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 續 一千五百三十八
2018/02/01 03:41:39瀏覽216|回應0|推薦3
續上篇
西元794年日本國都由奈良北遷於仿唐京
長安而建設的平安新城,為促進全國宗教文化
的新興運動,仍派遣僧俗入唐留學,於是復有
天台、真言兩宗的開創。其時佛教界突出的人
物,有比叡山天台宗開宗大師最澄和高野山真
言宗開宗大師空海。這兩位大師都於唐‧貞元
二十年(804)泛海入唐求法。最澄和他的弟
子義真乘日本遣唐使第二舶於當年九月到達明
州,並轉赴台州,從天台山修禪寺道邃、佛隴
寺行滿學習了天台教義,並從道邃受菩薩戒,
又從禪林寺翛然受學牛頭禪法。翌年(805)
三月更轉赴越州龍興寺,從泰岳靈岩寺順曉學
習密教,並受祕密灌頂。於同年五月攜同在唐
所得的經論疏記二百三十餘部,乘遣唐舶歸國
,大弘教化,在比叡山開創天台一宗,兼傳密
教和大乘戒法,所著有《唐決集》、《守護國
界章》等書二百八十餘部,歿後諡稱「傳教大
師」。與最澄同時入唐的空海係乘遣唐使第一
舶,於當年(804)九月到達福州,旋入唐
京。翌年奉敕居西明寺,歷訪長安諸剎名德,
蒙青龍寺惠果阿闍黎授以金、胎兩部真言祕藏
,盡諸蘊奧,並授以阿闍黎位灌頂。惠果又令
畫工、經主、鑄工李真等圖繪所有祕密曼荼羅
及書寫《金剛頂》等最上乘密經、新造各莊嚴
具并佛舍利等相贈。空海於元和元年(806)
八月齎同在唐所得經軌章疏二百十六部及諸圖
具等乘遣唐舶返國,盛弘密教,朝野尊崇,並
於高野山創建根本道場,開啟真言一宗的規
模。所著有《祕密曼荼羅教付法傳》、《辯顯
密二教論》等書一百五十餘部,歿後諡稱為「
弘法大師」。
從那以後,天台、真言兩宗在日本平安時
代(782~1191)非常發達;日本佛教史上有
名的「入唐八家」,即是指最澄和他的法裔圓
仁、圓珍等屬於天台宗的三家,以及空海和他
的法裔常曉、圓行、慧運、宗睿等屬於真言宗
的五家而言。
其中圓仁出於最澄門下,於開成三年(
838)與圓行等共乘遣唐舶抵揚州海陵,在當
地開元寺從沙門宗睿學梵書,又從全雅受灌頂
及兩部曼荼羅、諸尊儀軌、佛舍利等。嗣轉經
青州,登五台山,從沙門志遠受學天台教義。
更到長安,奉敕居資聖寺,又從大興善寺元政
阿闍黎學金剛界大法,會昌元年(841)從青
龍寺義真受學胎藏界法並灌頂,又從元法寺法
全受傳儀軌,從醴泉寺宗穎習止觀,在長安六
年,然後齎同在各地求得的經論章疏五百八十
五部及諸圖像道具等,於大中元年(847)由
登州乘新羅舶返國,仍登叡山,盛弘台、密二
教。所著有《金剛頂經疏》等十餘部。又他在
唐時曾將他求法巡禮的見聞經歷,寫成《入唐
求法巡禮行記》四卷(現存),不僅為中日佛
教關係的珍貴史料,而且也是敘述當時唐代佛
教和社會狀況的重要史料。嗣後有沙門圓珍,
是最澄弟子義真的門下,於大中七年(853)
隨唐人欽良暉的商舶入唐,經福、溫、台、越
各州,歷訪諸寺,受學於存式、物外、良諝等
門下。後至長安,從青龍寺法全受瑜伽密教,
又在龍興寺和大興善寺受金、胎等曼荼羅及新
譯經法。仍南登天台山訪國清寺,以後攜同所
得經卷四百四十一部及諸寶物道具於大中十二
年(858)仍由台州乘唐人李延孝的商舶返國弘化。
常曉與圓行於開成三年(838)同乘遣唐
舶抵達揚州,常曉入栖靈寺,從文璨(一作文
[王+祭])阿闍黎受金剛灌頂和太元密法,翌年(
839)又謁華林寺大德問學三論宗義,後攜所
得經籍文物於同年八月仍乘遣唐舶歸國,傳弘
密教。和常曉同行入唐的圓行,則入長安受教
於青龍寺義真,因慧解明達,奉敕為內供奉大
德,仍於翌年和常曉同舶返國。慧運也於開成
三年(838),一說是會昌二年(842),乘唐
人李樹人的商舶來抵溫州,即入長安,禮青龍
寺義真入灌頂壇,受諸密印,後於大中元年(
847)乘唐人張支信的商舶歸國弘化,並興建
安祥寺,形成真言宗安祥寺流的一派。宗睿則
於咸通三年(862)乘唐人張支信的商舶入唐
,初至汴州,謁玄慶阿闍黎受金剛部法;更至
長安,從青龍寺法全學胎藏法,重受灌頂;又
隨造玄、智慧輪諸德學諸祕賾。並朝天台、五
台諸山,隨處訪寫經籍。於咸通七年(866)
攜同所得經書一百三十四部及諸文物等,由明
州登唐人李延孝舶返國,傳衍密教。以上入唐
八家都由中國求得大量的經書文物回國,並各
編有一部《請來目錄》,這對於日本佛教的發
展起了推進的作用。
以上日本天台、真言二宗是這一時期最占
優勢的兩個宗派,即日本歷史上所謂「平安二宗」。
在這一時期,中日佛教關係史上還值得特
別提出的,是中國普陀山的觀音道場係因日本
高僧惠萼而開創。惠萼曾於會昌元年(841)
、四年(844)迭次來中國求學,並曾謁請杭
州靈池寺齊安國師(馬祖道一的法嗣)派遣上
首義空禪師去到日本弘傳禪法。惠萼又於大中
十二年(858)齎同他在朝拜五台山時得到的
觀音聖像一尊,由明州航海準備回國,船行到
普陀山不能前進,他便下船奉像在山結廬供養
,漸漸興建補陀山寺(後改名普濟寺),遂開
創了普陀山的觀音道場。
這時日本佛教界已搜羅並保存了大量的中
國佛教典籍,而中國則因會昌的法難(845 )
和五代的戰亂摧毀而經像不全;時中國吳越商
舶航行日本往來頻繁,西元960年吳越王錢弘
俶曾遣使備金向日本和高麗求寫天台教籍,使
台宗的章疏復還歸中土,而有利於中國天台宗
在宋朝的復興。
五代、北宋間,日本沙門來中國參學及朝
禮名山佛蹟的還不少;而較著名的則有[上天下明]然,
寂昭、紹良、成尋等。其中[上天下明]然和他的徒眾成
算、嘉因等六人於太平興國八年(983)乘宋
人陳仁爽等的商舶來抵台州,翌年(984)入
京見太宗帝,進獻方物,蒙存撫甚厚,並賜紫
衣及「法濟大師」號,館於太平興國寺;又巡
禮五台及洛陽龍門等勝蹟,并 蒙敕贈新印的摺
本藏五千餘卷。與他同來的沙門成算,曾在洛
陽太平興國寺從中、印高僧學習悉曇梵書;[上天下明]
然的弟子嘉因並受了五部祕灌頂。雍熙元年(
984)他們一行仍由台州乘宋人鄭仁德的商舶
返國。[上天下明]然曾將在宋遊學參訪的經過寫成《入
宋日記》四卷(今佚)。至端拱元年(988)
,[上天下明]然又遣弟子嘉因和宋僧祚乾等來宋進表稱
謝,並獻佛經及諸方物,兼訪求宋朝新譯的經
典。嗣至咸平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源信以
有關天台教義的疑問二十七條遣弟子寂昭等來
明州,投問於宋‧四明傳教沙門知禮,知禮隨
就所問一一答釋。翌年(景德元年,1004),
寂昭等入朝,進佛像及金字《法華經》等,宋
真宗因他書寫精妙,詔號「圓通大師」,賜紫
方袍,又敕為蘇州僧錄司,住吳門寺,後即在
宋遷化。隨後又有日本沙門紹良,於天聖六年
(1028)奉師命以有關天台宗旨的疑問十條致
問於知禮的嗣席廣智,並齎金字《法華經》為
贄見之禮,蒙廣智詳為解答並留受學,三年學
成歸國,弘演台教(《四明教行錄》卷四)。
嗣至熙寧五年(1072),日本台宗大雲寺沙門
成尋和徒眾賴緣、快宗等七人乘商舶入宋朝禮
天台、五台及南北佛教名蹟,歷訪諸方尊宿,
並進獻方物,宋神宗因他們遠來而有戒業,並
賜紫衣,又賜成尋以「善慧大師」號。成尋留
住中國九年,著有《參天台五臺山記》八卷及
《善財童子知識集》等書,以元豐四年(1081
)在宋京開寶寺圓寂,敕葬於天台山國清寺,
並為建塔題稱「日本善慧國師之塔」。此後日
本沙門入宋參學並進獻方物的仍絡繹不絕。
中國南宋時期適當日本鎌倉幕府時代,佛
教在日本趨向於大眾化,由中國傳入的禪宗和
依唐‧善導的念佛法門而形成的淨土等宗以及
由天台法華教義而開演的日蓮各宗,於是勃然興起。
禪學在日本,以往雖有道昭、道璿、最澄
、圓仁和唐僧義安等由唐傳入,但禪宗正式的
弘傳,卻開始於入宋參學歸國而首創臨濟宗的
榮西(1141~1215)。榮西於南宋‧乾道四年
(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兩次入宋,參
學於天台、廬山、育王、天童諸山,時虛庵懷
敞住天台萬年寺,榮西再度往謁,受傳臨濟心
印;後懷敞移住天童,榮西也隨侍研學;於紹
熙二年(1191),又蒙付與衣具印信,歸國後
大興禪學,學徒雲集,朝野尊尚,在建仁寺開
山,並著有《興禪護國論》等七部九卷,成為
日本臨濟的新宗派。榮西的再傳弟子道元(
1200~1253)也於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入宋,歷訪天童、徑山、天台等山,參謁無際
了派、浙翁如琰諸禪宿,終於得到天童長翁如
淨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受傳祕蘊及
衣、具、頂相,於寶慶三年(1227)歸國,也
盛弘禪學,在永平寺開山,撰有《正法眼藏》
、《永平清規》、《永平廣錄》、《普勸坐禪
儀》等九部一百十八卷,成為日本的曹洞一宗。
由於船舶交通的便利,日本的禪僧入宋參
學以及宋僧往日本弘傳禪學的,在這一時期中
非常頻繁,其突出的人物,有日本臨濟宗的圓
爾辨圓(榮西的法孫,1255年入宋,受天台教
於柏庭善月,歷參癡絕道沖、笑翁妙堪、石田
法熏諸禪宿,後登徑山,嗣法於無準師範,
1241年歸國,開創東福寺,宣唱教禪一致之學
,門庭很盛)、無關普門(圓爾辨圓的弟子,
1251年入宋,在宋參學十二年,得法於無準師
範的弟子淨慈寺斷橋妙倫,1262年歸國,開創
南禪寺)、無象靜照(1252年入宋,登徑山,
嗣法於石谿心月,又遍訪育王、天童、天台、
淨慈諸山剎,歷參虛堂智愚等禪宿,於1262年
歸國,後開創佛心寺,并著有《興禪記》一卷
)、南浦紹明(在日宋僧蘭溪道隆的弟子,
1259年入宋,至淨慈參虛堂智愚,後又隨智愚
往徑山,並嗣其法,於1267年回國,重謁道隆
,為嘉元寺開山)、曹洞宗的寒山義尹(道元
的弟子,1253年、1264年兩次入宋,參學於天
童、淨慈的義遠、智愚等,1267年歸國,開創
大慈寺)、徹通義介(道元的弟子,1259年入
宋,參徑山、天童等山,歷訪禪德,於1262年
歸國,為永平寺第三祖)等人。
這一期間中國禪僧去日本行化的,有宋‧
陽山無明慧性的法嗣蘭溪道隆,因日本入宋禪
僧明觀智鏡等的勸請,於淳祐六年(1246)攜
同弟子義翁紹仁、龍江等乘舶渡日遊化,依宋
地清規宣揚禪風,受到當時幕府和衲眾的歸依
,創建長禪寺,有《語錄》三卷,於祥興元年
(1278)在日圓寂,諡號「大覺禪師」。日籍
徒眾嗣法的有南浦紹明等二十四人,其中渡海
再入宋參學的有十一人之多。隨後又有徑山無
準師範的法嗣南禪福聖寺兀庵普寧,因道隆由
日來書勸請,於景定元年(1260)乘舶赴日,
繼道隆住建長寺,接引學人;得法的有東海惠
安、南洲宏海等人,在日弘化五年,仍於咸淳
元年(1265)留偈返宋。至咸淳五年(1269)
,徑山石谿心月的法嗣大休正念也乘商舶赴日
弘化,被請主持禪興寺,又歷住諸大名剎,有
《語錄》六卷,後即在日圓寂,諡號「佛源禪
師」。隨後又有天童石帆惟衍的法嗣西[石+間]子曇
,於咸淳七年(1271)渡日,不肯主持一剎,
在京都、鎌倉間遊化七年,仍於祥興元年(
1278)返宋。同年七月,宋高僧道隆在日圓寂
,日幕府即遣禪僧德詮、宗英二人入宋,迎請
無準師範門下的高德無學祖元蒞日,主持建長
寺。祖元即和他的禪友境堂覺圓、弟子梵光一
鏡等渡日行化,在建長寺大揚禪風,受日朝野
和僧俗的一致歡迎,並為圓覺寺開山初祖。後
於1286年圓寂,諡號「佛光國師」。
南宋以後中日禪僧往來密切,因而禪學在
日本當時甚為繁榮。日本禪僧到中國各山寺參
訪的人數眾多,而中國江南的徑山、靈隱、天
童、淨慈、育王等五山,和中天竺、道場、蔣
山、萬壽、雪竇、江心、雪峰、雙林、虎邱、
國清等十剎,也成為日本禪和子所經常掛錫的
祖庭。乃至日本各禪剎中,也有所謂五山十剎
的仿設。其各禪寺的構造、禪堂的設備乃至日
常生活,也多模擬宋地禪剎式樣,甚至開示語
錄中雜有宋語,而中國禪門詩偈在日本禪林中
也非常流行,這自然是受中國叢林的影響。
在律宗方面,南宋的律學也引起了日本律
宗的復興。慶元五年(1199)春,日本律學沙
門俊[草-早+仍]「以大小律範,未盡其要,須入中華抉
擇所疑」,即偕弟子安秀、長賀二人乘舶入宋
,歷訪天台、雪竇、徑山等兩浙名藍,諮詢禪
教,翌年(1200)春,入四征福寺,隨侍如
庵了宏律師學習毗尼六年,開遮持犯,渙然通
解。又和宋地教、禪、律學名僧廣泛交遊,最
後仍就溫州廣德律師學「七滅諍」。於嘉定四
年(1211)攜同所得的經律章疏二千餘卷和佛
舍利等由明州乘舶返國,重興律學,日皇和幕
府都奉他為戒師,為泉涌寺開山初祖。隨後,
又有律學沙門曇照淨業,於嘉定七年(1214)
及紹定四年(1231)兩次入宋,從中峰鐵翁守
一重受具戒,深探篇聚,又至諸山廣學教律,
並攜同所求得的宋版一切經及佛像梵筴等回國
,開創戒光寺,和泉涌寺並稱為二大律剎,教
化很廣。又泉涌寺俊[草-早+仍]的門弟子湛海、智鏡、
道玄等也先後入宋訪問戒德、尋求律籍回國。
對於日本律宗的發展作了有力的貢獻。
日本沙門在兩宋時代曾多次求得宋版大藏
經如蜀藏、福州藏等回國,並時在奈良、京都
、鎌倉各大寺中舉行一切經供養會,典儀很
盛。對於中日佛教文化的傳通具有重要意義。
原由唐宋傳入的淨土念佛法門,在當時日
本也逐漸流播。至十二世紀初,出身於天台的
高僧良忍(1072~1132)以《華嚴》、《法華
》圓融無礙的教義融通念佛,開創了圓通念佛
宗。隨後又有出身於天台的高僧法然(1133~
1212)確立純粹念佛、他力往生的教義,創立
淨土宗。法然門下又有親鸞(1173~1262),
著有《教行信證文類》,專修念佛,並帶妻弘
教,開創淨土真宗。他這一宗在日本發展最盛
,後並分為大谷和本願寺等派。嗣後淨土宗下
又出現了一位高僧一遍(1239~1289)遊行念
佛,創立時宗。另一方面,又有出身於天台宗
的高僧日蓮(1222~1282),奉持漢譯的《法
華經》,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題目為主
,而新創了一個日蓮宗,後並分出若干流派。
由於以上弘揚淨土念佛各宗和日蓮宗的興起,
使佛教在日本更形大眾化,這是日本鎌倉時代
(1193~1380)佛教的一大特色。當然這也是
基於中國佛教的傳衍而形成的宗派。
十三世紀間,日本因元兵往侵而曾經和中
國國交中斷,至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遣
江浙釋教總統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寧和弟子石梁
仁恭及曾到日遊化過的平山萬壽寺禪僧西[石+間]子
曇等往日本通好,受到日本朝野的歡迎和崇
敬。他們並請一寧住建長、圓覺、淨智、南禪
等大禪寺,後來一寧於1317年在日圓寂,被諡
為國師。子曇也被請住圓覺、建長,1306年在
日圓寂,諡號「大通禪師」。一寧在鎌倉、京
都盛揚禪風,前後近二十年,門下造就的英才
甚眾,其中如龍山德見、雪村友梅、無著良緣
、嵩山居中、東林友丘等,都曾入元朝禮祖庭
,重事參究。從此以後,元高僧被請到日弘化
的,先後有東明惠日(原在明州白雲寺開法,
因日本書聘,於1309年渡日,歷住建長、萬壽
、東勝、壽福等寺,行化三十年,朝野崇敬,
於1340年在日圓寂)、清拙正澄(原住松江真
淨寺,日本入元禪僧多數從他參學,於1326年
應請東渡,歷主建長、淨智、圓覺、建仁、南
禪等寺,實行中國禪林清規制度,並為開善寺
開山初祖,1339年在日圓寂,諡號「大鑒禪師
」。有《語錄》九卷、《大鑒清規》等若干卷
)、明極楚俊(歷任雙林、徑山、靈隱、天童
第一座,1329年日廷聘請東渡,歷主諸大名剎
,化導甚廣,於1336年在日圓寂,諡號「佛日
焰慧禪師」)、竺僊楚仙(與楚俊同時東渡,
歷主建長、南禪、建仁諸寺,1347年在日圓寂
,有《語錄》若干卷),此外又有東里弘會(
1308年赴日弘化,受請住禪興、建長等寺,各
方禪衲參請不絕,1318年在日圓寂)、靈山道
隱(1319年赴日行化,主建長寺,寺規嚴整,
七眾崇敬,1325年在日圓寂,諡號「佛慧禪師
」)、東陵永璵(1351年東渡弘化,歷主天龍
、南禪、圓覺、建長諸寺,1365年在日圓寂,
諡號「慧海慈濟禪師」)等也相繼赴日弘化,
接引彼邦學人。據師蠻的《本朝高僧傳》卷二
十五說︰「東渡宗師十有餘人,皆是法中獅
也。」可以想見我國古德在日本傳弘的盛況。
另一方面,日本禪師來元參學的也絡繹不
絕,其中特出的有龍山德見(元僧一寧的弟子
,1305年入元參東岩會,後又歷參諸方,復應
請住隆興兜率寺,在元四十五年,1349年歸國
,受足利幕府歸依,歷住南禪、天龍等寺)、
遠溪祖雄(1306年入元,登天目山,師事中峰
七年,並嗣其法,1316年歸國,開高清寺)、
雪村友梅(1307年入元,歷訪名宿,曾被請住
長安翠微寺,元文宗賜號「寶境真空禪師」,
1329年回國,歷主諸大禪剎,有《岷峨詩集》
)、嵩山居中(1309年及1318年兩次入元參學
,曾為蔣山曇方忠會下的第一座,最後於1323
年歸國,歷主名剎)、復庵宗巳(1310年入元
,師事天目中峰明本九年,明本寂後於1322年
歸國,開創諸寺,門下的禪眾常二千人)、無
隱元晦(和宗巳一同入元,嗣法於中峰明本,
1326年歸國,歷主聖福、圓覺、建長等名剎)
、古先印元(1318年入元,歷事無見睹、中峰
明本、古林茂等,1326年邀同清拙正澄赴日弘
化,本人也歷主諸大名剎)、寂室元光(1320
年入元,歷參中峰、元叟、吉林、清拙、靈石
、絕華、無目、斷崖諸德,1326年歸國,後開
永源寺)、物外可什(1320年入元,遍遊江浙
禪林,1329年邀同元僧明極楚俊到日弘化,本
人也被請歷住崇福、建長等寺)、東洲至道(
圓爾辨圓的法嗣,入元在大都創大覺寺,迄未
回國)、月林道皎(1322年入元,師事古林清
茂八年,並嗣其法,元文宗賜號「佛惠智鑒大
師」,1330年歸國,開長福寺)、中岩圓月(
1325年入元,歷訪雪竇、天寧、鳳台謁靈石芝
、古林茂等,1332年歸國,創吉祥寺,並歷住
諸名剎,有語錄、詩集等)、不聞契聞(1326
年入元,遊歷天台、靈隱、淨慈等山,參見諸
老,1333年歸國後,主持圓覺寺)、古源邵元
(1327年入元,謁華頂、天目、龍山、五台諸
山,又久居嵩山少林,在大都時曾預選入宮轉
大藏經,1347年歸國,住大聖、等持、東福等
寺)、無文元選(1339年入元,參福州古梅友
、天寧楚石琦、大覺了庵欲、天目千岩長,於
1350年歸國,開方廣寺)、愚中周及(1341年
入元,師年曹源月江印、金山即休了等,於
1351年歸國,開創佛通寺)、大拙祖能(1343
年入元,到福州參無言宣、東陽輝,後嗣天目
千岩長,1358年歸國,風化九州,又移關東,
開楞嚴寺,四方從學的達三萬人)、無我省吾
(1348年和1363年兩次入元,歷參諸德,後在
中國圓寂)等。當時中國禪學風範受到日本禪
僧的非常崇慕,元僧清拙正澄在日圓寂後,他
的徒眾二十五人曾同時入元參學;又大拙祖能
於1343年入元遊學時,他的同參一行數十人也
相偕入元參習。其時日僧登天目山參叩中峰明
本的人數很多,其中著名的即有遠溪祖雄、可
翁宗然、嵩山居中、大樸玄素、復庵宗巳、孤
峰覺明、別源圓旨、明叟齊哲、平田慈均、無
礙妙謙、古先印元、業海本淨、祖繼大智等人
,可見兩國禪學的親緣關係。
一直到元末尚留在中國的日禪僧還不少,
其中日沙門椿庭海壽,曾任淨慈第二座,又曾
住應天府(南京)天界寺,明太祖選名僧校藏
經時,他也被選參加,並蒙召見,詢問國情。
洪武五年(1372)更住鄞縣福昌寺。又日沙門
權中巽,曾於明初(1368)任杭州中天竺寺藏
主。又日沙門無我省吾在牛頭山,曾受明太祖
召見,賜以紫衣,後來即在明地圓寂。至洪武
六年(1373)明太祖又特遣禪僧仲猷祖闡(寧
波天寧禪寺住持)、教僧無逸克勤(金陵瓦官
教寺住持)等出使日本,並遣在明的日僧椿庭
海壽、權中巽二人為通事隨往;隨後日本也遣
僧文珪、如瑤相繼使明。建文四年(1402)明
惠帝又遣禪僧道彝天倫、教僧一庵一如等使日
,嗣後日本也遣僧堅中圭密及祥庵梵雲、明空
等來明通聘。乃至日足利幕府和明朝通商,也
多以該國的禪僧為使節,而展開了中日海上的
交通貿易。因而明代日僧來華的也還不少,其
中值得敘述的則有絕海中津(1368年入明,參
中天竺、道場、靈隱、天童的季潭泐、清遠渭
、良用貞、了道一諸德,曾蒙明太祖接見並賦
詩,於1376年回國,開創寶冠寺,後又被請住
等持、相國等寺)、龍室道淵(明‧寧波人,
後赴日本嗣法於聖福寺宏書記,1432年為遣明
使入明,宣宗授以僧錄司右覺義之職,1434年
返日,住天龍寺)、雪舟等揚(1468年從遣明
使入明,他的畫法受到明憲宗欣賞,命為天童
第一座,1469年返國)、了庵桂悟(原為東福
寺僧,1511年八十三歲為遣明使,受明武宗崇
敬,令住育王山廣利寺,賜金襴袈裟,1513年
歸國,後住南禪寺)、策彥周良(天龍寺僧,
曾於1539及1547年先後為遣明使入明。明世宗
以詩和他唱和,他撰有《入唐(明)記初度集
》、《再度集》共五卷,歸國仍住天龍寺,為
朝野所尊敬)等數人而已。
至十七世紀,由於中日商舶往來頻繁,明
僧真圓、覺海、超然先後被請往長崎,開創東
明山興福寺和紫山福濟寺、聖壽山崇福寺,即
所謂三唐寺。當時中國沙門多往遊住。至明‧
永曆八年(1654),福州黃檗山高僧隱元隆琦
,因長崎崇福寺僧超然的再四邀請,於同年七
月和他的門弟子泛舶到日弘化,又受江戶德川
幕府的皈依,在宇治開創黃檗山萬福寺,舉揚
黃檗的宗風,並設壇傳授禪門大戒,當時日本
曹洞、臨濟兩宗的禪僧,紛紛投入他的會下,
日朝廷並尊他為「大光普照國師」,1673年在
日圓寂,年八十二;有語錄、法語各若干卷,
《松堂集》、《太和集》各二卷等,被奉為日
本黃檗宗的初祖。隨從隱元渡日的弟子,如大
眉性善、慧林性機、獨湛性瑩、獨吼性獅、南
源性派等都是一時的禪門英傑。嗣又有隱元的
法嗣木庵性[王+舀]、即非如一,分別於永曆九年(
1655)、十年(1656)赴日,輔翼隱元的法化
,時人稱為二甘露門。嗣後繼承日本黃檗山法
席的列代禪師,如木庵、慧林、獨湛、高泉、
千呆、悅山、悅峰、靈源、旭如、獨文、杲堂
等人,皆是由中國前往弘化的高僧。而黃檗山
的學修清規,如參禪兼念佛,平常用漢語,誦
經用漢音,乃至飲食生活也都是中國式樣;比
之日本原來的臨濟、曹洞兩宗,更富有中國禪
學風味。直至第十四世以後,才有日人繼任法
席;日本黃檗宗所屬各寺,至今仍保持有中國
近代禪林的風範。
十九世紀以來,中日佛教間仍頗有接觸,
而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晚清楊文會在南京刊印經
典、復興佛教,得到日本南條文雄氏的協助,
代為搜求到許多我國已經佚失的古德著述,特
別是法相唯識方面的章疏逸籍,有益於中國經
典的重刻和佛學的研究。
〔參考資料〕 《現代日本的佛教教育與文化》(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4});《日韓佛教研究》、《現
代世界的佛教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2}、{85});
《[木+母]尾祥雲全集》別卷〈喇嘛教日本佛教〉;大野達
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講座‧佛教》第五冊〈日
本佛教〉;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佛教
歷史的展開(日本)〉;《佛教思想史》第二冊、第
五冊;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Indi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72717015e&aid=11008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