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對台的「強迫性戰略」及操作
2018/02/08 15:11:39瀏覽223|回應0|推薦0

大陸對台的「強迫性戰略」及操作                

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會長、大學教授)

從中共19大之後,大陸對台的操作越來越像是在進行「強迫性戰略」,接連出現的對台政策更是在今年伊始,就讓民進黨政府喘不過氣來。從透過軍機密集繞島航訓、遼寧號航艦群再次穿越台海、逕行宣布啟用M503北上航線,台北西門町大樓外牆播放大陸央視節目「信中國」的廣告、下架林心如領取台灣文化部2000萬元補助費的「台獨」新戲「我的男孩」,以及習近平以軍委主席身分穿著戎裝親自出席解放軍擴大開訓,並向全軍發布訓令,要求解放軍:「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牢牢掌握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顯然對台策略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未來一年兩岸關係將麼走,主動權恐怕還是掌握在大陸的手中。

●什麼是「強迫性戰略」

那麼什麼是「強迫性戰略」呢?在2000年時,美國蘭德公司(RAND)出版一本由屈福登(Gregory F. Treverton)所著做的「建構強迫性戰略」,這是蘭德公司應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之請,由蘭德公司國防研究所(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NDRI)「國際戰略與防衛政策中心」(Int- ernational Strategy and Defense Policy Center)所做的研究報告。
   

這項計畫是將美國強迫的對象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並分別為他們找出適切的案例加以說明:亦即強迫主要的區域性對手(伊拉克);強迫可能的核子武器擴散國家(印度),以及在狀況模糊不清或是涉及美國利益時採取強迫行動,並應了解被強迫對象,以及被強迫對象對其本身的部隊究竟能做何種程度的掌控(海地)。
   

在研究期間,蘭德公司研究員曾發現各種類型均有其先天性的限制因素,所以也探討其他各種方法使能順利遂行強迫任務,同時也發覺某些浮現的關鍵性因素。美國有時也會致力於強迫或是強制其他國家或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遵從其意願,為達到此目的常會威脅動用武力,但是理想的狀況卻應是無須真正動武即能如願以償。
   

國際關係中,「強迫」一詞源於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理論,謝林認為嚇阻敵人方向前挺進與強迫其退卻所面臨的問題雖然類似卻全然不同,兩者的差異在於主動與時間的掌控。「嚇阻威脅」乃是對對手的一種承諾式的反應,因為對手的潛在行為激起了特定的反應,對時間的掌握原則上多是自動自發性質。「強迫威脅」則是威脅者主動採行更為積極或攻勢的策略。這類威脅的實效至為重要,且將決定此一策略的成敗,而限制過於嚴苛將使對手無法遵行,過於寬鬆又會誤使對手認為並無必要遵行。
   

21世紀以來美軍在他們所發動的戰爭中,為了嚇阻敵方的反擊,都會事先使用「強迫性戰略」,把最具攻擊性的飛彈不斷的向作戰目標投射,讓敵方一開始就沒有反擊的能力。這種「強迫性戰略」,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曾經對海珊政權造成致命的一擊。
   

美國使用「強迫性戰略」有三大主題:一是,強迫主要區域對手放棄與美軍對抗,如2003年以前的伊拉克;二是,強迫可能的核武擴散國,美國對北韓戰略也是一種強迫性的威懾;三是,在曖昧不明情勢中涉及美國利害關係的對象,例如過去對伊斯蘭國所進行的恐怖活動。
   

「強迫性戰略」除了有目標的針對性之外,美軍所使用的軍事手段,包括有:斬首戰略、突襲戰略和空襲戰略。以上三種戰略,不管是對敵人的領導人直接進行斬首,或是派遣特種部隊突襲特定的軍事目標,甚或以彈道飛彈攻擊戰略目標,通常都被認為是對美國學者烏爾曼(Harlan K. Ullman)與華德(James P. Wade Jr.)兩人所提出的「快速控制」(rapid dominance)軍事理論的實踐。「快速攻擊」的基礎是透過施以飽和的「震撼與恐懼」,以壓制敵人的作戰意志、戰爭認知與戰場理解,達到戰爭或危機政治、戰略與作戰目的。
   

從2003年至2017年,經過了14年的發展,美軍的作戰實力當然更為精進,只是這些年來美軍並未再有實質的作戰經驗,美軍的軍事發展到底又進步到什麼程度,無法從實戰中看得出來,但估計比2003年的美伊戰爭應該有倍速的成長才對。

●大陸使用的「強迫性戰略」

儘管「強迫性戰略」通常會使用在戰爭當中,但是在非戰爭時期,善用軍事武力作為政治工具使用,也是大國常會使用的戰略。例如發生在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就是大陸對台使用「強迫性戰略」的典型案例。2000年到2010年大陸習慣使用潛艇追蹤美國航空母艦到第二島鏈,讓美軍備感威脅。2017年以後大陸更是出動許多戰機在台灣周邊進行遠海長航訓練,表面上是要台灣習慣於解放軍的軍機不斷出現在台灣周邊演訓,但目的也是有對台使用「強迫性戰略」的意義。
   

除了解放軍戰機不斷繞台演訓之外,2018年1月4日大陸逕行宣布啟動M503、W121、W122、W123等4條航線,再加上同時啟動到南海演訓的遼寧號航母經過台灣海峽,使用「強迫性戰略」的意義就更為明顯了。
   

這是因為過去民進黨最擔心兩岸直航會讓大陸有「木馬屠城」的機會,既然如此,那麼大陸就把操作「木馬屠城」的意象,讓它有成真的可能性,看民進黨政府害不害怕,如果民進黨害怕,等於是使用「強迫性戰略」讓民進黨因為受到威嚇,而可能選擇對大陸讓步,甚至接受「九二共識」,讓兩岸重啟談判,這當然也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
   

事實上,大陸逕行宣布使用M503南向北的航線,除了因為是大陸民航班機過於擁擠,必須另闢新航路之外,如果從戰略上來解析,有兩個因素可能造成「強迫性戰略」的效果,一是,在2015年3月29日M503航線第一天使用時,曾經有33班民航機飛行該路線,但是台灣卻只偵測到32班,另一班到哪裡去了,一直不明,未來是否會繼續有偵測不到的隱形民航班機或戰機,這就造成台灣某種威嚇性的壓力。
   

其次是,W122、W123航線的飛行高度只有4000英尺,跟台灣飛金門、馬祖的高度相同,而台灣民航局說,金馬航線如果遇到意外的狀況,飛機的高度最高可以飛行到2萬英尺,這種高度已經超過W122、W123航線,在突發狀況下,很可能相互干擾,或是造成飛機意外碰撞的可能性,這也是台灣相當緊張之處。
   

因為2017年11月29日北韓試射「火星15號」洲際彈道飛彈之時,當時的國泰航空與大韓航空的班機剛好有見到該顆飛彈爆炸,由於目視就可以看到飛彈,想必該條航線距離北韓試射飛彈的路線相當接近,讓一些航空公司開始將航線外移,避免無端被飛彈打到,這也是航線太近所造成的威脅心理,台灣的金馬航線和W122、W123航線太近,也會造成威懾的心理出現,這顯然也是民進黨政府要大聲抗議大陸獨自啟動M503等4條航線之因。
   

為此,1月7日總統府特別召開國安首長會議,蔡英文總統做了5項裁示包括:一,片面啟用爭議航道,是對區域安全的破壞挑釁;二,完整掌握區域情勢發展,強化國家安全戰略;三,精進國防整備,捍衛國人與國家民主自由;四、強化國際宣傳,爭取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五、北京應善盡區域責任,儘速與我恢復協商。
   

顯然蔡政府是有意把大陸啟用M503等4條航線視為區域問題,所以認為必然影響區域穩定。當然,為了避免造成區域國家的不安,蔡政府呼籲大陸應該就此與台灣恢復協商。只是在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大陸根本不可能跟台灣恢復協商,台灣想把這件事宣傳成區域問題,美日是否會認同,還有待觀察。
   

所以,在戰機繞台、航母啟動、航線啟用等具威懾性的措施之下,大陸當然知道單方行動會讓民進黨政府大為緊張,也間接把不願接受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政府給虛無化,必然會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未來大陸為了逼迫民進黨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並啟動兩岸的會談,大陸必然會增加更多的措施,對台繼續進行「強迫性戰略」,讓民進黨政府有所屈服,以達到「和統」的目標。

●大陸為何對台積極施加「強迫性戰略」

那麼為何從2018年開年以來,大陸會這麼積極的對台進行「強迫性戰略」的操作呢?這應該是跟新黨青年軍王炳忠等人遭到台灣檢調單位搜索的「共諜案」有關。
   

2017年12月19日台北地檢署偵辦王炳忠等人疑涉嫌「陸生共諜」周泓旭案,可能涉及違反國家安全法,19日清晨指揮警、調單位持搜索票到新黨青年軍王炳忠、林明正、侯漢廷、陳斯俊等4人家中搜索,並以證人身分將他們帶回調查局接受訊問,檢方複訊後將4人全數請回。當天傍晚國台辦對該案的反應相當強烈,批評蔡英文政府是「縱容台獨,迫害支持和平統一的人士」。
   

1月2日台北地檢署對王炳忠等人偵查終結,因與周泓旭「陸生共諜」案有集合犯關係,為前案起訴效力所及,因此移請高院併案審理。在這個案件中,對大陸國台辦指控相當多,包括指涉國台辦「資助王炳忠20萬美金運作燎原新聞網」,以後3年每年再給他們新台幣1500-1600萬元,國台辦並利用王炳忠的「燎原新聞網」及「新中華兒女學會」,執行「星火T計畫」物色軍人等。
   

而在調查局國安站去年12月搜索王炳忠住處,所查扣王的手機和帶走王的一份私人手札鑑定,手札曾寫道,「政黨局今年5百萬,下修350萬」,由於字眼敏感,調查局比對王炳忠的帳戶後,研判有些資金來源需要釐清,這些錢是王炳忠在大陸出書的稿費,抑或是來自國台辦援助,是將來清查的重點。而國台辦對此的反應是「無稽之談」。
   

由於這個案件對國台辦的指涉與污名化的地方相當多,這顯然也是造成大陸要利用「強迫性戰略」反擊民進黨政府的緣故。
   

事實上,國台辦並非大陸的情治機關,而是專責跟台灣交流協商的單位,即使王炳忠手札裡提到的「黨政局」,也不是情治系統,最多只能說它有一點神秘色彩。這是因為國台辦的「政黨局」是在2009年才成立,當時成立政黨局,主要是因應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為了高雄世運,而到北京、上海訪問,其他像台南市長許添財等多位民進黨的民選官員一直登陸訪問,國台辦為了對應這些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籍政治人物,才成立政黨局跟他們對口,而當時的民共交流大多是不公開,所以才會讓政黨局有一些神秘色彩存在。
   

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的氣勢轉強,國民黨越來越弱勢,於是大陸開始逐漸取消民共交流,許多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開始被禁止登陸,原先成立作為民共交流平台的政黨局,因此也逐漸淡出民共交流的業務。
   

雖然如此,政黨局也總不能晾在那裡不做事,於是他們就轉向跟支持統一的台灣各小黨交往,至於執政的國民黨則有「國共論壇」存在,不需要政黨局插手。也許就因為是這種任務上的改變,國台辦政黨局才會跟新黨的青年軍有所聯繫。
   

只是國台辦政黨局會可能動輒拿20萬美金或1500萬台幣給新黨青年軍去從事「共諜」行為嗎?以機構的屬性來看,可能性並不高。那麼周泓旭的電腦和王炳忠的手札裡所記的事,為何又會牽扯到國台辦呢?很大的可能性應該是周泓旭和王炳忠等人是分屬兩條不同路線的人。
   

在過去檢方的判決書中,明確的說周泓旭的上線是上海國安局,周要和王炳忠等人接觸,當然不可能說自己是跟國安局有關,所以很可能假借國台辦的名義,跟王炳忠等人交往,並逐步讓他們去從事包括成立「燎原新聞網」、「新中華兒女學會」,以及執行「星火T計畫」等,這種張冠李戴的可能性應該相當高。
   

因為在大陸機構的屬性中,國台辦的業務大多謹守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上的對台交流,有關軍事領域和情報收集,應該是屬於國安系統、解放軍系統和統戰系統的職責,絕不可能由國台辦出面,找來屬性鮮明的新黨青年軍去從是間諜工作,甚至是吸收台灣現役軍人或獲取軍事情報。
   

要知道,軍事領域的課題如果沒有沈浸幾年的研究,或是有所接觸,不要說取得軍事情報,即使讓新黨青年軍他們有機會接受到軍事情報,也不見得就能判斷情報的價值。就以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為例,當時台灣曾從解放軍將領劉連昆提供大陸所打的飛彈是「空包彈」的情報,這件事情被當時競選總統的李登輝洩漏出來,結果劉連昆被查出之後,被大陸判處死刑。
   

這裡要說的是「空包彈」這件事,由於台灣李登輝在1996年大選前曾針對大陸的軍事演習公開呼籲選民:「免驚,那是空包彈啦!」結果引爆兩岸有史以來最轟動的間諜案,不但令被台灣收買的解放軍少將劉連昆被處死,亦摧毀台灣在大陸的一個高級間諜網。
   

其實,一般人想必對於大陸打的飛彈是「空包彈」,一定不會那麼敏銳,即使獲取這樣的情報,在當時兩岸對峙激烈的情況下,也不見得會覺得有什麼差別,也就是如果讓王炳忠等非軍事專業的年輕人獲取這樣的情報,也不然知道其中的價值。因此,大陸國安單位若找王炳忠等人從事軍事間諜工作,恐怕只會陷他們於險境,不可能在間諜工作上有所成效。
   

由這裡或許可以知道,國台辦為何對王炳忠等人的案情會有「迫害」和「無稽之談」的反應,因為國台辦吸收王炳忠等人從事軍事情報收集與間諜的可能性並不高,他們也不必背起這個黑鍋。
   

只是,台灣的檢方並沒有釐清這些可能的情況,導致不願意背黑鍋的國台辦也忍無可忍,在兩岸關係上施加「強迫性戰略」,讓台灣知道大陸並非吳下阿蒙,也許才是今年開年以來民共雙方會有不斷增多的較量行為出現。

●大陸會出現「武統」嗎?

由於今年以來兩岸的較量衝突性越來越高,那麼大陸可能在近期出現「武統」嗎?這是大家所關心的事。
   

首先是2017年10月份,華府智庫《2049計畫》中國事務研究員易思安在新書《中國侵略威脅》中說明,根據陸方內部文件,解放軍已制定計畫,目標是2020年前接管台灣;以「聯合奪島行動」為名的計畫點明,只有軍事占領台灣,才能從根本上征服「台獨分離主義」的生存空間,完全結束兩岸長期的對峙。
   

而大陸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鄧聿文1月6日在港媒《南華早報》撰文指出,從中共19大報告來看,北京將很快實現兩岸統一,他更斷言大陸極可能在2020年對台武統。
   

鄧聿文指出,幾個因素促使北京做出武統台灣的計畫:首先北京擔心台灣獨立力量的發展,多年來打經濟牌並未贏得台灣人的心,現在兩岸關係反而惡化。未來,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只會越來越淡薄,即使國民黨再度當政,也無力領導台灣走向兩岸統一的道路,在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呼籲對台動武,因此北京雖然表面上繼續呼喊和平統一的口號,但實際上已放棄了這一理念。
   

但是,《華盛頓郵報》前北京分社長潘文(John Pomfret)則撰文指出,各學者以歷史角度分析,大陸很難攻下台灣,即使共軍真以武力攻台,也將落得兩敗俱傷。
   

還有,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研究員羅伊(Denny Roy)和塔夫斯大學政治系教授貝克利(Michael Beckley)也分別發表文章質疑,大陸是否真能順利統一台灣。他們還認為,若台海發生戰爭,大陸將付出極大代價。其中「對台灣採取軍事手段將重創大陸的經濟和亞洲地位,證實大陸可能會霸凌鄰國」,即使大陸打贏戰爭,區域和平狀態也將就此消失,更要擔心武統後台灣民眾可能會反抗。
   

其實,大陸對台操作「強迫性戰略」,不必然會發生戰爭,之所以要先使用「強迫性戰略」,目標就是要對台「不戰而區人之兵」,大陸如果真的要對台進行武統,那就直接來硬的就好,不需要一波波的對台祭出威嚇的戰略,所以2020年大陸不管是否有實力對台進行武統,想必大陸還不會真的採取武統的作為,「和統」還是現階段大陸對台政策的首要目標。

(本文寫給祖國文摘,2018.2月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1020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