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7 19:32:05瀏覽218|回應0|推薦0 | |
台灣縣市長的選舉,雖然各地政情不同,但從整體上看,台灣民眾的確用選票給了國民黨一個清楚而有力的教訓,但也將所造成的損害維持在可控制的範圍,藍綠政治版圖出現鬆動,個別地方甚至出乎一般人預料(如桃園縣),不過尚未出現大幅的位移。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英九在選後提的「選民寬厚說」,還是有其道理的。
台灣的選民既寬厚,也有其聰明的地方。以國民黨執政這18個多月的政績,行政官僚的傲慢無能,和馬主席推動國民黨改革的牛步化,如果選民繼續義無反顧的支持國民黨,那就不是寬厚,而是愚蠢。另一方面,18個多月來,民進黨也還沒脫胎換骨,黨路線論述的釐清、黨務的改革同樣也是牛步化,如果選民因為對國民黨的不滿,全面轉向支持民進黨,那也未必是真正聰明的選擇。縣市長選舉無關中央政權的輪替,民進黨得票上有相當成長,而在席次上微幅增加,是選民可以接受的結果,也不會造成政局動盪。 選後,仍坐擁12席縣市長的國民黨,是不太願意承認敗選的。不過,選舉看的不僅是表面上席次增減,也要看人心向背的趨勢。國民黨在桃園和台東,這一北一南、一東一西的兩個大票倉「勝」的如此難堪,再加上民進黨在鄉鎮市長與縣議員席次上的大幅增長,國民黨還能死鴨子嘴硬嗎? 國民黨罹患的是綜合性的「失政、無能症候群」,導致失敗的因素相當多,兩岸問題當然是一個面向,這也無法否認,問題在於如何分析解讀。如今,多數台灣民眾不會願意重回兩岸緊張對峙、各領域交流受到極大限縮的過去式,但是也有相當多民眾對馬的兩岸政策不理解、有疑懼。從國民黨、民進黨以至於大陸當局,都應該要準確掌握多數台灣民眾的這種矛盾心理。 18個多月以來,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重經濟、輕理念;重開放、輕保障;重財團、輕庶民;重宣導、輕對話,如此畸輕畸重的政策走向,又怎能真正獲得信賴?馬英九上台後推動的兩岸經貿交流,雖然是兩岸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是基層民眾尚未感受到多少實際利益,只見兩岸官商來往絡繹不絕,把酒言歡,長年在國民黨反共教育、民進黨仇中宣傳下長大的台灣民眾,又怎能不心生疑慮?馬英九從總統大選前到參選黨主席,說了多次要加強朝野對話,卻始終是空頭支票。 凡此種種,很容易讓基層民眾被民進黨渲染的「黨國復辟」、「一人獨斷」、「傾中」、「帶來失業潮」等政治語言所打動。選後,國民黨除了虛心面對挫敗,更得在兩岸政策上走的更穩健、更平衡。而重嘗勝利滋味的民進黨,如果不走回穩健行遠道路,多數民眾還是無法放心讓其重新執政的。 多年來,兩岸關係的曲折發展,讓大陸當局知道「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重要性。選舉結果顯示,台灣的民意果然如流水般,變動不居,大陸當局對選舉所透露的意涵無須過度詮釋,誠如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所強調的,兩岸關係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讓交流交往、對話與談判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 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固然在性格上有相當「實際」的一面,但在「經濟利益」之外,「自主」、「尊嚴」、「民主」、「人權」等,仍是我們的核心信念與價值,大陸當局宜對此有更深的體察。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