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6 12:45:43瀏覽248|回應0|推薦1 | |
【康世昊】 這兩年來在廣州、武漢、北京等大城市都出現過因為興建垃圾焚燒廠,而引發的民眾抗爭,當地媒體對於部分事件也加以報導。央視《新聞調查》節目就特別播出《垃圾焚燒之惑》專題,意謂著目前廣建垃圾焚燒廠的政策,已面臨來自內部的質疑。 截至去年底,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數達75座,其中建成50座,興建中的則有25座。垃圾焚燒有監管徹底與否的問題,而這個監管的彈性仍主要取決於廠方和政府管理單位。因此若沒有資訊公開和討論,當然讓民眾很難放心,信息的不透明將刺激民眾維權意識的增長。 政府選擇性釋放相關訊息 以廣州番禺的案例來說,由於當地向來被稱為廣州的後花園,地價又相對便宜,一度吸引了為數頗多的廣州與香港客來購屋置產。但大多數番禺業主直到今年9、10月媒體報導後,才知道身邊將建垃圾焚燒廠。選址所在地的許多村民都說,政府部門從未徵詢過他們的意見。連番禺區區長樓旭逵也承認建廠在「程序上是一個缺陷」。 而江蘇吳江市平望的垃圾焚化發電廠,原本預計在今年10月底進入試產階段,卻發生了超過萬名民眾於預定試產日前後兩天走上街頭。抗議者表示根本沒有被諮詢,當大家知道是「垃圾發電廠」,又知道南京和北京的這種電廠都被關,就很快相信對人的身體肯定有危害。 像平望鎮如此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不但主流媒體不見報導,熱門論壇的相關留言也都有被刪除的情況。當地政府與媒體在觸碰維權抗爭的時候,訊息仍是選擇性地釋放,這反倒影響了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問題是,如果信息公開,充分溝通,是否垃圾焚燒廠就能被民眾接受?這牽涉到民眾是否已把環境健康當作基本的公民利益。一位當地記者寫道「問題的本質是利益不對等」。社會學者孫立平也以博弈觀點來解釋:中國面臨在公眾利益與個人(個別企業)利益博弈的重大社會轉型問題。那麼,垃圾焚燒政策中公眾健康是與哪一股勢力博弈呢? 垃圾行業的投資利益龐大 從《2009-2012年中國垃圾發電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可以了解新利益的形成。該報告分析:中國擁有豐富的垃圾資源,蘊含巨大的焚燒發電資源潛力和經濟效益,廣闊的投資前景已經吸引了大批民間和國際資本參與其中。報告預估到2010年,垃圾發電行業的年投資額可達800億人民幣。此外,垃圾發電技術逐漸成熟,設備國產化進程加快。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服務期限為25年左右,這意味著它的穩定收益將長達25年。由於收益穩定、營運成本低廉,並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高額的回報。 報告的背後標誌出這些技術的投資利益,與國家垃圾政策的牢不可分。垃圾焚燒技術不只已被官方認定是現階段唯一環保的,更讓政府間接保障其市場潛力而成為有利可圖的投資標的。加上政府已不滿足只是給外商送上合約,而是要扶植中資,民眾要面對的是這些焚燒廠背後代表的投資利益。 抗議垃圾焚燒工廠的群體性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既反映出公民維權與環保健康意識在中國社會各角落不斷增長,另方面也考驗新興的環保NGO參與者,在社會發展日益市場經濟化的轉型過程中,如何讓進步的垃圾減量政策進場,能否將反對設置垃圾焚燒廠的鄰避效應能量,轉化為推動垃圾減量信仰的生活模式。 (作者為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博士)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