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九十四
2018/02/20 03:38:14瀏覽330|回應0|推薦2
◎水陸法會
略稱水陸會,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等,
是中國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這種法
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即《梁皇懺》
)和唐代密教冥道無遮大齋相結合發展起來
的。「水陸」之名,始見於宋‧遵式(964~
1032)的〈施食正名〉,謂係「取諸仙致食於
流水,鬼致食於淨地」(見《金園集》卷四)。
宋‧宗鑒《釋門正統》卷四說,所謂水陸
者,因梁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
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帝因誌公之勸,
搜尋貝葉,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
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儀文,遂於潤州(今鎮
江)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席,命僧祐禪師宣
文。其年代或說在天監七年(508,據《事物
紀原》),或說在天監四年(據《佛祖統紀》
等)。經過周、隋各代,其傳漸衰。至唐‧咸
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道英從吳僧義
濟得其儀文,遂再興法會於山北寺(《釋氏稽
古略》卷三)。宋‧蘇軾重述《水陸法像贊》
,後謂之《眉山水陸》。熙寧中(1068~1077
),東川楊鍔祖述舊規,又制儀文三卷(佚失
),行於蜀中,最為近古。江淮京浙,所用像
設一百二十位者,是後人踵事增華,以崇其法。
宋‧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佛
印(了元)住金山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
,了元親自主持,大為壯觀,遂以「金山水陸
」馳名。紹聖三年(1096),宗賾刪補詳定諸
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眾,
依法崇修。今其文亦不傳,僅可從其所撰〈水
陸緣起〉一文,得知其內容一斑(見《施食通覽》)。
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嘗
過鎮江金山寺,慕水陸齋法之盛,乃施田百畝
,於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以為報四
恩之舉;且親制疏辭,撰集儀文。孝宗聞之,
特給以「水陸無礙道場」寺額。月波山附近有
尊教寺,師徒道俗三千人,施財置田,一遵月
波山四時普度之法。眾更力請志磐續成《水陸
新儀》六卷,推廣齋法。並勸十方伽藍,視此
為法,大興普度之道(《佛祖統紀》卷三十三)。
水陸法會自宋代流行以後,很快地普及於
全國,特別成為戰爭以後朝野常行的一種超度
法會。宗賾〈水陸緣起〉說(卍續101‧442上
)︰「今之供一佛、齋一僧、施一貧、勸一善
,尚有無限功德,何況普遍供養十方三寶、六
道萬靈,豈止自利一身,獨超三界,亦乃恩沾
九族。(中略)所以江淮兩浙、川廣、福建,
水陸佛事,今古盛行。或保慶平安而不設水陸
,則人以為不善。追資尊長而不設水陸,則人
以為不孝。濟拔卑幼而不設水陸,則人以為不
慈。由是富者獨立營辦,貧者共財修設。」這
是後世所謂「獨姓水陸」與「眾姓水陸」的淵源。
宋代以後,著名的水陸法會見於記載者,
如宋‧元祐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王氏設水
陸道場(《東坡後集》卷十九)。紹興二十一
年(1151),慈寧太后施錢為真歇清了於杭州
崇先顯孝寺修建水陸法會(正覺《真歇了禪師
塔銘》)。同時王機宜為亡弟留守樞密興建水
陸佛事於蔣山太平興國寺,應庵曇華(1103~
1163)曾為升座說法(《應庵曇華禪師語錄》卷五)。
元代延祐三年(1316),朝廷設水陸大會
於金山寺,命江南教、禪、律三宗諸師說法,
參加僧眾一千五百人,徑山元叟行端有〈朝廷
金山作水陸升座〉法語(行悅《列祖提綱錄》
卷十六)。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陸法會,
規模尤大。正印〈金山大會歸上堂〉(卍續
123‧231上)︰「金山大會,誠非小緣。山僧
得與四十一人善知識,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
如來大光明藏,各說不二法門,共揚第一義
諦。」(《月江正印禪師語錄》卷上;又有〈
朝廷金山寺建水陸會升座〉法語,見《列祖提
綱錄》卷十六)此外大都(今北京)吳天寺、
五台山、杭州上天竺寺等南北各地,亦都曾舉
行盛大水陸法會。又元代四川華嚴學者癡庵祖
覺住眉州中岩寺,嘗修《水陸齋儀》行世(《
大明高僧傳》卷一),其時流行於四川可知。
明初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相
繼於南京蔣山設廣薦法會,即水陸法會。其中
以洪武五年正月所修法會之規模為最大。前後
法會均請四方名德與會。如楚石梵琦、季潭宗
泐、來復見心、東溟慧日、夢堂曇噩等,均曾
應邀赴會說法,參加僧眾常達千人。太祖曾命
宗泐作〈讚佛樂章〉八曲,使太常奏曲歌舞;
太祖與群臣均赴會禮佛。法會儀式,具見於宋
濂〈蔣山寺廣薦佛會記〉。以上是歷代水陸法
會舉行的概況。
關於水陸道場的儀式,從現存十三世紀時
日僧承澄(1205~1282)所輯《阿娑縛抄》卷
一六六中的〈冥道供〉一文看(冥道即水陸的
異名),其壇場佈置、形像配列、法器供物及
法事進行等儀式,與今《水陸儀軌》大致相
同。宗賾嘗謂楊鍔祖述舊觀,撰《水陸儀》三
卷行於蜀中,頗存古法,可能即是採取密教冥
道儀軌而寫成的。楊鍔《水陸儀》原本已失,
但據《施食通覽》所引有〈初入道場敘建水陸
意〉,宣白召請上堂八位聖眾,宣白召請下堂
八位聖凡等。稍後,蘇軾〈水陸法象讚序〉中
說︰水陸道場隨世增廣,唯蜀人頗存古法,像
設猶有典型。「虔召請於三時,分上下八位
」云云(《東坡後集》卷十九)。其中上堂八
位與下堂八位的名稱與《水陸儀》一致,可知
二者前後有關係。宗賾撰〈水陸緣起〉,則敘
述更詳。他說水陸供養的對象分上中下,上則
供奉法界諸佛、諸位菩薩、緣覺、聲聞、明王
、八部、婆羅門仙。次則供養梵王帝釋二十八
天、盡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則供養五嶽河海大
地龍神、往古人倫、阿修羅眾、冥官眷屬、地
獄眾生、幽魂滯魄、無主無依諸鬼神眾、法界
旁生。六道中有四聖六凡,普通供養。……未
發菩提心者,因此水陸勝會,發菩提心。未脫
苦輪者,因此得不退轉。未成佛道者,因此水
陸勝會,得成佛道。
明代江浙之間,有北水陸、南水陸之分。
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續成的《水陸新儀》為
南水陸。而金山舊儀,則稱為北水陸。明末袾
宏不從北而從南,即依志磐《新儀》,稍事改
削,行於杭州(智旭《水陸大齋疏》,見《靈
峰宗論》卷七之四)。
清‧儀潤依袾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作法
規則,撰成《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
會本》六卷,成為現行水陸法會儀式的手冊。
其後咫觀更就袾宏《水陸儀軌》詳細增補論述
,成《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
九卷,略稱《鸛園水陸通論》;此外又撰《水
陸道場法輪寶懺》十卷。皆為現行水陸法會之所取則。
其法事內容,在七晝夜之間,主要為結界
灑淨、遣使發符、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
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聖等。上堂三
寶十位聖賢,奉請於午前;下堂聖凡十位神靈
,召請於初夜(《水陸儀軌》卷二)。此儀式
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舊制上下堂八位增訂而
成(《普說水陸緣起》,見《水陸儀軌》卷二
)。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諸佛、十方
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諸菩薩僧等。下堂十
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禪六欲諸天天曹聖眾、
五嶽四瀆福德諸神等。
至於現行水陸法會壇場的佈置、念誦經典
及其人數,牌軸的規定和進行的程序等,依《
鸛園水陸通論》等所說,法會壇場分為內壇和
外壇。法事以內壇為主,像設布置香花供養,
力求莊嚴。正中懸掛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
品供物。其前安置長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
分置銅磬、斗鼓、鐃鈸、手鈴及儀軌等,為主
法、正表、副表、齋主四人所用。四圍繞以布
幕,將內壇分成三間。兩側分掛上堂、下堂各
十位水陸畫像。畫像之下列插牌竿,詳記每位
聖凡名稱。牌上皆畫寶蓋,下面蓮花,中用黃
紙;下堂則用紅紙以為區別。
外壇有六個壇場︰大壇二十四人,專門禮
拜《梁皇寶懺》。諸經壇七人,諷誦諸經。法
華壇七人,專誦《妙法蓮華經》。淨土壇七人
,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華嚴壇二人,靜閱《大
方廣佛華嚴經》。瑜伽壇,亦稱施食壇,為夜
間施放焰口之用,人數由各壇臨時調用。此外
監壇一人,共計四十八人。
內外壇法事一般為七日(內壇亦有五日者
,則自第三日起)。其進行程序︰第一日三更
,外壇灑淨,四更內壇結界,五更遣使建旛(
旛上書「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
寶旛」,高懸於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剎竿上)。
第二日四更,請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
供上堂,五更請赦,午刻齋僧。第四日三更,
請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說戒。第五日四更,
誦《信心銘》,五更供下堂,午刻齋僧。第六
日四更,主法親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
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齋僧,未時迎上下堂
至外壇,申時送聖,水陸法會即告圓滿。法會
期間,自第一夜起,每夜於瑜伽壇各放焰口一
台,至第六夜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
諸壇僧眾均參與法事,為水陸法會儀式的頂點。(林子青)
〔參考資料〕 《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
卷三十三、卷三十七、卷四十六、卷四十七;《東坡全
集》卷九十五;《釋氏稽古略》卷二;《淨土聖賢錄》
卷五;《宋學士全集補遺》卷八;《神僧傳》卷六;《
禪林象器箋》〈喪薦門〉;牧田諦亮《中國近世佛教史
研究》;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儀禮》。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43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