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話的藝術
2009/05/15 15:24:22瀏覽315|回應0|推薦0

經理人說話的藝術

    在多變的職場,談生意的過程或生活的相處上,影響溝通的成敗,就在說話的成式與技巧,話鋒能成事亦能敗事,說話說重點,言簡意賅不僅使人易懂,贏得尊重,更能多出不少時間。

    我們解析整個社會的機制,不難發現它是由暴力、知識、財富和語言這四大元素在操控著的,而語言又是其中最強者。語言之所以強,在於它可以無窮複製,三人便可成虎,且不分貧富貴賤,誰都可以運用。再者,它不像暴力和財富,背負著「黑、金」的原罪,也不像知識,總是被某些人壟斷。如果你既不暴力,也不有錢,更兼沒有掌握關鍵知識,就要「會講話」,否則,你只有被牽著鼻子走。

    口齒清晰,一語中的

    有的人會懷疑,又不是啞巴,誰不會講話?但我認為沒有滿足三個條件,不算會講話;第一是「把話講清楚」,第二是「言之有物」,第三是「有趣」。

    首先,要把話講清楚。講話的入門,是先「講清楚,說明白」,讓人一聽就懂,沒有誤差。

    一、一語中的,直指核心:唐高宗好打獵,有一回遇到大雨,敗興而回。就問諫議大夫谷那律:「如果做一件油衣,是不是就不漏水?」谷那律回答說:「用瓦做一件衣服,就不會漏水了。」高宗聽了就不再出去打獵了。谷那律要勸諫皇帝別老打獵玩耍,只用了一句話,言簡意賅,不必長篇大論。話講長了,別人不耐煩,如果話頭被打斷,又沒講完,等於白講。

    二、因敵變化,不拘一格:我們講話就是要對方聽懂受用,只是一味想把自己的話吐出去,不分對象,也不顧場合,就會「溝而不通」。有些人還很愛用專有名詞,更有的喜歡穿插兩句英語,搞得不懂的人更加不懂,心裡還覺得矮你一截,更是失敗。

    三、一氣呵成,不生枝節:有些人講話有加油添醋的毛病,經常天外飛來一筆,插進一句話,話鋒一轉就是十萬八千里,到最後轉不回來,就只好加個「總而言之一句話」,硬拗回來。對聽話的人來講,前面的話都成了廢話。你要給人一滴紅墨水,卻加了九十九滴藍墨水,這墨水就再也不紅了。所以,我們講話要養成一個習慣,一個詞沒講完,不接下個詞,一句話沒講完,不接下句話,一段話沒講完,不接下一段。

    言之有物以免反效果

    其次,說話要言之有物。「及門」之後,其次是講得有內容,不空洞,以免徒逞口舌,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甚至弄巧成拙,讓人看輕。做好這點,便算是「登堂」了。

    講話須有內容才有價值,有內容的話是:

    一、知道的才說:有一種虛榮的人,喜歡「言語爭勝」,就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把一枝鵝毛講成一雙鵝,這還好,如果講成「貓在鋼琴上昏倒了」,一旦謎底揭曉,也夠難看的。

    二、實話實說:雖然列寧說過:「謊話說一千遍,就成真話。」但這「真話」卻有時效性,一但這效期過了,所講的即便是真,人家也當是假。

    三、有用的才說:南唐馮延已寫了一闕「謁金門」,通篇風花雪月,傳誦一時,最有名的是那句「吹皺一池春水」,還在皇帝李璟面前炫耀,卻被批一句「干卿底事」,淋個冷水澆頭。個人講話要受人尊重,一是不開口,否則一開口就要利害分明。要分得出利害,先得研究觀察,再來比較分析,最後歸納判斷。像馮延已身為大臣,沒有安邦定國之策,只知舞文弄墨,言不及意,難怪要被皇帝責難。

    有趣的話引人入勝

    最後一點是要有趣。有些大學教授講課,清楚又有內容,但學生還是睡的睡、逃的逃,其理無他──乏味。聽無趣的話有如嚼臘,是很痛苦的,這就是為甚麼「訓話」也能算是一種懲罰。除了清楚有內容,還能讓話聽起來辛辣、甜軟、高潮起伏,才算得上是到達「入室」的境界。講話要有趣,可以運用幾個小技巧:

    一、引用故事:講道理很抽象,也很枯燥,但配合故事來講,有具體的情境,就有趣了。國父講專家政治,用了水電匠的故事,就很傳神,一聽就明白,讓八十年前的中國百姓一下就懂得「知價」( 由知識及設計所衍生的附加價值 )的道理。

    二、善用譬喻:晏子出使楚國,人家欺他矮小,要他走偏旁的小門,他說:「出使大國走大門,出使狗國走狗門,看來我是到了狗國了!」兩句話就把楚國君臣給撂倒。有時候不必花太大力氣去爭辯甚麼,指桑罵槐,反倒一語中的。

    三、多用成語:現在電視上的紅牌主持人之所以厲害,多半有些訣竅,就是講成語、俚語、雙關語、歇後語,這些好比是「語言罐頭」,一開就可以吃,是最方便的「佐餐良伴」,比如你原想講「我怎麼想都想不透」,改成「令人匪夷所思」,這品味就大大不同了。

溝通要畫龍點睛

會做事好比只會畫一條龍,畫了半天,就是有形無神,會講話好比會畫龍眼睛,一加上去,龍就活起來了。我們不能只畫龍,也不能只畫眼睛,然而,沒有眼睛的龍畢竟不好看,不想在職埸上龍困淺灘,想一展長才的經理人,除了有豐富的專業和長期的職務經歷外,在語言的溝通和運用上,就該學會「三思而後語」。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yzxyz77254&aid=295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