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2 11:12:37瀏覽5567|回應17|推薦60 | |
香港「占中」尚未停息,但在台灣的新聞熱潮似已經渡過高峰,現在都改攻飼料油了,這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回顧對「占中」的看法。眾多政治人物主動的或被逼的發言,做做lip service,講講便宜話,有些似要激起更大的衝突,不恤民命,更感涼薄。網友們的討論,或贊同,或反對。對於我這個老港人、新台灣人來說,未免輕巧,少了幾分理解與同情。 港人從未自外於中國 小時候春節,家家戶戶大門上都貼上大紅春聯,四字成對,多是「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之類的吉祥話,唯獨老村長的大門上常貼上「五族共和,九洲重光」之類的春聯,堂中牆壁上掛著幾張炭筆畫的先人頭像。其他村民都是普通的老農,不比村長的家世,不過,大家都同樣拜著關帝爺,抽屜裡留有幾枚鑄上「光緒通寶」的銅錢。雖然已經被英國殖民一百多年了,受著英女皇管轄,旅行用的是「英國屬地公民」的護照,可是,港人心裡沒有誰會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不是中國人。 地理上,生活圈上,香港就靠在大陸邊上,還有,英國從未像日本殖民台灣一樣實施過皇民化教育。很多港人都唸英文中學,取了英文的名字,那僅是first name,沒有人把祖宗的姓氏都改了的。的確,菁英式的教育,造就了一批批菁英,有人稱為「高級華人」,有人稱為「買辦」,有些更被港英政府授予獎章、爵位、「太平紳士」等封號,過著比常民更優裕的生活。說是「買辦」也罷,修橋鋪路、出錢蓋廟蓋醫院等,我看來更像中國式的「員外」。 李小龍電影「精武門」裡,羅維飾演的租界巡捕要陳真投案時說的一句話:「我也是中國人啊」。香港影人所表現的中國情懷,何止於「精武門」和「黃飛鴻」等武俠(打)片。如果您細心閱讀一下得獎的懷舊電影「南海十三郎」(註一)、「人間有情」(註二),不都記述著省(廣東)、港(香港)、澳(澳門)人們的密切互動,港人哪裡有一分自外於中國。台灣朋友們更熟悉的電影「胭脂扣」中,描述石塘嘴動人的烟花故事,民國初年的石塘嘴就在今日香港島的西區,電影裡的風情有哪一分不是中國味。 不單滲著中國味,港人更參與了中國的政治歷程。近期電影「十月圍城」杜撰了一則孫中山先生到香港策動起義的故事,劇中多少本地的和外省來的義士獻出性命。革命之初的「四大寇」不就是香港人,孫中山先生不就是港大醫學院的畢業生。葬在東吳大學校園中的開國元勳王寵惠先生就是生在香港,而且唸的是高級的英文中學,原就是香港的「高級華人」(註三)。除了前述偉人外,有更多平凡的港人參與了中國的政治歷程,如先叔公,就是從香港回到廣州,參與了北伐、抗戰、剿匪。無他,原因就是因為香港開埠以後,港人並未自外於中國,而且比內地更早接觸到國際的思潮。 認同中國,不等於認同政黨 小時候,西元五六十年代,每逢雙十節,街上橫的豎的掛滿大大小小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大面用布做的,小面用紙張印刷的,比春節或任何一個節日還熱鬧。那時候,國府已經「轉進」台灣,鄰邊的大陸已經紅彤彤了。港人認同中國,不見的是認同政府或認同政黨。積極上街「占中」年輕朋友的父母執輩有許多是逃難到香港的難民,49年,三反五反,文革。五六十年代時,百萬難民抱著籃球渡海,或穿過電網,逃至香港。小時候,村裡就來了好幾戶生人,無田無地,靠出賣勞力過日子,我記得村後山上住了一戶「撈兄佬」(北方口音老兄之意),操著大家聽不懂的北方話,在管不到的荒山裡開墾種鳳梨,上下山甚費腳程(註四)。 五六十年代,逢年過節,多少人挑著行李進出廣九鐵路的車站,無非是送些食物、日用品等物資回鄉救濟親屬。文革時,筆者看過五花大綁的浮屍漂到香港,歷經六七暴動,「左仔」街上放「菠蘿」(土製炸彈),殺傷的不止軍警,還有無辜的同胞,怎樣用汽油彈燒死反對他們的廣播名人「大丈夫」林彬兄弟。教歷經世事年長一輩心裡認同那毛裝改西裝的政黨,那是不可能的事。早年,港人還有孫中山開創的「民國」可以認同,及後,代表那個「民國」的政府已經主動放棄了,年輕一輩可能並無認同上的掙扎,雖然老共已經取代港英成為香港的大老闆,雖然這個大老闆把大陸的經濟搞的紅火,港人不用再「救濟」大陸同胞了。不過,年輕一輩在經濟發達、資訊流通中成長,教他們去認同處處管制的政黨,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港人應該擁有民主 港人雖然認同中國,雖然參與了中國政治的歷程,確實沒有流血流汗去爭取過自身的民主政制,託庇於殖民地外國政府,從小漁村起,香港庇蔭了幾百萬人民免於大陸幾十年的動亂,西元六七十年代起,香港有了些象徵式的民意代表,因為無法影響到治理人事權,始終都在小圈子轉,引不起廣大市民的關注,移轉政權後,改個花樣,實質上還是維持港英那一套統治方式。 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都比較先進的社會去接受相對落後的政府統治,終究不是追求長久穩定的作法,「一國兩制」便是政權移轉時「偉大的發明」,多了一層緩衝,降低兩者的摩擦與衝突。社會往前走,在不同政制下,社會走的腳步和速度都不一樣,要香港在政治制度上慢慢等待大陸的轉變,那不合實際,也會是摩擦之源。港人過去少為自己爭取民主,不代表不應該擁有民主。我支持香港民主,支持「占中」,支持仔細的策略,開發港人對自身民主更多的瞭解與支持,建立有效率利民的民主制度,作為中國民主的燈塔。 註一:南海十三郎 註二:人間有情 註三:百年國慶,莫忘王寵惠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