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1 00:19:23瀏覽1608|回應0|推薦1 | |
核心提示:戰術死板的蔣介石敗給了戰術靈活的毛澤東。前者比較傾向於死守大城市,但後者往往是打不贏就走,吃軟不吃硬。所以國民黨軍很難抓住共產黨的主力決戰,而國民黨軍擅長死守大城市不放,結果被解放軍各個擊破。 無限江山無限愁。兩岸對望,情系神洲。“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曾經表面上鼎盛一時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僅僅四年在大陸即猝然崩潰!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原因何在? 按照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官員和親台的美國學者分析,國民黨之所以在大陸迅即潰敗,是因為外來因素使然。具體來說,美國、前蘇聯對南京國民黨政權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具體來說,如果沒有美國對中國紅色政權的綏靖政策和前蘇聯的扶共政策,國民黨政權不可能如此落擺不堪.但一些持宗派觀點的學者就此反駁,他們認為蔣介石本人沒有能力整合其內部的軍閥派系力量,自然沒有本錢和紅色政權大力搏擊。國民黨敗給四分五裂的派系傾軋,此為失敗主要因素。 大陸學者對上述的分析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國民黨政權潰敗不能簡單的解釋為“外來因素說”和“宗派政治說”,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筆者認為:上述說法,各持一端。內地學者普遍堅持的觀點,或許存在春秋筆法,為尊者諱,而親台的美國學者,或許有自己的主觀立場,難免有感性思維。筆者經過多年的國史研讀,借此談談自己淺薄的一些想法,以予愛國志士交流共勉。 筆者認為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迅速垮臺,存在以下幾大因素: 一.國民黨政權在戰後外交和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國民黨政權,實質上蔣介石政權,儘管國民黨內部一盤散沙,真正有發言權的仍是他蔣中正): 1。從“以德報怨”到“全力返俘”的荒謬策略,不但失去國民黨官兵支持,也失去了國格底線,甚至連美國也瞧不起中國的恕道行為。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深夜,日本終於宣佈無條件投降。翌日中午,蔣介石即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全世界作了“以德報怨”的廣播講話,聲稱“不念舊惡和與人為善是我們民族傳統的至高至貴的德性,中國將對日本帝國的八年侵略戰爭以德報怨”。這個以傳統的中國恕道,和西方基督教所謂寬容精神為藍本的“以德報怨”政策,與美國總統杜魯門于同年九月二日為《日本投降文書》簽字所發表的演說相比,我們就能看見兩者之間的論調差別。杜魯門說:“我們不會忘記珍珠港。日本軍閥的罪惡絕不能滌清,也絕對不會被忘記。如果和在恐怖戰爭中犧牲的美國男女性命比較,任何勝利都是渺小的。”然而,何應欽在內戰立起的險峻形勢下,竟將遣返日本戰俘置放到了頭等大事的地位。不僅調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車船,於兩個月之內即將日本戰俘全部安全送歸日本,而且每一個俘虜還奉送大米三十斤,作為臨別的安撫!如此寬待日俘的國民黨,內部官兵還有誰再與他賣命?不僅實力派李宗榮、白崇禧等義憤填膺,官兵們也深惡痛絕,更何況那些不知內情的民眾會產生怎樣的聯想?抗日戰爭剛剛結束,時間如此之近,可以說,蔣介石近乎討好的遣返戰俘中策略,令人不齒,甚至美國也覺得莫名其妙。 2。過於依靠美國支持國民黨統一中國,反而使“美國夢”在大陸幻滅。 蔣介石對美國出賣中國主權行為居然默然忍受。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曾將中華民國對東北的主權悄悄地當作禮物送給了史達林。然而,獲悉了《雅爾達密約》部分內容的蔣介石,僅僅為了順從美國的意見,竟于當年六月至八月,兩次派宋子文與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並終於在八月十四日、即美國已經對廣島和長琦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夜,與蘇聯簽下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無疑是一個最荒謬的行為:攆走了日寇迎來了北極熊。 眾所周知:日本成為可恥的戰敗國,已是定數,敗軍之師關東軍無論如何強悍,本是強弩之末。即便想負隅頑抗,在其國家已經投降並已經被美國控制以後,向中國投降亦迫在眉睫。更可恨的是,蔣介石向史達林保證:默許外蒙古舉行建國公投。當局如此荒唐,令人心寒! 南京政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就這樣如此“感激”美國,追隨美國,依賴美國,總認為美國是一個強大的民主國家,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將,卻忘記了美國對外永遠是一個為了自身利益,而能夠不惜背棄盟友的“列強之一”。 就這樣,中華民國政府帶著幻滅了的“美國夢”敗退到了臺灣,卻始終不肯清醒。他們在臺北等待著美國幫助其再統中國:等啊等,等到了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親赴北京,親謁毛澤東。 二.國民黨政權內部存在嚴重問題: 1.禮崩樂壞,人神共憤,腐敗問題是內因。任何政黨,任何國家,一旦腐敗橫行卻不加以制止和懲處,離亡黨亡國行將不遠矣。腐敗導致: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軍隊萎靡,士氣低落;③貪官橫行,統治衰落;④當官的家纏萬貫,大夫人,如夫人,三奶奶四姨娘等都在,思想包袱太重。 可以說,腐敗是蔣家王朝在大陸一朝敗亡的命門。 經濟的崩潰,導致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導致腐敗橫行;腐敗橫行,導致魚肉百姓;魚肉百姓,導致人民紛紛投向共產黨! 2.蔣介石終其一生沒有解決內部統一問題,又怎能解決國家大一統問題呢? 中華民國初步獲得統一之後,新舊軍閥不論大小都已經參加了國民黨,因而,以李、馮、閻為代表的所有大小軍閥的問難,以及後來出現過的多次小規模反叛,都變成了“國民黨的內戰”。這不僅使國民黨陷於有嘴說不清的窘境 ,也凸現蔣介石在整合內部問題上有多麼笨拙!想一想,國民黨中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某些“前賢”,他們有的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忘記了党國的存亡;有的則為了自己昔日的功勞,便絕然地“前賢不讓後賢”;有的僅僅為了一己權位,指責蔣介石代表的不是正統國民黨。如此大的林子,什麼熱鬧都是有的,焉有不敗之理? 3.南京國民黨政權的確違背了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重要一款:“平均地權”。 孫中山之所以杯兩岸人民尊崇為國父,其偉大和可貴之處,在於他宣導的“新三民主義”,儘管蔣介石以三民主義信徒自居,但在土地這一款上自絕了在大陸的政治生命。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而南京政權處處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可地方官員依舊在農村橫徵暴斂,農民不堪剝削,自然投身推翻舊勢力的革命鬥爭。結果蓬勃壯大的共產黨隊伍所向無敵,一舉端了國民黨南京老巢。 三.一個無可否認的因素:日本入侵中國客觀上消弱國民黨軍事力量,也損耗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 蔣介石對待日本入侵這一事態心態非常矛盾,造成外交混亂,內政失明.起先一味妥協,然後因西安事變和美國的外壓不得不對日宣戰,結果: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雖然出現問題,但主流卻在浴血殺敵,尤其是遠征軍的軍事貢獻最為突出,這個史實必須嚴正褒獎.儘管這是個敏感課題,但說史寫史的學者應當秉持實事求是精神,不能因意識形態問題故做回避. 就事論事,當政的蔣介石政權在民族利益上還是有良知和貢獻的,蔣介石本人並非壞的一無是處.正面戰場的以硬碰硬,赤膊殺敵的民族英雄,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不乏可歌可泣國之棟樑.如孫立人,薛岳,李宗榮,戴安瀾,張自忠和佟麟閣等,均是不朽的軍魂,民族的豐碑! 四.國民黨政權最終敗給了以毛澤東為首的紅色軍事家和英明的共產黨統戰力量: 1。戰術死板的蔣介石敗給了戰術靈活的毛澤東。前者比較傾向於死守大城市,但後者往往是打不贏就走,吃軟不吃硬。所以國民黨軍很難抓住共產黨的主力決戰,而國民黨軍擅長死守大城市不放,結果被解放軍各個擊破。等到大決戰時,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個個出類拔萃,輕易地便擊敗了國民黨主力部隊; 中共能把淮海戰役的戰場放在長三角經濟相對貧窮和人口相對較少的江淮地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對長三角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足見中共領袖毛澤東英明之處。批評的人現在總拿什麼民主、自由、內戰來說事,不知道他們想過沒有,今天美國有誰會以內戰來批評林肯的南北戰爭呢?一個主義,一個政黨只要能夠帶領國家走向新生和富強,採取一些符合民意的軍事行動,還是值得肯定的. 2.中共的統戰力量無人匹敵。尤其是全面抗戰開始,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接受了中共的“輸誠”之後,被中共統戰的國民黨官僚及其子女,更是層出而不窮。在後來的國共兩黨內戰中,中共打進到國民黨核心機關。各大民主黨派自然願意為之並肩戰鬥; 3.當時的紅色政權內部清廉團結,而且甘於奉獻,肯於吃苦,善於穩定人心,凝結力量,這與南京國民黨政權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述因素歸結起來,一句話:國民黨腐敗的軍閥統治及其擁有的"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