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傳統節氣「立春」,立是開始,春則有春天、蠢動之意,代表春天到了,萬物萌生,開始有了生氣。依傳統醫學觀點,「春應在肝」,春天是肝臟活動旺盛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隨著春季到來而日趨旺盛。
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洪韻涵指出,在廿四節氣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這二分與二至就是「四仲」,各往前推45或46天,就是立春、立秋、立夏、立冬。隨著立春到來,氣候變得溫和,陽氣升發,萬物因此生機蓬勃。
台北縣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劉亮吟表示,古醫書《內經》提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建議民眾,春天應晚睡早起,多到戶外舒展身體,沐浴於春光之中。
中醫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肝屬木,由於肝臟有貯藏血液和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在入春之後肝臟機能就會更加旺盛。此外,中醫所指的肝,還包含部分神經、精神系統,「肝主情緒」,需要疏泄,代表肝氣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因此情緒要樂觀、心情愉悅,不可急躁氣怒,以免傷肝。
劉亮吟表示,肝陽、肝火、肝風等易隨春氣上升,因此有氣喘、鼻炎、肝炎、胃炎、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精神病的患者應慎防在春天復發。除了依醫囑定期服藥外,不可過度勞累,並避免精神刺激。
在飲食方面,春季在五色中屬青,飲食上宜多吃綠色食物如菠菜、韭菜,以及豆類及豆製品,洪韻涵和劉亮吟都認為,冬天進補大量含油脂食物,此刻應儘量讓腸胃休息,飲食清淡為宜,不宜食用辛熱之物,以免助陽外泄,也不宜吃過量酸味食品,而影響腸胃消化功能。
此外,有慢性病患者,春天應避免服食「發物」,如海魚、蝦、蟹、鹹菜、竹筍等,以免舊疾復發。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春天後母面」,此際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民眾早晚應多添加衣物,並在春季注意養生保健,避免肝陽上亢、肝火上升而生病。
劉亮吟說,民眾不宜馬上收起冬衣,衣服要隨之增減,否則容易受涼,如果身體抵抗力差,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容易感染產生風溫病(即感冒之類)。年老體弱者應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活動,居家室內要注意空氣流通。
聯合報健康版關心讀者健康,將配合中國傳統廿四節氣訪問醫師專家,與您一起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