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1 21:56:53瀏覽2783|回應10|推薦11 | |
前些日子大陸總理溫家寶的一席話,又再度觸動了二岸的敏感神經。他在記者會上一句「走不動,就是爬 (去台灣) 我也願意」的真情表白,令人動容;剎那間從一個超級大國的赫赫總理,化身成了孺慕寶島風情的普通華人爺爺。對照起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當時的總理朱鎔基的「台灣民眾要警惕啊」,二者之間的高下立顯區別。八年前朱鎔基意外成為民進黨的「最佳助選員」,八年後的今天,溫家寶的話卻帶動台股大漲。事實證明:低姿態有時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祖師爺劉邦 講到低姿態的祖師爺,首推漢高祖劉邦,他以一貫的低姿態得到了天下。本是沛縣的地痞流氓出身,劉邦的政治智慧卻出奇地高。原來根據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檄告,先攻入武關滅秦的劉邦,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天府之國」關中王。但項羽只比拳頭大小。好不容易在「鴻門宴」上靠著小便脫身以後,劉邦摸摸鼻子就帶著手下進了本是流放罪人之地的巴蜀,把大好河山留給了原是秦降將的「三秦王」。幾年之後,他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報了這一箭之仇。 他的低姿態功力當然不只於此。爸爸被項羽抓住了,西楚霸王威脅說要「烹」了這老頭子,用來跟劉邦討價還價─本來這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是莫大的政治籌碼。他卻別出心裁,用賴皮的方式救爸爸:「項羽,你我曾結拜兄弟,我父即是你父。你若是真烹了他,則分我一杯羹!」搞得項羽啼笑皆非,最後不了了之。 當然還有其他能屈能伸的傳奇,這跟對待韓信的「封王」事件有關。這個當年天下皆視為懦夫,而唯有劉邦能慧眼識英雄,汲拔他成「漢大將」的韓信,佔了齊國的地盤,卻在劉邦困守滎陽最艱苦的時候,派使者來要求封一個「假王」的名號以鎮定齊地。劉邦正要開罵,旁邊張良陳平二個策士急得猛踩他的腳,劉邦慧根頗深,一痛就懂,哈哈一笑:「要做就做真的,做甚麼假王?」馬上刻了印派使者赴齊國封韓信為齊王。這個仇後來由他老婆呂后在「鐘室」代報了,也為後世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深深惋嘆。 家學淵源劉備 四百多年後劉邦的後代劉備更是青出於藍。劉備早年四處漂泊,苦於沒有固定地盤,先跑去投奔老同學遼東的公孫瓒,幫著他抵擋袁紹。後來徐州牧陶謙受到曹操的攻擊,向公孫瓒求救,劉備代表公孫陣營馳援,卻受到陶謙的賞識。陶謙除了以人力物力支援劉備外,還推薦他做豫州刺史,臨終時還把徐州託附給他。但這天外儻來的富貴不容易啃,劉備旋即受到袁術呂布的二面夾攻,吃了場敗仗,太太家眷都被擄走。這是劉備第一次丟了老婆。不過之後劉備向呂布求和,人家便還了給他。後來二人失和,劉備又戰敗,跑去投奔了曹操;曹操支援他發動反攻奪回地盤,他還是打不過呂布,第二次丟了老婆。曹操一看事情大條,親自出征打敗呂布,幫劉備贏回老婆孩子。過沒多久,他又殺了曹操派的官員,並且和袁紹聯絡,企圖二面夾擊曹操。 我們數數:還不算以後的荊州劉表,短短幾年裡,劉備總共已經投靠過幾個陣營?跟幾方勢力結過樑子?可他偏能優游周旋在幾方英雄好漢之間,還始終保著一塊「仁義劉皇叔」的金字招牌! 最精采的表演是他臨終用低姿態託孤給諸葛亮的時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簡直是把諸葛亮逼到牆角了,孔明再厲害,也只能邊哭邊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不知道他的眼淚是不是有一部分因為要輔佐那麼笨的劉阿斗的緣故…) 低姿態逃過捉姦 低姿態能運用地純熟,還能逃過捉姦。這是「我見猶憐」的典故。東晉時大將桓溫攻滅前蜀,得到亡國君王李勢的一個女兒作妾。因為老婆很兇,桓溫不敢讓她知道。可是紙哪包得住火?這敢愛敢恨的大老婆就帶著人拿著刀,明火執杖地捉姦去。到了金屋藏嬌的小公館,看見那「騷貨」卻坐在窗前不慌不忙地梳頭。這個容顏端麗的女子,徐徐地把頭髮梳整齊了,轉身斂手向著大老婆行禮,神情鎮定,情詞哀婉。想來是她的溝通本領過人,本來要砍人的大老婆感動之餘,把刀一丟,還向前抱住她:「好女孩,我看見妳都動了憐香惜玉的心,何況是我那老不羞的男人!」竟然成了一段佳話。 皇帝的低姿態─罪己詔 講到低姿態的招數,中國的皇帝有個絕招:「罪己詔」,就是藉著罵自己,以博取臣子與人民的支持。照道理來說,「天子」呈現的是天心,代行的是上天的意志,是不應該也不能出錯的。就因為如此,皇帝如果可憐兮兮地請大家原諒,感動人心的效果可不能小覷。 打開網路一查,第一位下詔罪己的該是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晚年用兵失利,又兼民生凋敝;再加「巫蠱之禍」造成太子自殺的倫理悲劇,種種打擊使得雄才大略的武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像罪己詔裡的這幾句:「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讀來還真有幾分誠意。 武帝之後的西漢皇帝們好像上了癮般地猛下罪己詔。像他的孫子漢宣帝下了八次,漢元帝頒布了13次 (不曉得有沒有一道「後悔把王昭君嫁出去」的詔書?),還有漢成帝也有12次─不過到了最後老百姓可能也麻痺了,特別是對這個花在床上,跟趙飛燕趙合德姊妹鬼混的時間比花在朝政上還多的花花公子。 罪己詔的紀錄保持人該是明朝的崇禎皇帝,他不是以數目,而是以密集的程度取勝的。1644年,也就是崇禎朝的最後一年,他分別在2月12日、3月6日、3月11日,以及3月18日,連下四道罪己詔。19日凌晨,他就上吊死了。我們今天讀這些詔書時,還感受得到他的絕望。徵天下兵勤王無一兵一卒至,發動王公大臣捐獻報國,竟無人赴義赴難,也難怪他的遺詔寫道:「諸臣誤朕也…無顏見先皇於地下,將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可將文臣盡行殺死,勿傷我百姓一人。」這恨多深哪!他死前逼周皇后自殺,自己砍殺了袁貴妃,又殺了二個還是孩子的長平公主與昭仁公主。(其中長平公主左臂被砍斷,後來死而復甦,在金庸小說「碧血劍」裡成了身負厲害武功的女尼…)難怪有人說他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 但這悲劇的成因可能還得反求諸己。崇禎朝總共十七年,如果銳意振作,應該是大有可為。問題就在這年輕皇帝 (即位時才17歲) 用人的方法大有問題:剛愎自用,用人不專。他一開始為了解決黨派之爭,竟然用抽籤的辦法決定誰能入閣。當結果不如預期,他只好頻繁更換閣臣,激起更大的黨爭。他的內閣輔臣,十七年裡就用了五十位,號稱「崇禎五十相」,創下歷史紀錄!同時高級官員,各部尚書更換頻繁,平均任期一年二個半月! 結果後來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父祖輩的老路:重用太監。舉朝倚為長城,忠心耿耿,千里入衛的袁崇煥還被他「凌遲」處死。這樣子搞到眾叛親離,還聲稱「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不是讓天下人笑話?前面談到他慨嘆無兵勤王,事實上是曾經來了一支隊伍,結果他惜財如命,犒軍時統兵大將發給銀四十兩,士兵每人五錢,結果士無鬥志,一觸即潰。他宣稱民命如金,但卻橫徵暴斂,一再攤派;他還不斷表演「撤樂」、「減膳」,意思是皇帝我吃飯不聽音樂了,又少了幾個菜,你們該感動了吧?天可憐見,明朝的宮廷在末年還養著超過十萬人的太監哩!罪己詔也要有誠意才能感動老百姓吧! 老子的教訓:教我們「自卑為成功之母」 總的來說,還是老祖先老子說得有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下沒有比水的姿態更低,它總是處於最低最暗的角落,可是世間萬物都少不了它,所以老子稱讚水能近似天地間的「道」。 這種低姿態投射到做人做事,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投射到治國之道,便是「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能以大事小,才有大國該有的風範;他還諄諄訓誨「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切忌逞強鬥狠,因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不合乎天道的事物都不能長久;與其自滿自大,還不如適可而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鋒芒太露,肯定不能長久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而富貴榮華容易招來嫉恨,往往不能保守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最後「功成身退,天之道」─這就是「自卑為成功之母」的精髓吧!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