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6 00:57:20瀏覽1653|回應1|推薦25 | |
在此先以一個與馬兆駿同輩年齡的中年人,向我們可敬的長輩們致意,長輩們經歷了顛沛動盪的前半生,當在台灣漸漸安定下來的時候,他們努力的建造了一個孕育著中華文化深髓的社會環境,讓我們這代所謂的四五年級生的成長過程,俯仰吸收著無所不在的中華文化,中文程度的提升,更是師長的鼓勵與同學間的良性互動,慢慢養成。而今面對中國大陸的陡然崛起,如果說台灣未來還有可以與之行銷的,大概就只有這些高於他們一節的生活文化差距。 像我們這一代四五年級生,相信社會價值,相信公理正義,對人生多半抱持著無可救藥的樂觀進取的態度,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光輝。就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在尋找自己的音樂過程中,共同創造前所未有的民歌年代。在那個年代裡,似乎有許多人都能信手拈來的編寫唱出一些屬於自己人生經歷心情的歌曲,所以每每遇到有民歌創作比賽的時候,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創作歌曲參加比賽。當然,絕大部分的創作人會收到一封(遺珠之憾)的落選信(沛翁曾經用李後主的虞美人編曲參賽,結果也是這樣,只是半年過去,這首歌改了幾個音符,就成了鄧麗君的幾多愁,當然,創作人並不是我),卻並不會影響到那個年代年輕人創作的心情與氣氛。 馬兆駿的無人的海邊,應該是在金曲獎的第一集裡的歌曲,主唱歌手是江志祺,我是多麼有幸,在當兵時後與江同連,江也是一位音樂編曲的高手,多麼的天賜良緣,遇到一位寫新詩的填詞高手羅銘,兩人一拍即合,一搭一唱,羅銘信手拈來的寫了篇辭,江志奇就拿著吉他,錚錚叮叮的逐句編彈, 不一會兒的工夫,一首新歌就這樣的誕生。我們這票同袍最喜歡的時光,多半是下雨天的莒光日,或是晚飯之後的閒暇時光,在寢室裡,圍著他倆,聽著兩把吉他彈出的魔力,江志祺主唱,羅銘合音,一首首能激起共鳴的民歌就這樣在我們的連上傳頌。可惜這些歌曲後來都不曾發表過,這段美麗的因緣,也隨著他倆相繼退役而終止。不過每次想起,我都慶幸當兵時有這段福緣。有一兩首當時他們創作的歌曲,我到限在偶而想起時,還會哼唱。因為歌詞中的一段寫道 : 想半世紀後,你與誰廝守? 我早從白色的蒼涼消失。半世紀後,這首歌就足以伴我走個半世紀,因為我還真想等著看,半世紀前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孩,人生走過半個世紀後會是怎樣?與誰斯守似乎就成了這個奇怪念頭中的偈語...。或許其實什麼都不是,只是當時一時覺得這首歌很好聽,它也就一下子,陪我走了1/4個世紀。 相信四五年級生,多少都還接受了一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所以當時民歌時期,真正當紅的歌手,多是好學校的優秀學生(李建復是政大的,包美聖,陳明韶,鄭怡,齊豫等都是台大的,羅大又是北醫的,王海玲是北一女,後來也念台大的),這些是當時年輕人視為標竿的學院派。隨著他們的相繼畢業就業,他們的民歌生命也隨之劃上休止府。但是之後能撐起華語流行歌曲新風貌的,卻是一批藏在專科與美工學校的才子。李宗盛是華夏工專的,馬兆駿是醒吾商專的,童安格與小蟲是復興美工的。他們雖然沒有亮麗的學歷,但是憑他們的音樂才華,與生活中自然養成的國學程度,在民歌年代之後,至少又為世界華語歌曲,再次創造出另一個二十年的風雲千堆雪。也證明了中華文化對這一代年輕人的深植是成功的。 我們是多麼有幸,生命中趕上了這個年代,只是我們這一代的人走到中年時,回首來時路,用生命歲月參予了台灣的興衰起落,其中冷暖,點滴在心,但是人生走到中年,多少的失意,卻多會用 : 欲語還休,然後自我心理建設後,微笑的從地上爬起來,跳一跳,再拍一拍,試著抖落一身的塵土,之後,再次勇敢出發的態度以對之。相信你是如此,我是如此,馬兆駿不也是如此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