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9 21:44:32瀏覽49|回應0|推薦0 | |
更何況,今年赤字率目標雖擴至3.0%,卻仍低於去年3.48%的實際赤字率;執政當局為防範金融風險及避免人民幣貶值預期升高,將減少貨幣政策的運用,全面性大幅度寬鬆機率不高;工作報告亦減少對金融改革的著墨(如市場關注的股市「註冊制」改
革被移除,「深港通」淪為適時啟動),都使2016年的中國經濟恐難樂觀。 工商時報【主筆室】 自2012年起,大陸政府高唱加速經濟結構轉型,讓市場一度對其改革決心與能力抱持高度期待。豈料,國際經濟情勢疲弱、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期、改革經驗不足及制度沉痾,導致諸如大陸經濟成長率逐年趨緩,且以工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下滑最鉅;股市在2015年劇烈震盪修正後,成交量已大幅萎縮,銀行表外業務也持續受抑,金融業成長將會放緩,對經濟成長貢獻度也降低;房地產開發投資未見起色、部分過熱的房市恐提高政府調控動機,使房市復甦苗火熄滅等憂慮。 再加上2014年以來幾波匯率改革,雖打破人民幣長期存在的升值預期,卻也讓市場的貶值預期快速升高,加劇資金外流態勢,不僅提高國內高外債企業的風險,也稀釋人民銀行寬鬆貨幣政策成效。換言之,近年來大陸總體經濟到貨幣金融面的轉型與改革,衍生的麻煩不斷,使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夢並不如想像中的觸手可及。 於是,原本為營造適合推 動經濟轉型與金融改革的穩定經濟環境,所應兼採財政與貨幣政策兩大逆景氣循環權衡性措施的施政主軸,竟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似向舊經濟思維妥協的轉折,也就是偏重政府投資力道的強化。諸如加大財政赤字,將2016年財政赤字目標由2.3%大幅增至3%,將達到2.18億人民幣,同時宣布今年要啟動「十三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包括完成鐵路、公路、水利工程、城市交通軌道等投資,以彌補過剩產能去化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同時,國務院更下調2016年經濟成長目標至6.5%~7%,為2012年以來的第3度下調,亦是首次採用成長區間調控法,以利提高政府施政彈性,希望有助穩住經濟下滑的趨勢。 只是,從固定資產投資積弱不振的角度看來,透過擴大財政政策提振投資以穩增長,固然可能產生立即性效益(如相關數據明顯提升),卻不見得能扭轉經濟已下行的趨勢。畢竟,在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核心目 標「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之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國營與民營企業及家庭等4大投資主體中,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實難發揮效用。前者因今年債務置換金額仍約高達5兆人民幣,投資支出能力遭到大幅限制;後者整併成本大且牽動既得利益者,降成本過程亦會導致政府稅收收入減少。至於民營企業在經濟趨緩、外需疲軟、融資成本偏高的情況下,加大投資力道的能力也不足。因此,穩增長的政策重心只能依靠中央政府與家庭端,彌補去槓桿所帶來的風險。 中國大陸兩會召開前,各界寄望其能端出一盤口味不過重,卻有明顯刺激效果的政策牛肉,如在原物料市場低迷許久的情況下,若能有提振投資的方案就更美味了。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後,財政刺激政策果真不缺席,但各界略感安心的同時,卻又產生中國經濟政策走回頭路的疑惑。 深度解析兩會中提出的工作報告可知,當前大陸面臨內部經濟不振、刺激政策不彰、金融市場動盪、外部需求疲軟等挑戰,使其決策官員再度於經濟轉型和保增長之間擺盪,甚至出現茫然的跡象。 持較正面觀點的學者專家認為,習李政府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巨大,尤其工業生產價格已逾3年處於 負成長,威脅工業領域的經營穩定,亟需去化多餘產能,使市場供需漸趨均衡。但產能去化長路漫漫,其間還伴隨著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可能加劇經濟下行風險,增添金融市場的動盪。因而此時放慢金融改革腳步,以時間換取空間,減輕市場化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待經濟情勢呈現改善、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稍歇、資金外流和緩、國際經濟趨於穩定後,主政者仍將加速進行股、利、匯市的金融市場化改革進程。 然而,持中性及負面觀點的學者專家則認為,去年中國進行的金融改革屢屢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既凸顯其市場化經驗嚴重不足,又引發各界質疑其經濟衰退的實際情況恐遠比表面數據更加惡化,甚至於對習李政權主導經濟轉型大計的能力,從高度肯定轉為保守觀望。因此,縱使中國仍然向外界保證其經濟處在穩定成長正軌,改革與轉型也正順利推動,卻無法掩飾政府工作報告潛藏的意涵:大陸政府處理當前複雜的經濟問題,已不如過往的游刃有餘。 至於大陸究竟是用經改外衣包裝政策方向走回老路,還是著眼於長期發展採行的迂迴前行策略,且讓我 們繼續看下去。0007890035B9B10F |
|
( 不分類|不分類 ) |