名有諍,(中略)亦名世間。可毀壞故,
有對治故。」《佛性論》卷二云(大正31‧796b)︰
「世有三失︰(一)對治可滅盡故名為世。此法
則無對治故名出世。(二)不靜住故名為世,由虛
妄心果報念念滅不住故。此法不爾故名出世。
(三)由有倒見故,心在世間則恆倒見。如人在三
界心中決不得見苦法忍等。以其虛妄故名為
世。此法能出世間故名真實,為出世藏。」
據稱友(Yas/omitra)所述,世間的梵語
loka,原是從有「見」義的語根lok或自有「
毀壞」義的語根luj(ruj)而來的名詞。其中
,後者應作loga,但今不規則變化為loka,因
此有可毀滅、可破壞、可滅等義。又,梵語
laukika有世俗或凡俗之義,即意味非學。今
以世為有漏的略名,認為此語有可對治義,乃
是約其義而言。舊譯《華嚴經》卷十〈夜摩天
品〉云,說三世五陰之法名為世間,斯由有虛
妄。《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云(大正13‧
116a)︰「善男子,五受陰名為世間。」《大
智度論》卷六十三云(大正25‧507b)︰「世
間所謂三界。」《大乘起信論》云(大正32‧582c)︰
「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
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
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應觀世
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云(大正31‧707b)︰
「三界所攝及出世智後所得,似彼顯現是世
間義。似彼顯現者,謂似三界所攝相顯現。似
真如等所現相貌是出世間,未曾得故。如是諸
蘊一分十五界十處全及三界二處一分是世間。
一分者謂除正智所攝,及後所得似出世間相顯
現,並無為法。」
以上所引,皆將有漏有為虛妄三界諸法總
稱為世間,可見彼等亦是基於凡俗之意。
另外,《勝鬘寶窟》卷下(本)闡明界外
的變易生死亦可名為世間,其文云(大正37‧
70a)︰「三種意生身人無復分段,名為涅槃
,猶有變易名為世間。故此人亦是涅槃人,亦
是世間人。」《華嚴經探玄記》卷三更根據此
意分別成四句,云(大正35‧160a)︰
「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世間,謂地前及凡位
所居。(二)或唯涅槃,謂諸佛果位所住涅槃。設
自受用土亦得是彼大涅槃攝。(三)或亦世間亦涅
槃,依寶性等論,依無漏法界中有三種意生
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根之所作,故名為世間
,非是有漏業煩惱作亦名涅槃。依此義故,勝
鬘經云,世尊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有有
為涅槃,有無為涅槃。解云︰有為世間是凡位
,無為涅槃是佛果,有為涅槃無為世間是變易
報。所望異故屬俱句。(四)義準諸佛清淨法界,
是非世間非涅槃。以非是二乘涅槃故。」
此謂除無為涅槃外,其餘之有為無為世間
及有為涅槃,總名為世間。
關於世間的種類,諸家亦有紛說,如《俱
舍論》卷八等分為有情世間、器世間二種,《
大智度論》卷七十等說五陰、眾生、國土三種
世間,《華嚴經孔目章》卷三等出器世間、智
正覺世間、眾生世間三種,《因明入正理論疏
》卷中(本)分非學世間、學者世間二種,《
大般涅槃經疏》卷十八亦舉五陰、五欲、國土
、眾生及佛等六世間。
○一︰印順《佛法概論》第九章第一節(摘錄)
有了有情,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如說
︰「我與世間。」有情與世間的含義,可以作
廣狹不同的解說︰(1)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凡
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
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2)假名有情為我,
我所依住的稱為世間︰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
間;所住的世界,名器世間。(3)有情,攝得五
蘊的有情自體,身外非執取的自然界,稱為世
間。(4)器世間為「有情業增上力」所成的,為
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如有色即有空。所以雖
差別而說為有情與世間,而實是有情的世間,
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
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但創造這個天
地。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
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每被譏笑為懸想。
由於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世界無數這論題
,像我們所住的那樣世界──星球,確是非常
的多。利用望遠鏡的精製等,宇宙在不斷的擴大發現中。
(2)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世界不是永久不
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
的過程中。破壞又凝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
無始終的成壞過程。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
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
壞無餘──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
,此有彼無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
,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
(3)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如世
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
界。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
,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近代的科學者,由於
千百年來神教的惡習,以為星球那樣多,但都
不宜於生物以及人類的發生,獨有這個地球,
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人類的出現。地球
有人類,可說是宇宙間的奇蹟!這那裏是奇
蹟﹖不過是神蹟的變形!無論科學的也好,神
教者上帝但創造這個世界,但創造這世界的生
物以及人類也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
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
卻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
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4)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這無數的世界,形
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們所處的
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屬於穢土。莊嚴清淨
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這
個世界又可能成為莊嚴的。世界的進展到清淨
,或退墮到穢惡,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
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常人誤
信世界或有情為地球所獨有的,於是由於地球
初成時沒有有情,即推想為物質先精神而存在
,即世界先於有情。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
,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
見世間為有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
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的發展說、勝論
的組織說,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二︰〈三種世間〉(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一)天台宗將世間諸法分為眾生世間、國土世間
、五陰世間︰即天台宗依據《大智度論》卷四
十七在解釋百八三昧之一的「能照一切世間三
昧」時,所列舉的眾生、住處、五陰等三世間而立。
(1)眾生世間︰又稱假名世間,指能居的正報
,即五陰所成的一切眾生。
(2)國土世間︰也稱為住處世間,指所居的依
報,即眾生所依住的國土,如山河大地等。
(3)五陰世間︰又名五蘊世間或五眾世間,指
依正二報的通體,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
世間猶如世界。世是隔別義,間是間差義
,顯示眾生、國土、五陰三種各各差別。此三
種世間,與十法界、十如是,皆為三千諸法的
要素,形成天台宗實相論的精髓。此外,《止
觀輔行》卷五之三對此三世間也有詳解。
(二)指華嚴宗所立之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
(1)器世間︰指依報的山河大地等。器是容受
依用之義。山河大地等容受眾生,又為眾生所
依用,故稱為器世間。
(2)眾生世間︰指正報中除佛以外的一切有
情。此等有情為五陰所成,而其生不同,故名為眾生世間。
(3)智正覺世間︰指正報中的佛。佛具有大智
慧,脫離偏邪,覺了世出世法,故名為智正覺世間。
《華嚴經疏》卷三將此三世間作「生佛對
望」解。以器世間為佛的化境;眾生世間為所
化之機;智正覺世間為能化的佛。又,《華嚴
經探玄記》卷十四,將解境的十身配此三世間
,以十身中的第一位「眾生身」配眾生世間;
第二位「國土身」配國土世間;第三位「業報
身」配感得前二世間的業煩惱;第四身以下是
就智正覺世間所立,即所謂融三世間的佛身。
(三)指行世間、眾生世間、處世間︰如《善見
律毗婆沙》卷四載(大正24‧696b)︰
「世間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行世間,
二者眾生世間,三者處世間。問曰︰何謂行世
間﹖答曰︰一切眾生從飲食生,是為行世間。
何謂眾生世間﹖答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為
眾生世間。何謂處世間﹖以偈答曰︰日月飛騰
,照于世間,光明無比,無所障礙;此是處世間。」
(四)指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陳譯《攝
大乘論釋》卷十五載(大正31‧263b)︰「二
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
世。出世法為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為出世法對
治。」《華嚴經孔目章》卷三載(大正45‧
561a )︰「從初歡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間法,
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至第七地,相同無流,
於世間身中,得彼三乘無流德,名為出世。第
八地已去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
《華嚴五教章》卷一(大正45‧477c)︰「如
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
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以
上寄出出世間。」
一般皆以三界苦集為世間,以離脫三界苦
集的二乘等無漏功德為出世間,然今以初、二
、三地為世間,以四、五、六、七地配出世間
,係暫就其相同處所作的配列。
(五)指數論外道所立之天上、人間、獸道三種。
(1)天上世間︰指居於天界的諸天眾,如梵天
、世主、天帝、乾闥婆、阿修羅、夜叉、羅剎、鬼神等。
(2)人間世間︰指居於大地的人類。
(3)獸道世間︰指居於天地間的禽獸,又可細
分為四足類、飛行類、胸行類、傍行類及不行類等。
據《金七十論》載,此三種世間本生自唯
一的自性,然因自性諦所具薩埵、羅闍、答摩
三德和合的多寡,而有勝劣的三世間之別,該
論云(大正54‧1249a)︰
「若一因不能生多種果,此義中自性若是一
,云何得生三種世間﹖(中略)從一自性生三
德不同故。天上薩埵多,是故諸天恒受歡樂。
人中羅闍多,故人多受苦。獸道多摩多,故獸
等恒癡闇。是等諸道中三德恒相應,以有偏多
故,故如此差別,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間。三
德不同故,是故有勝劣。」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十八〈梵行品〉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三、
卷八;《摩訶止觀》卷五(上);《華嚴經探玄記》卷
一、 卷十七;《異部宗輪論述記》;《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八。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53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