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2 12:19:46瀏覽8194|回應1|推薦35 | |
宜蘭河岸的客家莊──六結姓游仔底
壯圍鄉在漢人未入墾前,原係撈撈(流流)、哆囉里苑、都美都美(抵美抵美)、幾立板(奇立板)、瑪嚕穆罕(貓里霧罕)、都美鶴(抵美福)、新那嚕罕(新仔羅罕)等番社舊居,這些番社都屬噶瑪蘭族。清朝嘉慶年間,漢人林明盞率鄉勇進入開拓,才使這一片田野成為漢番雜居之地。就在此一期間,原本在桃園墾荒居住了四十幾年的一個客家家庭遠征入蘭,在壯圍鄉六結(今忠孝村)落腳,建立了姓游仔底,成為全鄉唯一的客家聚落,二百年來隨著時空轉換,此聚落從數十戶剩下今天的四座竹圍守著家廟,盛景雖已不再,但在大都屬河洛人聚落的鄉野間,此一客家聚落仍是個很獨特的例子。 ● 游姓家族簡史 游姓有「方游」與「才游」之分,忠孝村姓游仔底屬「才」游,即「王」游,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由十一世祖士恨、士怕兄弟從福建詔安渡海來台,在桃園縣南勢角墾荒,後移墾龜山鄉。至嘉慶八年(一八○三)由士怕太太李氏率九個兒子中的八個(老三龍盛留桃園看守祖業)入蘭,在六結結茅為廬,建祠廟「追遠堂」。光緒年間,各房陸續遷居他處,大房龍勘遷居宜蘭市及礁溪鄉,二房龍昭遷居三星鄉及冬山鄉,四房龍福遷居宜蘭市,六房龍賓遷居羅東鎮,七房龍讚分佈宜蘭市及壯圍鄉吉祥村,八房龍貴遷居宜蘭市,繼續留在壯圍鄉六結姓游仔底,係五房龍巨及九房龍燦後裔。據游氏族譜記載,各房目前繁衍至十九世或二十世。 ● 事蹟、傳奇與俚諺 早年,追遠堂一帶全是游姓家族墾拓出來的產業,族人多達數十戶,迄今已散居各處,僅剩祠廟附近的四個大竹圍,戶長分別是﹕五房十七世游景福、五房十七世游景地、九房十六世游西湖、九房十八世游清河。附近另有零星的客籍游姓人家,與追遠堂並無關連,其他一些新建國民住宅和別墅,則是農地重劃後從外地遷來定居者。由於壯圍鄉絕大多數人口為河洛人,早年更多屬平埔族原住民聚落,追遠堂一系客家居民算是宜蘭河下游流域的少數族群,生活習俗自然受到同化,如今連族群語言都已「消失」,鄉人大多不知道姓游仔底是個真正的客家莊。 道光末年,家族析分產業,但各房仍抽得若干交綜理家務的二房游龍昭掌理,做為祭祀之用,同時設置祭祀公業「游龍昭族團」。到日據時期由十五世掌理時,礙於當局對祭祀公業壓力,才變更為公有制,各房另保有協定書,至光復後由各房輪流管事,以致行事各異,使公業陷於困境。民國四十二年七月曾有二甲半的田地被徵收,佃戶也抗租,公業面臨解體,至五十一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才恢復元氣。 在十二世游龍昭綜理家務及設置祭祀公業期間,是為姓游仔底的鼎盛時期,使追遠堂游氏家族成為宜蘭地區擁有相當可觀產業的大家族,參與捐地、開義倉等公益,與在宜蘭河上游員山庄塘霞房十四世的游厚日,同是家大業大,連牧童歌謠都曾傳唱:「水頭有游厚日,水尾即游龍昭。」 姓游仔底早在一八九二年宜蘭河改道流向東港之前,即已在此定居農耕近九十年,因此不少農田被河道一剖兩半,族人必須涉溪到對岸耕作。 ● 墾荒初期的居住環境 姓游仔底到六結拓荒定居的「開基祖」十一世祖士怕太太李氏,會興起帶領其中八兒子到宜蘭的念頭,是在丈夫死後五年,眼見桃園龜山地區常成為械鬥民亂首衝,已非久居之地,才決定遷地為良。李氏和八個兒子,進入宜蘭平原後原本有意定居的地方是礁溪鄉柴圍山腳下,因擔心緊靠山區恐受山地原住民侵擾,才繼續東走到六結。六結遠離山邊,地處寬闊平野,居家僅種刺竹竹圍防偷盜宵小,尚無需其他特殊防禦措施。 姓游仔底所居住的田野,到處都有池塘,直到民國四十年代大家還共用一口井水,這口井位於目前「玄威廟」右後方,農地重劃後已填平興建國民住宅。這口公井外觀不像井,卻像一口深水池塘,水清見底。為保持飲用水清潔,特別搭築竹棧道方便汲水,任何人都不准下池塘,也不准在池邊洗滌物品。由於水中鯰魚、鯽魚、草魚等成群,釣魚則未在禁止之列。這口大井,水量豐沛,只有發生特殊乾旱時,各房族人才需要到宜蘭河挑水。 ● 祠廟與祭祀 游姓祠廟「追遠堂」初建時只是一座田寮,光緒年間失火燒毀後重建為木造屋,並渡海回福建詔安祖祠刈香。日據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及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曾鳩工改建為勾簷畫角並分正身護龍的磚造屋。現址祠廟則是民國六十八年所修建。追遠堂管理委員會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農曆三月初三,並訂定每年這一天召開大會,舉辦定期大祭典,散居各地族親都回到追遠堂祭祖。 多年來,姓游仔底居民和其他村人,一齊奉祀村中鎮安廟開漳聖王。而在祠廟追遠堂附近另以玄威廟奉祀玄天上帝,玄威廟在民國九十一年底才獲得縣政府發給寺廟登記證。早年只是姓游仔底家族式的神明會,神像由游景地的曾祖父從福建捧回來,早年一直供奉在家中。在醫藥不發達年代,疑難雜症甚至小孩收驚等會求助神明,不僅族人連鄰近村人都來求助這尊帝爺公,使帝爺公聲名遠播,後來由三十幾戶人家輪當爐主,輪到爐主就把神像捧回家供奉,陸續也有非族人加入。十幾年前,大家還花鉅款為帝爺公訂製彩繪華麗的「賽台」,其實就是一座可以隨時隨地用吊車運到爐主家曬榖場搭建的活動戲台。四、五年前「賽台」經過兩度整修,已不堪使用,才把存放「賽台」的鋼筋水泥平房做為臨時廟址,讓帝爺公從此不必再到各爐主家駐紮。 姓游仔底早年人口密集時期,每天就有三十六隻耕牛進出聚落路口,到宜蘭河邊喝水吃草,或渡河到對岸耕作。此一河段甚多鬼魅傳說,常有不慎溺水事件發生,甚至傳聞連泡水消暑的牛隻,都會無緣無故地瞪大眼球狂奔。所以族人在早年即向帝爺公請來一支「黑令旗」,插在堤防上,說是玄天上帝派到路口站崗的將軍,確保聚落人畜進出平安。十幾年前堤防整建時,主管官署不許在堤防上搭建物,最後還是擋不住民意,在不影響河防安全情況下,允許姓游仔底在堤防邊搭建遮陽遮雨的棚屋,供奉令旗。玄威廟過去在農曆二月十五日請關渡媽祖、尾牙則謝平安,後來曾改為二月十四日謝平安,第二天請媽祖。現在已合而為一,在二月十五日和村中供奉開漳聖王的鎮安廟一起拜拜。 ● 消失的客家話和客家習俗 姓游仔底族人在十五世當家前,大家還能以客家話對談。到十六世就剩游貽量一人精通,其他族人大都只會聽不會說,因此當游貽量在幾年前過世後,祭祖就找不到人用流利的客家話和祖先溝通。有一年,追遠堂拆建後墻,必須移動先人牌位,任憑主事者擲筊多少次,都未能獲得應允,大家只好請來游貽量的兒媳婦游林屘出面充當翻譯,把主事者的意思向先人秉報,才順利完成改建工程及牌位復位工作。游林屘是個河洛籍的童養媳,三歲入門就跟她公公、婆婆學會說客家話。 客家習俗過「天穿日」,早年姓游仔底在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老老小小都不下田、不上工,穿新衣再過個小年。家家戶戶燒香燒紙拜神,請天公保佑未來一年不要下太多的雨,以免淹掉作物。大家除了在家泡壺清茶,還會四處閒逛閒聊。但最近十數年,年輕的一輩已不重視這個天穿日。 ───原載《老宜蘭的腳印》一書,2005年8月宜蘭縣文化局出版。 ───照片說明 上圖:客家莊的游姓家廟《追遠堂》。中圖:貼著宜蘭河左岸堤防紮營的《黑令將軍》。下圖:目前唯一能說客家話的游林屘女士,係3歲時抱來當童養媳的河洛人。以上照片皆由吳敏顯所拍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