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九十八
2018/02/20 03:54:27瀏覽336|回應0|推薦2
◎火葬(梵agnidagdha)
印度四種葬法之一。或稱荼毗(jha^peti,
燃燒之意)。在印度,自古以來人民並不重視
葬事。相傳除了佛陀與轉輪聖王必以火葬方式
處理之外,其他人皆可用四種葬法中的任何一種。
印度人舉行火葬時,先在野外的空地上堆
滿香薪,遺骸用白布纏繞置於龕內,然後放在
積薪上,淋上酥油加以焚燒。焚燒時,對遺體
念誦《三啟無常經》。此時親朋好友聚集,並
紛紛投下物品,以助燃燒。燃燒後,撿拾白骨
盛在金瓶內,或供於塔內,或投入河中。依身
份之尊卑高下,儀式略有差別。燃燒時,恐怕
烈火傷害小蟲性命,因而焚燒時必置於石上,
此石則被稱為涅槃臺。
中國自古即有厚葬的習俗,並且十分忌諱
損傷遺體,因此火葬雖隨佛教傳入,但最初僅
有部份外國僧人施行。如〈鳩摩羅什〉或〈求
那跋摩〉傳載,彼等係依外國之法以火焚屍。
西晉初年朱士行歿於于闐,遺體亦採火葬,但
當時中國本土是否採用火葬,實情不詳。據《
敕修清規》的記載,唐宋時施行火葬者已漸增
多。近世中國佛教僧侶,逝世時除肉身裝缸者
外,大多施行火葬。台灣寺院亦多建有骨灰塔
,以收容信徒火葬後之骨灰。
日本始行火葬,是在入唐僧道昭示寂後。
《續日本紀》卷一〈文武天皇四年(700)三
月〉條載︰「道昭和尚物化。(中略)火葬於
栗原。天下火葬始於此。」數年後,即大寶三
年(703)十二月,持統天皇火葬於飛鳥岡。
慶雲四年(707)十一月,文武天皇亦葬於同
地。養老五年(721)十月,元明天皇火葬於
藏寶山雍良岑。天平二十年(748)四月,元
正天皇火葬於佐保山。爾後,歷代天皇行火葬
法者屢見不鮮,而由於佛教之隆盛,火葬之習
俗乃告普及於天下。
日本自古以來稱火葬場為「三昧所」,平
安時代(794~1192)時,各都會都有三昧所
,而在《化野》、《鳥部野》等歌集中,也屢
見其名。在各三昧所,有稱為「穩亡」的葬戶
,負責承辦葬事。江戶時代(1603~1867),
由於人口稠密,設在郊外之數所火葬場,幾至
晝夜煙火不斷。為恐日中臭氣過強,政府曾下
令日落後始可點火。近時,更有用磚築造數窯
相連的火葬窯,以及用以舉行葬祭儀式的廳堂。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4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