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六十四
2018/02/09 04:00:23瀏覽201|回應0|推薦3
◎木魚
法器名。古代的木魚又稱木魚鼓、魚鼓或
魚版,其形狀、用法均與後世不同。《釋氏要
覽》卷下〈雜記〉犍稚條云(大正54‧304a)
︰「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
集眾者皆名犍稚也。」《敕修百丈清規》卷八
〈法器章〉木魚條云(大正48‧1156a)︰
「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
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魚是板狀(
挺直的魚形),主要用以集合僧眾。
至於為何為作魚形,《釋氏要覽》云(大
正54‧304a)︰「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
以木朴擊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
名,或取鯨魚一擊蒲牢為之大鳴也。」《敕修
百丈清規》則云(大正48‧1156a)︰「相傳
云,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
關於它的起源,日本‧成尋在《參天台五
臺山記》卷三〈宋神宗熙寧五年八月八日〉條
云︰實性院本名清泰寺,中有傅大士像供人禮
拜燒香。院主長老謂諸寺打木魚鼓召集行者,
乃源於傅大士。往昔,大士覓頭陀於嵩山時嘗
打魚鼓,頭陀即應鼓聲而來。其後,天下大小
寺院均以木魚鼓集合大眾。又,有認為木魚是
隋代沙門志林所造,但因史料缺乏,無從採
信。此外《增修教苑清規》卷下〈法器門〉木
魚條又有另一傳說(卍續101‧791上)︰
「婆沙云︰有僧違師毀法,墮魚身,背上一
樹,風濤搖擺,出血苦痛。本師渡海,魚遂作
孽云︰汝不教我,致墮魚報,今欲報怨。師曰
︰汝名甚麼。魚曰︰某甲。師令懺悔,復為設
水陸追拔。夜夢,魚曰︰已脫魚身,可將我樹
捨寺,以親三寶。師果見魚樹,刻魚形,懸掛警眾。」
至於現今誦經、禮佛時所使用,頭尾相接
的團圓形木魚,可能是明代的產物。明‧王析
《三才圖會》即謂︰「木魚,刻木為魚形,空
其中,敲之有聲。(中略)今釋氏之贊、梵唄
皆用之。」並繪圖說明。《禪林象器箋》〈唄器門〉也說︰
「按圖會木魚圖,魚頭尾自相接,其形團
欒。今清國僧稱木魚者,作龍二首一身,鱗背
兩口相接,銜一枚珠之形,亦空肚團欒。蓋與
圖會木魚同,諷唱時專敲之以成節。」
其中所謂改魚身作龍頭,可能是取《群籍
一覽》卷上所載劉斧《摭遺》所謂「魚可化龍
,凡可入聖」之義。
一般,木魚都是橫穿腹部中央,作中空的
團欒形,頭部、鱗甲、龍珠等多隈以黑漆,押
上金箔,其它部分則塗以朱紅;安於小布團上
,以包皮的木槌敲擊腹部中央。至於體積大小
,普通是徑一尺乃至六尺,較小的則有三寸乃
至五寸等。現今台北金山樂園中,安有一高七
尺半、寬六尺的巨型木魚,並搭配一支長八尺
四寸,重六十公斤的大木槌,全部由樟木雕造
而成,堪稱一絕。
〔參考資料〕 《古尊宿語錄》卷十四;《雪峰義
存禪師語錄》卷下;《入眾日用》;《黃檗清規》;《
洞上伽藍雜記》;《忍辱雜記》卷下;《海錄》卷十七
;《持寶通覽》卷中。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2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