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六十九
2018/02/11 03:43:02瀏覽184|回應0|推薦2
◎止觀
「止」是梵語s/amatha(奢摩他)的意譯
,「觀」是梵語vipasyana(毗缽舍那)的意
譯。「止觀」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兩大支
柱。在我國的天台宗之中更成為禪定方法中的
特殊法門。茲分釋如次︰
(一)「止」即指精神統一而達無念無想的寂
靜狀態,「觀」指以智慧思惟觀察某一特定的
理趣或事物。在戒定慧三學之中,「止」屬於
定學的領域,「觀」則為慧學所概括。三界的
止觀比重各有不同。色界四禪定是「觀」慧勝
,無色界四無色定以「止」為勝,欲界定則唯
有「觀」而無「止」。總而言之,在欲界、色
界、無色界之三界中,層次愈高,「觀」的比
重愈少,而「止」則逐漸加強,至無色界最上
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或滅盡定時,完全沒有「觀
」(慧)的作用,而成無念無想的狀態。在各
級禪定之中,第四禪止觀均等。佛即在止觀均
等的狀態中,進入其成道或入滅的境界。
(二)為天台宗的根本教義。天台智顗最重止
觀法門,將之分為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
止觀三種,依次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六妙法門》、《摩訶止觀》三書中說此三種
止觀。又著《小止觀》略述止觀法門。文中曾
謂止觀是證入涅槃(泥洹)境界的要法。其文
云(大正46‧ 462b)︰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
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
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
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
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
人法皆具足。」
此外,關於止觀雙修,雖有人主張不必從
修止入手,可以一開始便直接修觀。謂修到證
入毗婆舍那(觀)時,也就同時可證得奢摩他
(止),而達到止觀雙運的境界。但智顗、宗
喀巴及一般小乘、大乘佛教定學的說法,則認
為須從修止入門,繫心一緣,漸入靜定。至能
隨意恒久入定,達第九住心時,則可在此寂定
心中修觀,觀修至妄念消滅,明了真實時,心
更寂定,發身心輕安,定慧雙得。此名「止觀
雙運」。如《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一載(大正30‧458b)︰
「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
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
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
功用轉,不由加行,毗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
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
為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
名為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
○一︰〈止〉(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止(梵s/amatha,巴samatha,藏shi-
gnas),謂諸想止息,其心寂靜。梵語奢摩他
(s/amatha)之譯,乃止寂之意。《瑜伽師地
論》卷四十五云(大正30‧539c)︰「菩薩即
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止。」《大乘起信論
》云(大正32‧582a)︰「所言止者,謂止一
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又,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釋云(大正44‧
282c)︰「先由分別作諸外塵,今以覺慧唯識
道理破外塵相,塵相即止無所分別,故云止。
此是方便也,順奢摩他等者,正顯止也;奢摩
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
存梵言故也。」
《摩訶止觀》卷一之二在解釋圓頓止觀的
部分,以寂而常照名觀,以法性寂然名止;卷
三之一更廣釋止之名,立止息、停止、對不止
止三義加以詳述。此外,《法界次第》卷上在
六妙門的止門中云(大正46‧673b)︰息心靜
慮,名之為止。(中略)凝心寂慮,心無波動
,則諸禪定自然開發。」又《唯識論了義燈》
卷五(本)以止為定之七名之一,云(大正43
‧753b)︰「六奢摩他,此云止也。(中略)
唯有心淨定,不通散位。」
另外,《成實論》卷十五云(大正32‧
358a)︰「止名定,(中略)止能遮結。」〈
安般守意經序〉就數息觀云(大正15‧163a)
︰「又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止也。得止之行
,三毒四走五陰六冥諸穢滅矣。」《大方等大
集經》卷二十二就不淨觀等云(大正13‧159b
)︰「奢摩他者,名之為滅,能滅貪心瞋心亂
心。(中略)若有比丘,深自思惟,我之貪心
唯觀不淨乃能壞之,瞋恚之心慈能壞之,十二
因緣能壞愚癡,是名奢摩他相。」
關於修「止」漸進之階,智顗《釋禪波羅
蜜次第法門》中謂有四住心︰粗住心、細住心
、欲界定、初禪未到地定。而《六門教授習定
論》中稱有九住心︰初住、正念住、覆審住、
後別住、調柔住、寂靜住、最極寂靜、功用住
、任運住。後者之九住心,宗喀巴《菩提道次
第略論》中引述頗詳。依《菩提道次第略論》
所說,修定得止,專指入初禪未到地定而言。
又,修止中生起散亂、掉舉的原因,主要
是攝心繫緣用力過猛所致。其對治法,依諸經
論所述,大略有︰(1)及時覺知,提起正念。(2)
繫心臍中。(3)修數息或瓶氣。(4)暫停修止,專
修對治。(5)緩放其心,務令自然。修止中生起
昏沉的原因,主要則是攝心過於緩懈,太向內
攝,或飲食、睡眠不調,食過飽、睡不足或睡
過頭所致。其對治法,諸經論所說大略有︰(1)
及時覺知,策舉其心。(2)以觀治沉,令心明
利。(3)觀想光明。(4)繫念於止或修「風心與虛
空相合法」。(5)暫停修止。
○二︰〈觀〉(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觀」指住於定心,以慧推求思察某一特
定的理趣或事物之謂。相關的語詞有觀念、觀
察、觀法、觀行、觀門等。所謂「觀」是梵語
毗缽舍那(vipas/ana^)的譯語,相對於「止
」(原語為奢摩他,s/amatha)而言;指由「
止」使心止於一境,再由「觀」顯現分明照見
之。此外,意指止觀均行的「優畢叉」(up
eks!a^),或意指靜慮均等的「禪那」(dhva
na)也往往被譯作「觀」。但是,「觀」是修
道上的要行,各宗派的見解均不相同,故不必
侷限於原語的意思。
關於「觀」,《大乘起信論》謂(大正32
‧582a)︰「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
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淨土論》(大正26
‧231b)︰「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
,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往生論註》卷
下釋云(大正40‧836a)︰「譯毗婆舍那曰觀
,但汎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
、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
木不得名椿柘。」又如《大乘義章》卷十(大
正44‧665c)︰「外國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觀
;於法推求簡擇名觀,觀達稱慧,(中略)伺
求之觀觀數為體,照法之觀慧數為體。」正是
針對毗婆舍那之觀而言;而《往生論註》所表
示毗婆舍那的真意義是指照慧究竟之位,乃是
狹義的「觀」,與廣義的「觀」不同。
有關「觀」的字義,《往生論註》卷下云
(大正40‧836a)︰「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
明曰察。」慧遠《觀經義疏》卷本說,繫念思
察以為觀。智顗《摩訶止觀》則舉出貫穿、觀
達、對不觀三義以解「觀」之意涵。善導的《
觀經疏》〈玄義分〉(大正37‧247a)︰「言
觀者照也,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照
彼彌陀正依等事。」《宗鏡錄》卷三十六則以
觀矚、觀察二義說明「觀」(大正48‧623c)
︰「言觀一字,理有二種︰(一)觀矚,(二)觀察。
觀矚者,如前五識緣五塵境,矚對前境,顯現
分明無推度故,現量性境之所攝故。次觀察者
,向自識上,安模建立伺察推尋境分劑故,今
立觀門即當第二觀察。」《觀經疏傳通記》卷
三則另加觀知,成為三種(大正57‧532b)
︰「(一)觀矚,謂如眼見色,經云嚴顯可觀,又
云不能遠觀,又光記(卷二)引婆沙釋色名有
見云,以眼名見,觀照色故。(二)觀知,謂解知
故,序分義云如來觀知歷歷了然。因明入正理
論云,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於義。(三)觀行,
謂今十三觀等即是也。」這些都是在說明「觀
」字的意思。觀念、觀察等行法相當於《宗鏡
錄》所說的第二義、《觀經疏傳通記》的第三義。
「觀」的種類甚多,大小乘也都曾提到,
如《大乘起信論》說,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
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無常觀)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苦觀);應
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
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
起(無我觀);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
種種穢污無一可樂(不淨觀;以上四觀為自利
觀)。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
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
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
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大悲觀,為
利他觀)。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
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
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
得涅槃第一義樂(大願觀)。以起如是願故,
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
學心無懈怠(精進觀)。又,《宗鏡錄》卷三
十六(大正48‧623b)︰「夫觀門略有二種︰
(一)依禪宗及圓教,上上根人直觀心性,不立能
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觀內外咸等,即無觀之
觀,靈知寂照;(二)依觀門,觀心似現前境,雖
權立假相,悉從心變,如觀經中立日觀、水觀
等十六觀門;上生經中觀兜率天宮、彌勒內院
等。」此二者中,前者是理觀,後者是事觀。
元照《觀經義疏》卷上(大正37‧281b)︰「
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一)總觀諸法,如
經觀一切法空等。(二)別觀自心,如止觀、還源
觀、法界觀、淨心觀等。(三)或但觀色,經云觀
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四)兼觀
色心,經云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
息等。(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
此外,其它種類尚多。「觀」雖是伴隨「
止」的定行,但如《大集經》卷九所舉的二十
八個「觀」卻也通於散善。
關於各宗對「觀」的主張,小乘是以四諦
觀為聲聞之因,以十二因緣觀為緣覺之行。大
乘中,法相宗立五重唯識觀;三論宗設八不中
道觀;華嚴宗用四法界觀;天台宗用一心三觀
;真言宗用阿字觀、五相成身觀。而法相、華
嚴多說觀道,天台宗多說觀心,真言宗多說觀
行。又,淨土教依《觀無量壽經》有觀彌陀依
正二報的十三觀;《淨土論》在五念門之一立
觀察門,而〈散善義〉在五正行之一立觀察正
行。聖道門諸宗皆以「觀」為第一要道;淨土
門則以稱名念佛為第一要行,認為「觀」是它的助業。
○三︰〈三止三觀〉(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三止三觀是「三止」與「三觀」的併稱,
為天台宗用語。謂止觀兩門的體相各有三種類
別。三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
別止。三觀,謂二諦觀、平等觀、中道第一義
諦觀。關於三止,《摩訶止觀》卷三(上)云
(大正46‧24a)︰
「巧度止有三種︰(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
,(三)息二邊分別止。(一)體真止者,諸法從緣生
,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知
因緣假合,幻化性虛,故名為體。攀緣妄想,
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體真止。(二)方便隨
緣止者,若三乘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入真,
真則不異,但言煩惱與習有盡不盡。若二乘體
真不須方便止,菩薩入假正應行用。知空非空
故言方便,分別藥病故言隨緣,心安俗諦故名
為止。經言︰動止心常一亦得證此意也。(三)息
二邊分別止者,生死流動,涅槃保證,皆是偏
行偏用不會中道。今知俗非俗俗邊寂然,亦不
得非俗空邊寂然,名息二邊止。」
此中,俱觀二諦,依偏真起行為體真止;
俱觀二諦,依偏俗起行為方便止;遮前二偏會
中道為息二邊止。蓋此三止係隨三觀之義而立
其名,故《摩訶止觀》卷三(上)云(大正46
‧24a)︰「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三觀
隨義立名。釋論云︰菩薩依隨經教為作名字名
為法施。立名無咎。若能尋經得名,即懸合此義。」
關於三觀,《摩訶止觀》卷三(上)云(
大正46‧24b)︰「觀有三,從假入空名二諦
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
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名中道第一義諦觀。此名出瓔珞經。」其中,
觀差別之萬境即一切皆空為二諦觀,達皆空之
理後,見諸法之實理為平等觀,雙遮雙照有無
一異等為中道第一義諦觀。
然而此三止三觀,與止觀釋名所出三義其
名相似而義則不同。故《摩訶止觀》卷三(上
)云(大正46‧24a)︰
「詳此三止與前釋名名髣[上髟下弗]同,其相則異。
同者,止息止似體真,停止止似方便隨緣,非
止止似息二邊。其相則別,所謂三諦相也。前
三成次三,後一具前三。何以故﹖如體真止時
,達因緣假名空無主流動惡息,是名止息義。
停心在理正是達於因緣,是停止義。此理即真
,真即本源,本源不當止與不止。是非止止。
此三義共成體真止相。若方便止時,照假自在
,散亂無知息,是止息義。停心假理,如淨名
入三昧觀比丘根性,分別藥病,是停止義。假
理不動是非止止。
如是三義共成方便隨緣止相也。息二邊時,
生死涅槃二相俱息,是止息義,入理般若名為
住緣心中道,是停止義。此實相理非止不止,
是不止止義。如此三義共成息二邊止相。故與
前永異。(中略)此三觀與前三觀名一往似同
,義相則異。同者,前是貫穿觀諸虛妄似從假
入空也。前觀達觀達,理理和達事事和,似入
假平等觀也。前不觀觀似中道也。其相異者,
前是一諦相,今是三諦相。又前三觀通成後三
,後三具前三。所以者何﹖如從假入空破四住
磐石。此豈非貫穿義。所入之空空即是理,智
能顯理即觀達義。此之空理即是非觀觀義。如
此三義共成入空觀相也。
從空入假亦具三義。何以故﹖識假名法破無
知障,即是貫穿義,照假名理分別無謬,即觀
達義,假理常然即不觀觀義也。此三義共成假
觀相。中觀之觀亦具三義。空於二邊即貫穿義
,正入中道即觀達義,中道法性即不觀觀義。
如此三義共成中道觀相。」
以上所明,是約通教巧度之止觀而論其體
相。若就圓頓止觀分別之,是三一一三,此等
諸義總在一心。《摩訶止觀》卷三(上)云(大正46‧25b)︰
「體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止。如
此實相遍一切處,隨緣歷境,安心不動,名隨
緣方便止。生死涅槃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
體一切諸假悉皆是空,空即實相,名入空觀。
達此空時,觀冥中道,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
實而見,名入假觀。如此空慧即是中道無二無
別,名中道觀。體真之時,五住磐石砂礫一念
休息,名止息義。心緣中道入實相慧,名停止
義。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又此一念能穿
五住達於實相,實相非觀亦非不觀。如此等義
但在一念心中。不動真際而有種種差別。」
關於三止三觀的參考資料,參見《止觀輔
行傳弘決》卷三之二、《止觀輔行搜要記》卷
三、《止觀義例》、《止觀隨釋》卷三、《止
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一、《摩訶止觀私記》
卷三、《摩訶止觀見聞添註》卷三之乾、《摩
訶止觀復真鈔》卷二。
○四︰〈三種止觀〉(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三種止觀,略稱三止觀。指天台宗所立的
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三種。係天台
智者大師秉承南嶽慧思禪師之意而廣說者,茲略述如次︰
(1)漸次止觀︰略稱漸次觀,為初淺後深之觀
,猶如登梯之由低至高;即由淺及深,終令歸
於實相。《摩訶止觀》卷一(上)謂(大正46‧1c)︰
「漸初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修
歸戒翻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
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止三界獄
,達涅槃道;次修慈悲止於自證,達菩薩道;
後修實相止二邊偏,達常住道;是為初淺後深
,漸次止觀相。」
又,《法華玄義》卷十(上)亦云(大正33‧806b)︰
「漸次觀,從初發心為圓極故,修阿那波那
十二門禪,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雜血
乳。次修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乃
至道品四諦觀等,即是聲聞法,如清淨乳行
也。次修十二緣觀,即是緣覺如酪行也。次修
四弘誓願、六波羅蜜,通藏菩薩所行事理之法
,皆如生蘇行也。次修別教菩薩所行之行,皆
如熟蘇,故云菩薩如熟蘇也。次修自性禪入一
切禪,乃至清淨淨禪,此諸法門,能見佛性,
住大涅槃,真應具足,故名醍醐行也。」
此中,《法華玄義》因是略辯,故不先說修歸戒等。
(2)不定止觀︰略稱不定觀,為深淺不定之觀
,恰如金剛寶為日光所照射,其色彩不定,或
淺或深;即或就事或就理,而成實相者。《摩
訶止觀》卷一(上)謂(大正46‧1c)︰「不
定者,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更前更後,互
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
第一義為為人對治,或息觀為止,或照止為觀
,故名不定止觀。」《法華玄義》卷十(上)
亦云(大正33‧806c)︰
「不定觀者,從過去佛深種善根,今修證十
二門,豁然開悟得無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
能殺人也。若坐證不淨觀九想、十想、背捨、
勝處、有作四聖諦觀等,因此禪定豁然,心開
意解,得無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殺人也。若有
人發四弘誓願,修於六度,體假入空無生四諦
觀,豁然悟解得無生忍,即是毒至生蘇殺人
也。若人修行六度,修從空出假,修無量四諦
觀,豁然心悟得無生忍,是毒至熟蘇而殺人
也。若有坐禪,修中道自性等禪正觀,學無作
四聖諦行法華、般舟等四種三昧,豁然心悟得
無生忍,即是醐醍行中殺人也。」
上引二文,所明有所不同,《玄義釋籤》
卷二十就此加以會通,謂(大正33‧957c)︰
「不定但寄漸次論發不定,若彼止觀但論從
師所受修行不定,故彼文云,或漸或頓或止或
觀,即云天台傳於南嶽,不可從師傳於所發是
故不同,此約昔聞今隨修觀所發不定。」
此外,尊舜的《摩訶止觀見聞》卷一(中
),依據《摩訶止觀》之意,謂不定止觀是或
漸或頓,不專一法,或理或事,行相屢換。
(3)圓頓止觀︰略稱圓頓觀,為初後不二之觀
,恰如有通力者之騰空,不論是近於地上的空
,或是萬仞的空,其空無別,初後不二,正觀
實相。《摩訶止觀》卷一(上)謂(大正46‧1c)︰
「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
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
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
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
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
,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
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
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法華玄義》卷十(上)亦云(大正33‧
806b)︰「圓頓觀,從初發心即觀實相,修四
種三昧行八正道,即於道場開佛知見得無生忍
,如牛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具在止觀。」《
摩訶止觀》卷四極力讚說止觀明靜,前代未聞
;全書設十六章,以二十五法為圓頓的遠方便
,以不思議的十乘十境為圓頓的能所觀且揭出
圓頓止觀較前二種止觀優越的緣由。十六章中
的第六章〈明方便〉謂(大正46‧35c)︰「
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法
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
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第七章〈正修止
觀〉謂(大正46‧49a)︰
「開止觀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
,(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
慢,(九)二乘,(十)菩薩。(中略)此十種境始自
凡夫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境常自現前,
若發不發恒得為觀,餘九境發可為觀,不發何
所觀。(中略)觀心具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
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 破法遍,(五)
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十)無法愛也。(中略)此十重觀法
橫豎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偽,中則正
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圖法巧該括周備,
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雲,非闇證禪師誦
文法師所能知也,蓋由如來積劫之所勤求,道
場之所妙悟,身子之所三請,法譬之所三說,正在茲乎。」
因此,《止觀輔行》卷一之二解釋圓頓之
義,謂(大正46‧150a)︰「圓頓者,圓名圓
融圓滿,頓名頓極頓足,又圓者全也。(中略
)即圓全無缺也,體非漸成故名為頓,體雖極
足須以二十五法為前方便,十法成觀而為正
修。」此外,同書卷三之四謂(大正46‧248a
)︰「足極二名有通有別,通則俱通初後,別
則極後足初,初心所觀萬法具足,惑盡德滿至後方極。」
關於圓頓止觀的境體,《摩訶止觀》說陰
入境等十境為所觀境體,但若實際剋示境體,
係就五陰中的識陰,特別取第六識心王。若於
此不得觀益,則更取五陰中的色受想行四陰及
十二入、十八界,或另取歷緣對境,即對色聲
香味觸五塵而起的前五識。取陰入境而成觀時
,若起宿世煩惱,則更取它為觀境,若其時生
病,則又取它,如是乃至取業境為其觀境。圓
頓行人,由於修觀的場所,以致所觀的境體有
種種不同,但取第六識心王為體,則是不變
的。因此,《摩訶止觀》卷五之二云(大正46
‧52a)︰「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
,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
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止觀輔行》卷五
之二亦云(大正46‧291a)︰
「世出世陰如條如病,一念識心如根如穴。
(中略)以由界入所攝寬多,陰唯有為,有為
之中義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名復含心及心
所,今且觀心王置於心所,故初觀識,餘下例
之。問︰五識、五意識及第六識,並能生於受
等三心,何等識心及所生三心,是今觀境﹖答
︰五識、五意識定是今境,未屬煩惱在無記故
,於第六中取能招報者,仍須發得乃屬煩惱境
,餘之分別方屬今境,又此五識及五意識雖在
今境,仍在下文歷緣對境中明。」
因此,宋代四明知禮極力主張在實修之際
,以取近要的第六識介爾陰妄一念,為天台止觀之正意。
日本天台將圓頓止觀的行人分成解行、直
行、解行未分、本執不解四機。解行之機以第
六識為所觀境體,直行之機以八識的初念為所
觀境體,解行未分、本執不解等兩機以不起的
法性為所觀境體;這點完全異於四明知禮。
以上漸次、不定、圓頓的止觀,都是緣實
相的大乘止觀,但修止觀的行人有︰(1)解頓行
漸的漸根性,(2)解頓而行或頓或漸的不定根性
,(3)解行俱頓的頓根性等三種根性。但,三根
性的行人都是解頓,齊抱圓解,這點和別教行
人等大為不同。故《止觀輔行》卷一之二就其
三根性辯說(大正46‧150b)︰「此三止觀對
根不同,事雖差殊同緣頓理,離圓教外無別根
性,當知此三並依圓理分此三行名三根性。」
〔參考資料〕 (一)《長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
經》卷十一;《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經〉;《成實
論》卷十五。(二)《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大乘起信論
》;《華嚴五教止觀》;關口真大編《止觀研究》、《
佛教實踐原理》;宮本正尊編《佛教根本真理》;
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26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