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31 16:04:54瀏覽229|回應0|推薦1 | |
2011/08/31 | 孫效孔有人認定台灣對外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資金快速外流,導致競爭優勢下降。這樣的觀點,其實早已落伍。2008年行政院主計處國富統計顯示,當時國民擁有金融性資產高達48.78兆新台幣,所以台灣國民的流動池(liquidity pool)資金超過1.7兆美元。 內需小資金需外流 目前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是4千多億美元,以25%的儲蓄率而言,每年可以存下約1千億美元,即使今年外流了幾百億美元,明年還有新的儲蓄,台灣的內需市場不大,所以資金當然需要外流。 台灣對外投資的水源,一方面來自國內需求產生之財富,另一方面來自貿易出超。台灣在2009年及2010年的出超,分別為457億美元及 230億美元,預計2011年也會到達200億美元左右。出超所得之外幣,一部分留在國外成為外匯準備,另一部分轉成台幣匯回台灣。台灣內部所增加的資產金額,一部分是出超帶來的產值,另一部分是因為貿易增加而產生的產值增加,這兩部分都是未來資金流出的源頭。 所以,台灣資金的流出,肇因於出超持續增加,以及國民生產總值(GNP)不斷增加。因此,30年來台灣外流的3千億美元,代表台灣人民存放在國外的資產,其中許多已經在海外發揮生產力,創造更多價值。 以世界為投資腹地 大陸台商要出口時,會向台灣購買更多貨品,為台灣在國內創造更多價值,所以過去的外流資金,也是今日資金外流的動力。 資金外流,是國民財富的表現,也是向外發揮影響力的象徵。經濟發達國家如美、日等國,均有可觀的對外投資,他們的國力也遍布世界各地。台灣的競爭力越強,就越能以世界做為投資腹地,創造更多的產值。所以,對於資金外流,要鼓勵也要輔導,台灣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作者為開南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