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海突檢麥當勞門店 檢查暫未發現異常
2017/07/31 16:32:41瀏覽10|回應0|推薦0
上海突檢麥當勞門店 檢查暫未發現異常 原標題:麥當勞冰淇淋機事件持續發酵:中國公司被約談,突檢未現異常

美國麥當勞冰淇淋機事件仍在持續發酵。

7月27日,上海市食藥監局突擊檢查部分麥當勞上海門店,並於當日16時約談麥當勞中國總部,以及麥當勞上海有限公司。根據檢查結果,暫未發現異常。

麥當勞事後發來的冰淇淋機內部圖,以證清白。 麥當勞中國供圖

當日在麥當勞餐廳合川路店,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中國的冰淇淋機器與美國不同,且當場拉開滴盤,以證清白。不過,工作人員並未當場打開機器內部,而是選擇在記者離開後,傳來照片,並表台灣電動床工廠示“信任自己產品”。

麥當勞事後發來的冰淇淋機內部圖,以證清白。 麥當勞中國供圖

麥當勞合川路店:現場檢查合格

7月27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跟隨上海市食藥監局執法總隊三支隊,檢查麥當勞合川路店。

檢測結果零細菌。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餐廳冰淇淋機器隻有一臺,正對前臺。執法人員首先檢查水果夾清潔程度,結果顯示,細菌數為0,非常幹凈。

其次,執法人員檢查機器清潔記錄。

食藥監執法人員檢測物體表面細菌含量。 澎湃新聞記台陽台裝修達人網-陽台防水,陽台漏水,陽台外推,陽台擴建,陽台鐵窗安裝者 鄒娟 圖

按照餐廳部門經理張琪介紹,該冰淇淋制作機與網上曝光的美國機器不同。其冰淇淋制作流程,是工作人員將奶漿倒入機器內部,機器通過內部運轉,做成冰淇淋。奶漿用完後,隨時可以添加。機器每天晚上內部自主加熱到65攝氏度消毒,每14天由專業維保人員打開後進行內部的維護保養和清潔。清潔之前,裡面剩餘奶漿全部丟棄。

該餐廳臺賬顯示,最近一次清洗為7月22日,損耗量記錄上寫有“奶0.7包”的字樣,大約為7升。

此後,執法人員進入餐廳冷庫,檢查原料。地上一包原料品名為“新地奶漿 軟冰淇淋漿料”,生產商為常州某營養乳品有限公司,寫有“專供餐飲和工業渠道,用於冰淇淋制作”字樣。該包原料上顯示的生產日期為7月19日,保質期至7月31日。

麥當勞冰淇淋原料包。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執法總隊檢查記錄顯示:該單位食品加工設施設備均能正常運轉,食品加工環境整潔和地面無積污物或油膩。對現制冰淇淋使用的工用具進行ATP檢測,結果符合要求。現場查見冰淇淋機的消毒記錄臺賬。對該單位原料冷藏庫進行溫度測試,測得溫度為1.9℃,冷庫物品擺放有序,無積霜,積污物。

事後開機證清白

不過在采訪現場,當記者提出打開冰淇淋制作機,看看內部是否有網上所傳黴垢情況時,麥當勞稱,打開機器需要先關機,冷卻半小時。而一旦打開,容易影響制冷,並以此為由拒絕。

而對於冰淇淋成品是否符合衛生要求,在場執法人員表示,平常飛行檢查,基本用的都是快檢設備。如果要檢測冰淇淋產品本身,必須送實驗室無菌環境。這就牽涉取樣科學性,還必須帶上便攜式冰箱。當天飛行檢查條件無法實現。

工作人員做冰淇淋。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此後,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食藥監局獲悉,今年以來的食品安全監測中,暫未發現麥當勞冰淇淋制品不合格。

在澎湃新聞記者離開合川路餐廳一個多小時後,麥當勞表示,已當場打開合川路餐廳的冰淇淋機並配圖,同時表示:可以現場去看任何一傢餐廳的辦公文具冰淇淋機內部。

上海市食藥監局表示,高度重視麥當勞冰淇淋輿情,27日下午,上海市食藥監局執法總隊和相關區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瞭上海4傢麥當勞門店現場制作冰淇淋情況,沒有發現食品安全問題。

當日16時,上海市食藥監局食品餐飲處負責人下午還約談瞭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和上海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瞭解瞭相關情況,並就認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嚴格履行企業主體責任提出瞭明確要求。

根據上海市食藥監局向記者提供的數據,今年至今,上海監管部門共對全市麥當勞門店監督檢查254次,其中良好電動床237次,一般17次。

此外,27日上午,農工黨上海市委的部分人員來到位於徐匯區環貿商場的麥當勞,進行突擊檢查。“我們主要是檢查瞭這傢麥當勞的食品衛生狀況,總體上還是合格的。”農工黨上海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農工黨上海市委今年的專項民主監督調研內容之一。


特朗普上任兩周簽8條行政命令台灣電動床工廠

號外號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強,買不瞭吃虧,買不瞭上當,是XX你就堅持60秒!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F6A5050508298AAB

( 興趣嗜好電腦3C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sw824i8g8&aid=10758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